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试读: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一、八骏日行八万里 题目的两句诗出于唐代李商隐的《隋宫》。这首诗是讽刺隋炀帝到江都(今扬州)巡狩,靡费资财,奢侈无度,全国的宫锦都供给南巡了。其实在儒家所阐述的古代礼制看来,巡狩四方本来是天子的职责。《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引用春秋时晏婴答齐景公的话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君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当然这是儒家理想的天子“巡狩”。天子每年春秋两季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祭拜东西南北中“五岳”,在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朝廷出资给予帮助——青黄不接时要接济其种子粮食,秋收不足时要帮他们安排一家老小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当然希望天子经常“下来看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理想不等于现实,巡狩的产生应该是源于大一统观念。至晚在周初,这种大一统观念就很强了。周灭殷商,周天子成为天下的共主,诸侯都是天子分封出去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已经建立起来了。周天子当然要定期(有的说五年,有的说十二年)到各处去视察一下自己的家当,看看诸侯、大夫等人管理得怎么样。这也在昭示,周天子才是当地人民的真正主人。这样,地方上已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就不高兴了,编造了一些天子巡狩往往遭遇不幸的传说,例如春秋时期产生的尧舜禹的传说,就有舜南巡不归、死于苍梧之说,大禹南巡死于会稽之说。西周时周昭王南巡楚国,将渡汉水,当地船工献给他的是胶水黏合的船只,中流船沉,周昭王死于汉水。直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南征楚国时还向楚王问起此事。楚王使者回答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穆王西巡,一直跑到西王母住的瑶池,这里面有历史也有传说。历史上真正巡狩过的皇帝,有秦始皇、隋炀帝。秦始皇是四处巡狩,死于道路,适逢七月,尸体腐败,当局秘不发丧,只好弄了几车鲍鱼,用其臭味以掩始皇帝尸体之臭。隋炀帝则是留恋江都的繁华,乐不思蜀,最后“大好头颅”被其臣下砍掉。当然,始皇帝、隋炀帝各自有取死之道,不仅仅是因为巡狩。 二、杏花春雨江南 巡狩名头虽大,但结局多有霉头,后来的臣子很少有鼓励甚至主动建议皇帝巡狩的。历代皇帝还有封禅、祭岳等名头也要出京。到了明代把祭天、祭山川等都搬到京城,皇帝巡狩的机会便很少了。清代情况变了,首先是康熙皇帝二十三年(1684)十月的南巡,其目的大约有二,一是收拾“三藩之乱”这副烂摊子,二是拉拢江浙文人士大夫。这次出巡比较俭约,对老百姓骚扰不大,有的县里,康熙已经入境,县官尚在坐堂问事。康熙南巡六次,排场越来越大,也有扰民乱政之处。但总的说来,康熙的南巡可以视作正面的政治行为。 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恐怕是追求享乐,当时问题主要在西部,但他为什么不西巡呢?他热衷去的江浙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说白点,乾隆南巡的目的就是为了“玩”。乾隆与隋炀帝一样都是以诗文为“玩”的帝王。隋炀帝爱写诗,曾对一些诗人说,就论诗才也该我做皇帝,多么自信。而乾隆一生竟写了十万首诗,相当于两部《全唐诗》,平均一天写两三首。而诗在乾隆眼里是与江南春色联系在一起的。元代四大诗人之一的虞集写下“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使得风光旖旎的江南春色更富于魅力。特别是那些钟情于诗词歌赋的人们,当他们拿起笔来歌咏春天、吟花咏柳之时,极自然地就会想到江南的春天。如果只是普通士子,也只能是临风怀想,做一场春梦罢了;如果是个皇帝、特别是个国家强盛时期的皇帝,他就可以带着一大帮人命驾而往,一览江南春色。此时,乾隆正当盛年,行将四十,正有无穷的精力。他示意两江总督黄廷桂恳请皇帝南巡。黄廷桂于乾隆十四年(1749)秋,首次上疏请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和两淮盐政以下继之,又命令各知府,拉上当地乡绅耆老共同呈词,详表奏请,以表明大家同心望幸之意。当时在籍的乡绅也都列名,但真正亲自到府衙门具呈者,只有四个人。 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很高兴的,在南巡的前一年就开始筹备,并派亲王一人总管其事。派向导官员会同地方官详尽勘查沿途道路、名胜古迹,修建行宫,修桥铺路。沿途往返五千余里,共修建了四十多处行宫,没有行宫的地方,搭黄布城和蒙古包住宿。在御舟住宿时,水上搭黄布水城,气派非凡。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便陪同刚刚六十岁的皇太后出京了。这是他第一次南巡,走的是旱路,出广宁门(今广安门),经卢沟桥(乾隆有诗《卢沟桥》),在良乡打尖。良乡也有行宫,乾隆在《良乡行宫侍皇太后宴兼陈火戏》有句“梅信催人未可迟,祈辛礼罢翠华移”。梅花快要开了,进入二月,梅花盛开,不可迟疑。乾隆在诗句中注明“江南梅花,春半即盛,故早起程”。这种心态,完全像一个诗人。陆放翁热爱梅花,向往梅花,有“探梅岁岁在天涯,醉里题诗字半斜”,“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浪漫诗句,这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乾隆则是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去江南看梅花的,道途上有多少人为此忙碌,多少人要奉献出他们的血汗,皇帝是不管的。乾隆在直隶途中写的《江南意》中有句云:“吴越山川罨画中,传闻争羡亦如此。吟诗好景说江南,前此何曾一税骖。”江南那样的美景自己从来没有去过,为此他很遗憾。换句话说,乾隆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到江南一游的,不应该拖到这个时候。这些诗句中,乾隆把下江南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当然乾隆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皇帝,这样就会有些门面话,什么大清三朝,久有恩泽于江南的百姓,所以他们盼我南巡真是望眼欲穿,另外年迈的母后也希望与儿子一起巡游,这些化成所谓诗句:“南人望幸心云慰,西母承欢久愿申。四海一家何德我,三朝厚泽久孚民。” 三、南巡“盛典”之玷 在许多人看来,皇帝是万善之源,皇帝来了,许多美事必然随之而至。乾隆自己也很重视南巡,晚年他还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西师(平定准噶尔),一是南巡”。皇帝重视,则捧场者众,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指不胜屈。什么皇帝南巡体恤老臣,优礼先贤,培植士类,右文阅武等等。具体故事也很多,可能也是真的。例如康熙令御厨教江苏巡抚宋荦的厨子制作豆腐,以饱老臣宋荦的口福。乾隆南巡诏老诗人沈德潜到西湖游玩,遇到宫眷可以不必躲避。湖南一百四十岁老人汤云程接驾,乾隆赐给其匾额,书云“花甲重周”“古稀再庆”等。这些用今天的词儿来说,多么人性化。至于赏赐与简拔江南才人的故事更是屡见记载,但这些只是令人感觉到,做惯了奴才的人们看到主人笑脸后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津津乐道。然而人心毕竟没有完全死掉,还是有星星点点的记载打穿了后壁,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幕后的景象。 高宗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种,未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惬圣意。寻又令遍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竟,奏曰:“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曰:“吾见演剧时,净角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 这是不是一场滑稽戏?不过前半场是经过排演的,不会出错,那位“农夫”不知经过多少次演习,自然是“颇惬圣意”(合于乾隆心意);而后半场是导演们预先没想到的,他们自然要“股栗失常”(双腿颤抖失常)。“农夫”却会装痴卖傻,轻松地应对过去,像刘姥姥逗贾母一样把皇帝逗得大笑开怀。是谁戏谑了谁呢?导演和演员都很成功,在观众看来,唯一不足的是精明的乾隆,直至落幕他还不知道这是精心策划的一出戏。翻开《御制诗集》,还真有不少写于山东境内的诗。 上面说的是喜剧,还有一些是悲剧,而且几乎是“无声的悲剧”。 乾隆南巡到达扬州时,警卫设卡极密,不许船出入。 惟许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而不禁妇女。一日,御舟过平望,两岸市廛栉比鳞次,适一女子将炊,于楼头钻石取火,火光熠烁不定。御前侍卫见之,以为潜蓄逆谋,将危及卤簿也,遽从舟中发一箭,女遂应弦死。 在皇帝和警卫看来,女子没有伤害能力,所以才特许她们“跪伏瞻仰”的。不料仍然难逃一死。这不是无妄之灾,在皇帝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至关重要的。 与乾隆南巡有关的,还有一个杭世骏的故事。杭世骏是著名学者,著作极富,经学和史学均有造诣,有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雍正二年(1724)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辞考试,名列一等,授翰林编修。杭世骏是个好放言高论和面责人过的人,同官都有些畏惧他。乾隆八年(1743),皇帝特设“阳城马周”科(马周是唐代监察御史,以直言有名于时),以考选敢于直言的御史。专制制度下,凡是下诏求直言者,大多是叶公好龙,谁相信谁倒霉。禀性戆直的杭世骏相信了,于是在答卷上谈了一个在整个清朝都是时最敏感的问题:“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界”,“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一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因为这些话确实属实,其原则皇帝口头上也得同意。乾隆没法驳斥,于是,恼羞成怒,“抵其卷于地者再”,交刑部议罪,部议死罪。乾隆征询廷臣的意见,满汉廷臣都有为杭世骏说话的,最后免官放回乡里。本来是诏求直言,直言带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许多人不寒而栗。 杭世骏出京时,很少有人为他送行,一位老诗人沈德潜来送,并且写了《送杭堇甫太史》一诗,其中有两句意味深长:“邻翁既雨谈墙筑,新妇初婚议灶炊。”上句用《韩非子》典,宋国有富人,院墙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了,小偷会来,邻翁也这样告诫他,后来果然被偷了,这个富人夸奖儿子有先见之明,但怀疑邻翁是窃贼。新妇指刚过门的媳妇,她不知道婆家的深浅,却放言议论婆家饭菜水平高低。这两句意为,有些话在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效应。皇帝自己说“宜泯满汉之界”、“满汉一体”,满人表示赞同,还可以;你一个汉人,插嘴说这类问题,本身就触犯大忌。老诗人告诫他,您还是太天真,像一个新嫁娘,以为婆婆就是她的亲娘一样。 杭世骏南归后,以教学和经商为生。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到杭州,杭世骏前去接驾。乾隆认出了他,问道:你以何为生?回答:臣开旧货摊。又问:什么叫旧货摊?回答:买破铜烂铁,陈于地而卖之。乾隆大笑,很满意杭世骏的失意,并写下“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赐给他。又有一则记载说,乾隆问杭世骏,你的脾气改了吗?杭世骏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乾隆又问:何以老而不死?回答:臣尚要歌咏太平。乾隆冷笑了,因为他知道杭世骏这话是口不对心的。这次交谈肯定是不愉快的,从中可见杭世骏旧习未除和乾隆对他的厌恶,大有骂他“胡不遄死”的意思。于是产生一种传说,龚自珍还把它写到《杭大宗逸事状》中:“癸巳,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反舍,是夕卒。”文章用笔冷峻,说乾隆南巡,杭世骏又去接驾,皇上看了名单,说了一句:杭世骏还没有死吗?当天晚上,杭世骏回到家里就死了。问题是杭世骏确实是死在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但此年乾隆并未南巡。乙酉是乾隆的第四次南巡,此后两次分别是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四十九年甲辰(1784)。为什么会有此传说呢?因为它非常符合乾隆这个人外表宽和、实际忮刻的性格,而且他喜怒无常,常有“不测之天威”,又不允许臣下有任何的不顺从,在控制汉族大臣和文人士大夫上十分严酷,大搞文字狱。像杭世骏这样到老仍然不知悔改、而且倚“老”向皇威挑战的人物,乾隆让他“是夕,反舍卒”是很有可能的。因此连精于史的龚自珍都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忘记杭世骏去世那年乾隆并未南巡的事实。当然如果我们用文学理论的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此事未必有,但此理未必无。极权统治下,人命轻于蝼蚁。皇帝的一句话,一个眼色,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就会灰飞烟灭,一个过了气的老头子又算得了什么呢?尽管年轻时杭世骏曾被视为江南才子。 清代的许多文士(现代仍不少)爱谈清代皇帝南巡的盛典,乾隆时代廷臣还编辑了《钦定南巡盛典》,收录乾隆南巡诗文。人们只记住了花团锦簇,富贵风流,只记住了“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甄家接驾四次,“银子成了土泥”。然而别以为统治者大把大把花钱的时候,老百姓就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实际上清廷上下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使得南巡增加了百姓的苦难。皇帝过处,旧日街面的碎石要换成新砖;居民店铺门面,都要油漆如新。沿河两岸,没有房屋的地方,要筑起一面墙掩盖,墙还要涂抹粉刷,仿佛真的房屋一样,还要张灯结彩。这些都要两岸民众负担。哪里像《红楼梦》里赵嬷嬷说的那么洒脱,“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这些都是拿老百姓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皇帝从哪里过便由哪里的主人出钱。连纯粹是卖苦力的纤夫,也不曾饶过,对他们也要摊派。平常纤夫工价为二两银子,官派只给二钱,不干也得干。自乾隆初次南巡起,江苏一带就开始了“捉船之令”,乡下船只进城则被捉,然后行贿得免,吓得乡民不敢进城。这些只有当地人才会有切身体会。 现在当我们欣赏《乾隆南巡图》,感慨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似的盛世时,不要忘记这些盛世之玷。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作者: 王学泰
isbn: 7224088188
书名: 采菊东篱下
页数: 349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年4月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