《民国的身影》试读:探寻胡适日记中的郑毓秀

在民国以来众多的杰出女性之中,有一个集诸多"第一"于一身的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她曾经是民国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这位拥有众多"第一"、可谓开风气之先的女中翘楚,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鼓吹者--郑毓秀。 尽管是如此"杰出"的女性,胡适生前对郑毓秀似乎印象极为不佳,他在1930年7月16日的日记中说:"见法国人Chadourne与Fonterioy,他们为李石曾、郑毓秀办一个La China Novelle月刊,想我参加,我婉辞了。"而到了同年9月3日的日记又说:"晚上听人说,法国人Chadourne受李石曾、郑毓秀的委托,办一种法文月刊,名'La China Novelle'。此君对人说,应请胡适加入撰述。此话被他的老板们知道了,这刊物就停办了(此月刊的第一期文字已排成大半,我曾看见校样)。这又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了。"在1931年1月2日的日记中又说:"到Hussy家访顾少川夫人(按:顾维钧夫人黄蕙兰女士),即在那里打扑克牌。晚饭席上Mrs. Hussy提议发电报给郑毓秀贺年,我不开口。后来她真用铅笔写电稿了,我才说:'请不要放我的名字。'这班女人太不爱惜脸面!"甚至在同年的1月17日的日记中,胡适写道:"(杨)仲瑚做了郑毓秀的姐夫,遂得特区(公共租界)法院院长。我因此不与他往来。近日孟麟、昌之为同乡程庸熙医生被捕事,天天来求我去看杨君,不得已去访他,不遇,投一片而行。"先是拒绝在与郑毓秀相关的刊物上写稿,再则不在众人联名的贺年电报上签名,到后来甚至因是其姐夫之关系,而不与杨仲瑚往来,这对素来"理性"、政通人和的胡适而言,颇为不寻常。 但尤有甚者,胡适在1930年10月11日的日记上说:"……后来夏奇峰也来了,他最知道郑毓秀和王宠惠、魏道明等人的故事,谈得甚有趣味。郑毓秀考博士,亮畴(按:王宠惠)与陈箓、赵颂南、夏奇峰诸人皆在捧场。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 point de vue Chinoise, nest ce pas?)'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论文是亮畴做的,谢东发译成法文的。"日记接着还有一段更劲爆的:"她的侄儿小名阿牛,有一天撞见她与魏道明裸体相抱,她恼怒了,把他逐出。此人即前月与电影明星李旦旦结婚同赴欧洲度蜜月的。魏道明之母常逼他结婚,他无法,乃令人从孤儿院中抱一小儿来家,说是郑博士所生。" 胡适提到小名"阿牛"的郑毓秀侄儿叫郑白峰,当时是日内瓦国际联盟的秘书。而李旦旦原名李霞卿,生于1912年,广东番禺人,父亲李应生是位爱国志士。李霞卿幼年随父留学欧洲,后定居上海。由于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李霞卿个性活泼,思想开放,多才多艺,更具一项重要素质--胆识过人。1925年底,李应生与黎民伟在上海创立民新影片公司--李应生是黎民伟的亲戚,公司由李应生任经理,主管经济和营业,黎民伟任协理兼制造部长,主管制作和技术。李应生并任影片《和平之神》的制片以及影片《三年以后》的监制,1927年任《复活的玫瑰》《海角诗人》《天涯歌女》等片的制片人。他还引导女儿李霞卿进入电影界,并为其取艺名"李旦旦"。李霞卿首先参加了电影《玉洁冰清》的拍摄,充当一个配角。从没拍过电影的李霞卿,一点也不怕镜头,表演十分成功,导演卜万苍、编剧欧阳予倩对她特别满意。此后,李霞卿连续主演了《和平之神》《海角诗人》《天涯歌女》《五女复仇》《西厢记》《木兰从军》等影片,被誉为"天天向上的李旦旦"。她的剧照及生活照充斥于报纸杂志。李霞卿外形漂亮,有着圆圆的脸庞、适度的身材、动人的体态,还会骑马、游泳、开汽车,是一位新型女性的典型。而正当人们以为李霞卿将沿着电影明星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之时,她却离开影坛,嫁给了郑白峰--据说这是郑毓秀一手安排的。李霞卿随丈夫到日内瓦居住期间,在那里加入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几年之后,她又转到美国奥克兰波音航空学校深造,掌握了各种复杂的飞行技术,并成为美国妇女航空协会会员,加入了卡特皮勒飞行俱乐部。1936年,李霞卿乘美国柯立芝总统号油轮回到上海,顿时又成为新闻人物。同年,"上海市民献机命名典礼"在龙华机场举行,观者如潮,达十五万人。李霞卿当场与另一驾驶员登机凌空表演,轰动效应可想而知。要知道,在那个年月,女子会开汽车能有几人?更没听说过女子开飞机了!更何况这位女子还是电影明星呢!以后,李霞卿驾机飞南京、洛阳、成都、西安、昆明、贵阳、太原、北平等城市,还撰写了一部二十万字的《改革中国航空的建议》。"八·一三事变"后李霞卿迁居香港,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在美国,她驾驶一架名为"新中国精神号"的单翼型飞机,做了一次极为轰动的环美飞行。在美国,李霞卿又接受派拉蒙影业公司邀请,参加了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歧路》的演出。长期以来,一些书刊错误传抄李霞卿于1940年(或1944年)在一次飞行事故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而实际上她一直到1998年才在美国逝世。 关于胡适说到的1924年郑毓秀在法国巴黎索邦(Sorbonne)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考博士的情形,传记作者唐冬眉在《穿越世纪苍茫--郑毓秀传》一书中说:"若干年之后,郑毓秀都还记得博士论文答辩时的情景:她穿着一件白底蓝花的上装,衣服裁剪得体,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中国女性柔美的身躯,耳垂上戴着一副母亲送给她的玉耳环,手腕上一对玉手镯,乌黑油亮的头发,一丝不乱地紧贴在耳后,露出她那宽大饱满、充满智慧的额头,冰清玉洁的装扮,体现着东方女性优雅的气质和风韵。在巴黎大学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着红色长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郑毓秀手拿着论文,用地道的法语宣读着她的论文概要,她微微有些颤抖的声音,在高耸的圆拱形天花板下空洞地发出回声。那一刻是紧张而激动的,当主考官全票通过郑毓秀的博士论文之后,她向老教授们深深地弯下腰,表示她的真诚谢意。然后,她冲出教室,扑向早已在外等待消息的魏道明,高兴地喊道:'通过了,通过了!'"较之胡适日记所载,似乎后者更为真实些。笔者不知传记作者的这些场景的描写是根据郑女士的回忆录,或传记作者自己的想象,但较之夏奇峰的描述,是有些避重就轻而少了临场感。夏奇峰说:"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 point de vue Chinoise,nest ce pas?)'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虽只有短短几句,但若非在现场的人,是无法说出那种场景的。因此这件事该是信而有征的,何况胡适素来讲究'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对于无稽之谈,他大概会一笑置之,而不会郑重其事地把它写下来。 至于夏奇峰为何人,许多人都有所不知。夏奇峰(1887-1961)原名云,江苏泰州人,1887年生,1911年入苏州江苏高等学堂,1914年毕业。当时适逢欧洲在中国招募华工,他应招去法国。1915年至1919年,在法国任翻译。1920年任上海《时报》馆记者、特派员,后赴欧洲,任驻法国巴黎和瑞士通讯员。1923年任日内瓦国际联盟秘书厅秘书,兼赴法国考察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任《革命日报》记者。1932年至1934年12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1938年结识陈群,后在伪维新政府内政部任处长;同年9月,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任事务部政务次长;10月一度署理"维新政府"外交部部长。1940年3月,任汪伪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12月,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3年4月,兼任汪伪接收法国专管租界委员,并参加汉奸组织"大民会"。1945年1月,任汪伪撤废各国在华治外法权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因"汉奸罪"被捕;10月,国民政府苏州高等法院判处他无期徒刑,送上海提篮桥监狱执行。中共建国后,继续服刑,于1961年9月11日病死。 夏奇峰1914年以后在法国工作期间,郑毓秀也在法国求学。以郑毓秀当时在法国留学生中锋头之健,她的事迹当为夏奇峰所熟知。而1924年郑毓秀考博士,夏奇峰当时确在法国没错,他不仅参与盛会,况且他还举出陈箓、赵颂南、王宠惠等人也在现场的人证。其中陈箓(1877-1939)是近代外交家,字任先,号止室,福建闽侯人,光绪末年法科进士。1891年进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被开除学籍。1894年入铁路总局附设矿化学堂,越三年,学堂裁撤。1898年入武昌自强学堂,1901年毕业后留校任法文教师。1903年4月,护送留学生赴德国,事毕赴法国。翌年入巴黎法律大学。1907年获法学士学位。1908年回国,历任法部制勘司主事、翰林院编修、外务部考工司郎等。1912年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政务司长,后任驻墨西哥公使、都护使驻库伦办事大员、外交次长等。在外交总长出席巴黎和会期间,陈箓代理外长一年。1920年9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驻法国全权公使。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近八年,是晚清和民国期间任职时间最长、并享有"法国通"美誉的驻法使节。1938年3月,他出任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投靠日本。1939年2月19日,在上海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工人员刺杀身亡。陈箓著有《止室笔记》《法文文牍程序》,译有《蒙古逸史》等。而赵颂南,原名诒诪,江苏昆山(今属上海)人,1869年生,法国留学生。历任湖北农业学堂监督,驻比利时、意大利及荷兰等国使馆二等秘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随员。1919年1月,暂署驻巴东领事,未就。1921年3月,调署驻比利时昂维斯领事。1922年12月,任驻巴黎总领事。他后来跟胡适极为友好。1926年7月,胡适因参加中英庚款访问团而远赴伦敦、巴黎。8月24日,他在巴黎见了赵颂南总领事。次日赵领事请胡适吃饭,并同游Palais des Beanx Arts,胡适说:"馆中展览的美术作品皆是法国百年中的作家的作品。"而8月31日,赵领事更邀胡适到他的乡间避暑处游玩,这次并见到了赵夫人--也就是徐寿的孙女,徐建寅的长女,后来和胡适有过一段情的北大女生徐芳的姑姑。 至于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1881年生于香港。1895年考取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前身),攻读法科法律学门,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获得中国近代第一张毕业文凭。1901年赴日留学,致力于法律问题的研究。1902年赴美留学,先入加州大学,后入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旋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1907年,他将德文版《德国民法典》译为英文,此译本一出版即博得世界法学界的广泛赞誉,成为英美各大学法律学院指定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成功后先是被推为副议长,后于1912年1月3日经孙中山提名,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袁世凯窃国后,曾在唐绍仪内阁任数月的司法部总长,当年才三十二岁。"五四"运动前后是北京大学教授,和胡适一起鼓吹好人政府主张。1922年9月任北京内阁总理,1923年被国际联盟选为海牙国际常设法庭候补法官。1925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修订法律馆总裁。1927年6月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长。次年8月任国民政府委员、第一任司法院院长。1931年5月,再次出任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正法官。1936年底回国,赞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3月起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并一度兼代主持行政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外交部长名义发表抗日声明。1941年4月转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1943年11月随蒋介石访问印度,出席开罗会议。1945年4月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召开的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1946年11月出席国民大会,参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制订工作。1948年再任司法院院长。1949年赴香港,后转台湾。1958年3月15日病逝台北。 至于夏奇峰说郑毓秀的博士论文《中国比较宪法论》是王宠惠代做的,以王宠惠是法学专家,而且是专研宪法的,加以和郑毓秀交情匪浅来看,这是大有可能的。正是由于别人捉刀,才导致她在口试时,被问得招架不住的窘境。据传记作者唐冬眉的叙述,1914年4月,郑毓秀入住巴黎市区的克瑞桑街6号。房屋宽敞,几乎等于一大杂院,同住的除了从中国带来的管家董五与厨子韩、李两女佣,还有亲朋好友数名。郑毓秀有家庭的资助,还有广东政府的公费助学金,因此她不同于一般来法国的"勤工俭学"生。因此,"郑公馆"的客厅是座上客常满的,再加上她个性豪爽且慷慨热心,"郑公馆"不仅是留学生爱去的地方,也是王宠惠、张静江、李石曾、胡汉民等昔日革命同志当时的政府要人到巴黎时聚会所在。郑毓秀视王宠惠为法学师长,再加上同乡这层关系,两人自然都感到亲切。王宠惠每次到巴黎来是一定要去郑毓秀那里,一行数人常常逛公园,游名胜以及购买新奇物品,都是由郑毓秀引导指点。郑毓秀豪爽之外并不缺少女性的细致温柔,她知道王宠惠一生最感兴趣者莫过于书籍,因此,她经常与王宠惠出入的地方当然就是书店了。而且,每当王宠惠到"郑公馆"时,一盒上等的老牌雪茄和一壶清香四溢的红茶早已在客厅的茶几上等候了。因为郑毓秀知道王宠惠虽多数时间在欧美度过,仍未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他爱的是红茶。两人在客厅落座,旁人往往就插不上话了,王宠惠一口广东官话,中间夹几句英文,也只有郑毓秀能对上他的家乡官话。两人谈笑风生,而旁人却不知所云。 报人金雄白说:"民国初年,有两本专门描写海外留学生趣闻艳事的小说,曾经万人争诵:一本是有关日本留学生的《留东外史》,另一本是写法国留学生的《海外缤纷录》。"《海外缤纷录》属于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共四十回,浙江慈溪人陈辟邪著,20年代末在上海《商报》连载,后由卿云书局出版,畅销一时。作者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学法、德两国的留学生生活。郑毓秀、王宠惠等事迹,无可避免地也被写入,只是作者姑隐其名而以"陆秀女士""黄老博士"代之。虽然小说家之笔,不能尽信,但当时的传闻应该是满天飞的。 《穿越世纪苍茫--郑毓秀传》一书的作者又提道:"但是,王宠惠因在国内早有婚约,对郑毓秀也只有'发乎情止乎礼',未有最后决断。"其实王宠惠的元配是杨兆良,于1918年生下长子大闳后,次年再度怀有一女婴,但因难产去世。1920年冬,经朋友刘景山介绍,王宠惠认识了天津籍的朱学勤小姐。1922年11月26日,他和朱学勤小姐订了婚。紧接着到欧洲任职,返国后又忙于新的职务,直到1927年9月间,他出任司法部长,11月17日,才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教室内,和朱学勤小姐结婚。当时王宠惠四十七岁,朱学勤二十六岁,两人籍贯分属南北,然情感无间,室家之乐生趣盎然。笔者找到收在《王宠惠先生文集》的四封以毛笔写的书信,极为难得,特抄录如下: 一 学勤妹爱鉴: 9号及10号函,均已收到。吾妹抵下关时,兄适往上海,虽事前相约,恐亦无从晤谈也。昨日外交委员会各委员对于兄之赴欧,已表示赞同,想不日当可脱离此间。兄现在因结束各事,异常忙碌,但每有暇时,未尝不神驰左右。此中依依不舍之状况,有不能形诸笔墨者。吾妹闻之,得毋以其为迂乎?接读来书,知吾妹有微恙,未审已痊愈否?念之。兄数年来对于妹之态度,殊不合情理,及今思之,犹有余痛,虽然往事已矣,来者可追,惟望此后或有赎前愆之机会也。匆匆草此,尚祈珍重。是所至祷。即问近佳。 兄C.H.W. 12月14日灯下 二 学勤女士如晤: 别后时局丕变,真有出吾人意料之外者,吾国兵连祸结,无有巳时,可为浩叹。愚数日来患咳甚剧,抱病之躯,益以冗俗碌碌,此中苦况,难与人言。匆覆。此颂日祉。阖府均叩安问候。 知名 12月12日 三 学勤妹如晤: 迭接手书,备悉一切,阙然久未报,幸勿为怪。兄本拟今夏归国,只因重要问题莫克如愿,此中苦况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吾妹闻之,得毋以其为迂乎?兄现暂居乡间,距法京约半钟火车,每日专攻法文数小时,暇则往藏书楼研究比较法学,以此度日,亦云苦矣。近阅西报,知远东大局将有丕变,东望故国,不禁有无穷之感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草此即问起居,阖府统此请安,恕不另。惠书仍请寄使馆转交。 兄惠 9月16日 四 学勤妹如晤: 一别多时,甚念。兄前月来沪,过津时行色匆匆,未克趋府畅谈,兼诉离衷,至为抱歉。日来公私栗六,殊鲜暇晷,一时尚难返北。吾妹近日做何消遣?此间甚暖,想津沽当亦相同,诸希珍摄为荷。专此祗颂夏祉。 兄C.H.W. 6月6日。阖府统此,恕不另。惠函请寄 Mr. C.H.Wong To Mr.H.C.Tom, Jessfield Road Shanghai. 郑毓秀当时虽然爱上了王宠惠,无奈最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终未成姻缘。1926年,郑毓秀与同学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开设了"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执行律师业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律师。魏道明(1901-1978),字伯聪,江西德化(今九江县)人,1901年9月17日生,小郑毓秀近十岁。他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随父亲到北京,就读于法文学堂。1919年赴法国留学,经同乡介绍认识郑毓秀。起初郑毓秀并未对他多加留意,只将他视为小字辈,后来魏道明也进入巴黎大学法科,成为郑毓秀的学弟,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功课,魏道明言谈中肯,有独到之处,得以折服自视甚高的郑毓秀,使她一改原先对他的态度,视魏道明为知己。1926年,魏道明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不久郑毓秀也返国,年底他们的联合律师事务所就开业了。时上海租界犹存,领事裁判权用于保障洋人权益,华人讼案不易得直,魏、郑两人每挺身而出,不惜与英法等国领事力争,于是魏郑律师事务所名乃大噪。1927年,郑毓秀与魏道明在杭州结婚。 郑毓秀先后出任过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检察厅厅长、上海地方法院院长等职,后任上海法政学院院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而魏道明后来任司法部部长、南京特别市市长,时年不过三十岁左右。1942年,魏道明接替胡适任驻美大使,郑毓秀成了大使夫人,协助魏道明开展外交工作。1943年,郑毓秀陪同宋美龄访美,深谙政治的罗斯福总统夫人称赞郑毓秀"具有政治头脑,不同于历任中国大使夫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夫人虽不过问政治,但仍和郑毓秀结为知己。1947年,魏道明改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随夫赴台北。由于魏道明非蒋介石嫡系,1948年陈诚取代魏道明任台湾省主席,从此,郑毓秀夫妇淡出政治舞台。脱离了诡谲多变的政治中心,郑毓秀夫妇一度迷茫。为求安身立命,他们前往巴西。由于不善经营,外加人脉陌生,在巴西"世外桃源"居住几年之后,转赴美国。此时,他们想回台湾的机会都十分渺茫,蒋介石甚至"缓发"他们的通行证。在美国居住期间,郑毓秀夫妇痛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每天聚集朋友搓麻将,消磨时日。1954年,郑毓秀左臂发现癌症症状,被迫切除左臂,这对一世英名的郑毓秀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由于身体受伤,郑毓秀对金钱越来越看重,据说晚年的时候,郑毓秀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个大手提包,那里面装着她的财富。客居异乡,被冷落的魏道明、郑毓秀夫妇度日如年。1959年12月16日,郑毓秀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六十八岁。 1962年,魏道明续娶无锡荣毅仁的妹妹荣辑芙女士为继室。据蔡孟坚先生言,郑毓秀晚年曾和他说及与荣女士如何认识及其来历种种,"我因知她系出自无锡荣家名门闺秀,自泰国与一位华先生离婚,到美国后再与一位华裔美籍商人李先生结婚,所以我一见到这位风度优雅、礼貌周到的荣女士,即称呼她为李夫人,事后郑博士要我改正,叫她英文名字'Virginia'"。后来在郑毓秀病逝前后,荣女士即与Bong Lee 离婚。1964年,魏道明东山再起,出任"驻日大使"。1966年,调任"外交部长"。五年任期中,每年均亲自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督战,维系"代表权"于不坠。1971年春,以胃出血甚剧,辞"外交部长",受聘为"总统府资政"。蔡孟坚说魏道明在他退休岁月及患病期间,"其夫人荣女士全心照顾,不仅觅医寻药,而且常约友人去看他,虽不多谈,只求他内心快慰,对这一位没有儿女的老政要来说,是最大的慰藉与幸福"。1978年5月18日,魏道明在台北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以上是由读《胡适日记》而引发的一些追索与探源,其用意在试图找出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因为后人为名人写传,或基于崇拜心理,或为贤者讳,常常歌功颂德,踵事增华,那就离事实越来越远了,甚至变成英雄"传奇"了。偶阅金雄白所著《江山人物》一书,提及郑毓秀任上海地方法院院长时,他对她的印象:"作为一个职业报人的我,在小说上留给我的印象,以为郑毓秀在法国时期能如此的活跃,能如此的受到人们的乐与交接,无疑定是辩才无碍、风韵不凡的绝世佳人。当她任职之初,我就立即专程去访问了她。她那时住在法租界马斯南路一所旧式洋房中,与梅兰芳的居处为近邻。一见面,就使我感到了意外,出现在我面前的,形态上已是一个中年妇人,身材既不窈窕,姿容了无美感,肌理又粗黑而多痣。以这两位近邻而论,梅兰芳无愧于称为男性中的美男子,而郑毓秀则是十分平庸的一位贵妇人。"有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真实"有时是难以被接受的,但那毕竟是"真实"。"英雄""伟人"有时只不过是夤缘时会,所谓"时势造英雄"罢了,并不代表他们有何经天纬地的才能,何况"英雄见惯亦常人",应作如是观。
1人

>民国的身影

民国的身影
作者: 蔡登山
副标题: 重寻遗落的文人往事
isbn: 7563379762
书名: 民国的身影
页数: 247
定价: 26.0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9-01
出品方: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