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概述》试读:二 书法演变

中国文字形体的变迁,有由简单而趋繁难的事实。但中国书法本身的衍化,自三代以后的推演下来,其蜕换轨迹,大都循着“实用”与“美观”的两种途径,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由陋而美,此皆是适应时代所需的结果。 中国书法,创自上古,历史悠久而灿烂,但在传世的字迹中,有记载可考,并且可以举证者,则应以三代钟鼎彝器铭刻及殷墟甲骨文字为最古。此类文字,因皆属“篆书”体形,故称为“篆文”。又因时代久远,或称为“古文”。若就钟鼎彝器字体的风格而分,大抵夏商及西周初期为方笔,西周中叶以后为圆笔,甲骨文字则多方笔。 东周衰微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五霸七雄,局面割据,书体各异,书法亦因之式微。到了秦并兼天下,归纳六国文字,而统一于小篆,注重字形的整齐与规律,在书学上做了革新的工作。当时书体,仍有八种: 籀篆 即周宣王太史籀核定的字,以《石鼓文》为代表作,又叫“大篆”。 小篆 秦相李斯根据大篆改进,笔画圆,结体长方,以泰山、琅琊台二石刻为代表作。 刻符 专用在符上的文字。符是符节之符,是一种凭信的工具。以金、玉、铜、木等制成,刻为左右两半,朝廷与外官有事,各执一半,符合之以为凭信。 虫书 官号旗帜上专用的字。字体小尾大头,状如蝌蚪,又名“蝌蚪篆”。 摹印 印玺上专用的字。字道弯曲缠绕,又叫“缪篆”,如后世的“九叠篆”。 署书 凡封检题字之用都叫为署书。秦时的署书,指榜书而言,乃擘窠大字。 殳书 兵器上题识用之。殳是兵器,其字首尾相环,形似蟠龙,亦如汉代刚卯(辟邪)上的字。 隶书 秦程邈将小篆更加省略,以趋约易的字体。始皇喜其简易,命隶人习之,故曰隶书。(隶书中有笔画带波磔者,叫做八分。) 汉初书体,虽仍沿秦之八体,但以隶书为最切于时用。至新莽篡政,始改八体为六体: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虫书。其中佐书,即是隶书,为汉初适用的字体。其后由隶书而演变为草书、分书二体。草书是解散隶体以为赴急之用,或通章奏。分书(即隶书而有波磔之体)以写篇章法令。草书又分章草、今草。分书源出其隶,后汉桓灵盛行。又介乎真、草之间有行狎书。故至汉末,书体之变已至极限,奠定了书学千古纲基。兹略述如下。 章草 西汉史游创作。其法解散隶体,存字梗概,旨在赴急,通用奏章,故名章草。惟史游仅具雏型,到了东汉章帝时的杜度,才把章草发挥得尽善尽美。 今草 东汉张芝,变章草为之。笔力飞动,神变无极,而字势上下牵连,以异章草之字字区别,谓之今草。 正书 亦称真书或楷书,东汉王次仲变隶体而作成楷法,但尚存隶意。 行书 东汉刘德升所作,介于正、草之间,即正书之变体,利于书写,以其有通行书体之意,故称行书。行书可任意发挥,如间正书者,谓之“行正”,夹草书者,谓之“行草”。可称为书法中的自由体。 魏钟繇所作《贺捷表》,备查法度,世称为正书之祖。爰正书虽肇端于东汉,但确成熟于魏世。魏初诸碑,犹用八分体,至《吴郡太守葛府君碑》,始以正书入石。从此以后,应用日广,分隶与篆书即渐式微。 晋代书法,正、行、草三体都已达至善至美之境,并且普遍通用。再由于王羲之等人的崛起,把书法艺术更发挥尽致。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冠绝古今,垂范百世,论者推为书圣。 南北朝,在历史上虽是我国分崩离析的一大动乱时代,但在书法艺术上,却有不可泯没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楷书的锐意维新,已形成当时书海的主流。两朝书法,因受地理历史影响而异。南朝承东晋,系出二王,北朝承赵燕,源溯崔卢(崔悦、卢湛)。南方水土和柔,风俗善变,书法时出新意;北方山川深厚,其俗善守,书法犹存旧观。因南方禁碑,是以帖多,简牍宜于行草,自以流美为能;北朝无立碑禁令,人多信佛,造像石刻,千载如新。碑宜于分隶,自以方严为尚。但到梁陈,已渐合流,至隋始能趋于简要清通,汇为一局。 南朝除以疏放妍妙的启牍流传外,碑中的代表作品,则为《爨宝子》与《爨龙颜》,世并称为“二爨”。《爨宝子》的书体,在隶、楷之间,实为真书的滥觞。《爨龙颜》饶有分隶古意。 北碑的特色,是体茂气逸,力沉笔涩,以茂密见称。其代表作为《郑文公碑》,笔势纵横而无乔野狞恶的风习。《崔敬邕》与《刁碑》两墓志,深得雅健之致。《石门铭》,碑字超逸可爱。《张猛龙》《贾思伯》二碑,笔法以简练著称。以上都是北碑中之铮铮者。此外北碑著名的尚多,不及一一备述。 南北朝的大书法家,计有羊欣、王愔、王僧虔、谢朓、萧子云、陶弘景、庾元威、寇谦之、郑道昭、王远、王长儒、穆子容、朱义章、史陵等。 隋代立国不久,耆年书家,多是南北朝的遗老,年青书家,又转入唐代。书学本无足述,但由于政府极力地提倡,又特设书学博士,所以书法也有特殊的发达,其碑文为古今书学一大关键。叶昌炽《语石》说:“隋碑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小篆、八分,趋于隶、楷,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变化,而不离于规矩……诚古今书学大关键也。”康有为说:“至于隋世,率尚整朗,绵密瘦健,清虚之风,一扫而空……南北书派,自是遂合。故隋之为书极盛,以结六朝之局,是亦一大变焉。” 隋碑著名的,有《龙藏寺碑》《贺若谊碑》《启法寺碑》《首山舍利碑》《苏孝慈墓志》《姬氏墓志》《元公墓志》《美人董氏墓志》等。 释智永为王右军七世孙,生于陈时,入隋为一代宗匠。传其以真、草书写《千字文》八百本,布施江东诸寺。现日本尚藏有其《千字文》真迹,我国自宋时起,有关中本、宝墨轩刻本两种。 唐代书学之盛,不亚于晋。政府提倡书道,设有书学博士,以书法为教,并为考试取士标准。因之普遍为社会所重视,故书家亦辈出。 唐初的大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薛稷等,或以婉雅透逸见胜,或以劲峭严正名世,或以疏瘦劲练见称,为当时士庶所范式。至盛唐颜真卿出,始改秀雅瘦劲为浑厚端庄体裁,纳古意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风格为之一变。李邕的行草,沉厚遒逸;李阳冰的篆书,笔法淳劲豪爽,均为士林所重。晚唐柳公权书,改颜肥之体为清劲,而筋骨遒练,乃有“颜筋柳骨”之誉,对后世书法,影响力极大。此外,孙虔礼的草书,风神妍美;张旭、怀素的狂草,淋漓尽致,为草书另辟蹊径。唐代的书学理论,更属空前。张怀瓘所著的《书断》《古文大篆书祖》《六体论》《草书论》《书估》《书议》《论执笔法》《评书药石论》《用笔十法》等,具真知灼见,可谓为书法理论之冠。孙虔礼所撰《书谱》,义理精辟,至今犹为士林所重。 五代祚短,祸乱相寻,书学坠入厄运。南唐后主李煜,擅“撮襟书”,载之史册。其笔法瘦硬而风神溢出。曾命徐铉以所藏古今法帖摹勒入石,名“昇元帖”,又名“建业帖”,为法帖之祖。后主这种流传书法的大手笔,给后代莫大的启示。杨凝式楷书,略带行体,潇洒有致,如散僧入定,不为俗所囿。 宋代的书法,可以“苏黄米蔡”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虽追随前人,但都力求变化,自为面目,争得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与晋唐人并论的美誉。宋徽宗的“瘦金体”,笔势遒逸,为书体中另具一格。南宋仍承四家宗法,但笔力则稍嫌微弱了。至于岳飞、文天祥,他们的忠贞报国之诚,与表露在书法中的浩然正气,更为宋代放一异彩。 宋朝对于书学上有一极大贡献,就是《淳化阁帖》的选集,达十卷之多,成为帖宗,使后世学者有一体系可寻,开后帖学之风。 元代自蒙族入主中原后,渐染华风,经仁宗、英宗二帝之力倡书法,渐被朝野重视。文宗建奎章阁,设书吏鉴辨书画,并常召虞集、柯九思讨论法书名画,翰墨盛极一时。元代书家,则以赵子昂为第一。其书风对元代影响甚大,且及于后世数百年间。此外擅书的,则有康里巙、鲜于枢、柯九思、邓文原、虞集、揭奚斯、倪瓒、饶介、张雨等,均循晋唐前贤规范。复有吾丘衍、吴睿、周伯琦等,则以善篆书名于当时。 明代朝野重视书法,并重帖学。于是翻刻古帖,摹刻名迹,蔚成风气。此类法帖,大别可分为《淳化阁帖》的翻刻系统与前贤书迹摹刻两大类。其种类数量之多,为前世所罕见。不仅对当代的书风影响甚大,对后世的传播,尤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明代书法,并无显著的变化,大都宗东晋二王及唐宋元诸贤。著名的书家,有宋克、沈度、解缙、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董其昌、邢侗、米万钟等。其中以董其昌造诣最高,其书风影响所及,不独止于清代,亦且随赵孟頫书风之后,传及日本、韩国、琉球等地。此外黄道周的包罗万象,张瑞图的奇姿丛生,倪元璐的灵秀新意,洵为明代书坛异军突起的代表人物。 清代书法,可称之为中华书学集大成的时期。可分为前期帖学、中期碑帖并行及后期碑学三个时期,兹略要述之。 帖学时期 清初书法,在嘉庆、道光以前,仍承明代之旧,当时受康熙重董和乾隆尊赵的影响,盛行帖学。此期书家,如王铎、傅山(傅青主)、冒襄(字辟疆)、归庄、查二瞻(査士标)、沈荃、高江村(高士奇)、王侃斋、陈弈禧、陈邦彦、汪士鋐、何焯等,大都以秀丽的小楷及流畅的行草,风靡一时。但也有少数致力篆隶分书的,如王时敏、郑簠、朱彝尊、万经、林吉等,都精于隶分,王澍则精于篆书。 碑帖并行时期 在雍正、乾隆期间,丁敬、金农、翁方纲、阮元等,都终生矻矻碑版的考订工作,金石考据因之而兴。乾隆复刻《三希堂法帖》用为抵制。于是碑学与帖学均并为世重。书法家如张照、刘墉、梁同书、王文治、梁巘、姚鼐、钱伯垌、钱澧等,大多系出晋唐,或取径阁帖。金农、钱大昕、郑燮、丁敬、翁方纲、桂馥、潘弈隽、邓石如、巴慰祖、钱坫、黄易、洪亮吉、孙星衍、伊秉绶、张惠言、阮元、陈鸿寿、张廷济等,则取法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兼长各体。 碑学时期 自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晚清书家,皆力排帖学,推重北碑。于是碑学乃臻极盛,书法家皆上溯周秦,或出入汉魏,穷源溯流,各具风格,是为晚清书风一大转变。著名书法家有包世臣、吴熙载、何绍基、徐三庚、莫友芝、杨沂孙、俞樾、赵之谦、翁同龢、吴大徵、张之洞、杨守敬、张裕钊、陶濬宣等。 康有为说:“国朝(指清代)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这可说是有清一代书法递变的总评述。 民国以来,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书法因之遭受空前危机,一蹶不振。而爱国之土,仍能克服困难,百方匡救,在书法上获得成就的亦大有人在。李瑞清、曾熙、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吴昌硕、林直勉、胡汉民、高邕、褚德彝、谭延闿、沈尹默、赵世骏、吴敬恒、于右任、赵恒惕等,均卓然成就。其中谭延闿的颜书,丰神遒逸,大气磅礴,与钱澧、翁同龢鼎足而三。吴敬恒笔顺苍劲,意兼籀隶,卓然成家。于右任气势澎湃,大汉精神,为百代师。赵恒惕集汉隶之大成,平实厚拙,雍容华贵,为来台作隶书者之冠。马寿华行草,熔二王、颜、米于一炉,于刚健中具秀逸之致。

>中国书法概述

中国书法概述
作者: 释广元
isbn: 7550213704
书名: 中国书法概述
页数: 168
定价: 19.8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3-4
装帧: 平装
出品方: 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