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城市》试读:设计健康绿城市.

如果说,一个城市生病了,人们会想到什么?是一个肮脏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的城市?还是一个交通经常打结、有着严重空气和噪音污染的城市?这些伴着台湾人成长的城市问题,深植于我们对生病城市的印象,而台湾人长期以来挤在让人喘不过气的局促空间中,许多人羡慕着美国、加拿大地广人稀的居住质量。但是我们可能很难想像,那些外表干净亮丽、有着笔直宽广街道、且人人拥有独栋房舍和独立庭园的城市,也一样病得不轻。 现代城市设计不良,生病了! 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城市,还是让人称羡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像是愈来愈没有效率的笨重机器,一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自然资源才能运转,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排出大量垃圾、脏水和脏空气。由于这“城市机器”的设计不良,不但让市民无法健康地生活,还连带赔上整个地球的健康。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就跟野生动物改变自然环境一样,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环。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改变是如此剧烈且规模庞大。当人类群居于城市,以提升生活品质、追求经济增长为名,可持续进行硬体环境营造与制造消费两种主要活动时,这两股力量庞大到足以决定全球环境的变迁。 但是,我深信城市的本身不是环境的必要之恶,不适当的硬体建设和过量的制造消费才是地球最大的负担,是让城市生病的原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城市健康、让市民和生态环境也健康起来呢? 本书描绘了可能的解决方向,期望能启发所有关心自己生活环境的城市人。如何改造城市的硬体环境,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并提供给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者参考。 只有绿色建筑绝对不够,绿色建设才是希望! 城市中最显著的硬体,莫过于建筑物了。城市是地球上建筑物最密集的地方,但许多建筑物因为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材、采用耗水的卫生设备和浇灌设施、通风和采光设计不当 (甚至完全仰赖人为照明和空调设备 ),不但成为让人生病的病态建筑,也是吸取能源和资源的大黑洞。 现代城市普遍以水泥化的硬体工程来解决问题。譬如,兴建大量的道路、桥梁、停车场来疏解交通,兴建雨水下水道来排水。然而,四通八达的道路愈发鼓励人们以私家轿车代步,增加了对石油的消耗,加剧全球暖化的速度;雨水下水道将洗过城市肮脏地面的污水全部迅速排到河中,对河流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一直以来,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城市愈来愈适于人居,这个目标虽然没有错,但运用的手段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成就舒适生活,犹如杀鸡取卵。在台湾,我们不断地试图增加建地面积,不但大量开发宝贵的农地和敏感的山坡地,还与河争地,筑堤开发洪泛平原,更将河流当成废污水的排水道,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也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 在欧美地区,愈来愈多城市设计规划者尝试在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于是,一个“绿色建筑”的新观念慢慢浮现。 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 人口向城市集中已经是全球趋势,目前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而且许多大城市的面积还正不断地向外扩张。如果扩张中的城市仍然沿用当前的运转模式,就会像癌细胞一样,侵蚀着地球生态系的健康。当地球再也无力满足城市所需的资源,再也无法处理城市所排出的秽物时,城市也将停止运转,不再适于人居。 2007年 11月,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其发表的综合报告书中,明确警告全世界:全球暖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将对人类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我们仅有的地球,健康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手段来改善生存环境,此刻只谈“绿色建筑”已经缓不济急,应该更积极地朝向“绿城默默地为我们工作着。 然而,我们却舍弃原本免费的生态系统服务,用昂贵的科技来建造城市。只是,人造系统远不如自然系统来得好用,甚至非常不管用,像硬体防洪工程就是最好的例子。硬体建设的大量蔓延不但让城市丧失了生物多样性,扰乱了自然水循环,流失了有养分的土壤,还同时创造了许多棘手的灾难,例如愈来愈严重的污染和水患。 想像未来美好城市 让我们想像一下,一个适于人居的好城市,能不能同时也是有着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地方?城市的防洪设施能不能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维持河流的生命力?我们可能将现有的城市改造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城市吗? 我相信这些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先彻底改变“人与自然对立”、“城市与生态不相容”这样根深蒂固的二分法观念(参考:后记“一个新的世界观”)。其实城市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物种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结果,而目前这个生态系统的运作严重失衡,连带影响城市中主要物种——人的健康。 我们的城市虽然生了病,但解药已经慢慢浮现: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建设,修复环境的抽象概念已经在许多欧美城市得到具体的实践,可以作为我们修复城市的灵感。 本书讨论了西雅图和其他城市的经验,有精彩的案例,也有值得省思的负面教材。我介绍好案例的目的绝不在于提倡经验的直接复制,而在传达做法背后的精神和大原则;毕竟,台湾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其他城市的做法不能、也不该直接移植到台湾。 因此在此也提醒读者,阅读案例时不要拘泥于细节是否适用于台湾的思辨,而是尽量咀嚼做法背后的观念革新,毕竟,挑战从来就不在于技术的限制,而在于旧思维的桎梏。 台湾人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城市中已经太久了!但台湾太小、资源太少,面对城市的旧问题和全球暖化的新威胁,我们没有空间可持续兴建道路桥梁,没有时间等待工程浩大的雨污水下水道来解决淹水和污染问题。我们得马上展开行动:修复生病的城市,将所有的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将基础建设改造为绿色建设,尽量利用天然又免费的生态系统服务,让自然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健康,让我们的城市重生为健康好城市。 修复城市不仅是空间专业者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因为城市是你我共同的生活场域,人人都该了解我们城市的病因,督促政府和专业者,并用创意和胆识来打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遇见好城市

遇见好城市
作者: 廖桂贤 著
isbn: 730808566X
书名: 遇见好城市
页数: 291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