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城市》试读:挑战观念,相信改变.

初三那年,我和成千上万同龄的台湾小孩一样,在枯燥的日子中准备着高中联考。有天,国文老师把我叫了过去,忧心地叮咛我:“你的作文得好好加油,不然会考不上北一女……” 我深知自己的作文能力是再怎么加油也没救,只好靠其他科目来补作文的不足。学生时代,我的美术科总能拿高分,但作文成绩就是难看得很;我以为自己就是没有写作天分,写不出来也就更加畏惧写作。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却乐在作文。2005年底,我赶上流行也开了个博客“西雅图凹凸镜”,书写城市空间、环境生态与文化现象。接下来陆续在博客和其他媒体发表的文字,经过一番改写与编辑后,化成了这本《遇见好城市》。 我不再害怕写文章,是因为发现写作能力无关乎天分,而是思考习惯的问题。学生时代的个人观点的产生都是无法速成的;得咀嚼消化、抽丝剥茧地分析现有的论述,经过延伸、转化或是改进后,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 但是,独立思考,跟这本书又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每篇文章的主题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我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我对主流或即将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城市挑战旧观念的具体行动纪录。为什么要挑战?因为当整个社会都懒得独立思考,仅仰赖片面资讯就轻易地拥抱似是而非的观点 (例如,若不兴建停车场就无法改善停车问题,水患问题一定得靠河川整治才能解决,等等 ),那么就不会对都市环境问题追根究底,解决方案不过是重蹈覆辙。而我诉说城市改造的故事,不在于推广一套建造好城市的固定公式,更意在传达行动背后的精神:唯有观念革命,城市才会更好——对自己、对地球都好! 我由衷希望,来自读者的挑战不只是:“人们不可能放弃现有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或是“这是不切实际的”的批判;在我看来,这并非观念上的挑战,反而是不愿挑战现况、不愿正视问题根源的保守思维。 在我心中,改变不在于可能性高低,而是集体意志的问题,没有什么改变是不可能的!2008年,当非裔的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我这样的信念又更坚定了。 特别感激四位老师:曾旭正、侯志仁、阮庆岳、杨子葆。十年前我决定“转行”投入地景建筑专业,申请学校时却面临找不到相关专业老师写推荐信的窘境,厚着脸皮请求仅有一面之缘的曾旭正老师帮忙,老师竟爽快答应,让我得以顺利走上规划设计这条路。在西雅图的侯志仁老师亦师亦友,特别是当我在专业实践和人生规划上挣扎时,都能给我中肯的提点,指引可总未清楚地向爸妈、公婆和姊妹解释我到底在搞什么东西,但他们仍让我无后顾之忧地走我想走的路,我是多么幸福有这样的无条件支持!尤其是爸妈,辛苦一辈子让我从小到大衣食无缺,所以我得以奢侈地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而不用成为向现实低头的妥协者。 从“西雅图凹凸镜”博客到《遇见好城市》这本书,我写作背后的信念不变。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一切改变都有可能,也希望读者跟我一起这么相信着!

>遇见好城市

遇见好城市
作者: 廖桂贤 著
isbn: 730808566X
书名: 遇见好城市
页数: 291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