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试读:文摘二

亲爱的保罗: 今天早晨,我读完了菲利普•罗斯的《鬼魂退场》,晚上我还观看了弗朗索瓦•欧容 的电影《时光驻留》。两者共同的主题:癌症。《鬼魂退场》的主人公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在切除了前列腺身体虚弱的情形下,依然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一个年轻女子。电影说的是一个相当空虚而又自私自利的年轻男子得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后的故事,他在最后的日子里,逐渐变成了一个我们所谓的好人。所以,一部是关于癌症的喜剧,带有罗斯式犀利多变的风格,而另一部则是一曲非常动人的挽歌。 我并不认为《鬼魂退场》有何特别值得关注之处,算不上罗斯经典作品中的一部。我知道罗斯喜欢挑战,总要从普通的情景中挤压出新鲜感,但是这样做的唯一好处,不过是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迈的男性为了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在做垂死挣扎罢了。 欧容的电影却恰恰相反。你看过他的这部作品吗?这部电影非常完美地捕捉到了垂死之人的孤独,以及那些交织在一起的他人的同情、冷漠、焦虑等复杂情绪。电影很巧妙地采用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会显得怪诞了:在咖啡店里,一个女服务员来到那个年轻男子身边,称赞他长得英俊潇洒,然后主动提出希望男子能让她怀孕,因为她的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已同意这一提议。她甚至提出了要付费。起初,这个年轻男子很生气,但最后他往好的方面想了想:这样他就能在自己死后留下点什么了。 欧容对这一插曲的处理有一种契诃夫式的感觉:令人同情但又冷静而头脑清醒。在告别的时候,那对夫妇忧心忡忡地问这个年轻人:你确定自己是(要死于)罹患癌症而不是艾滋病?年轻人显然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重逢;这对夫妇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我想你应该读过《鬼魂退场》,所以你知道这本书有点像大杂烩。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对所谓的文化新闻主义潮流的毫无来由的猛烈抨击,且都是借罗斯笔下的人物朗诺夫之口说出来的。作为一个非纽约人,我对这种猛烈抨击自然不会像纽约人那样感同身受。但是,朗诺夫(罗斯自己也如此?)显然非常鄙视被视为你们(也包括我们)的文化机构中的批评的说教与简化传记的结合体。(我所谓的“简化传记”是指作家把小说当成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推销形式: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去伪并揭开其背后的“真相”。)《鬼魂退场》中的反面角色就是这种批评家。他威胁要揭露朗诺夫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一段隐瞒了的他与姐姐的乱伦史(或者是一段被遮蔽的历史——无人知晓罢了)。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像罗斯这样一位在文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会对这种形式的文学批评有强烈感受,其实他非常清楚自己越是严词谴责,就会有更多的克里曼(这样的反派批评家)蠢蠢欲动(他到底要掩藏什么呢?)。我敢肯定,你和罗斯畅游在同一领域,与他相比稍稍不那么惹眼,但对这样的主题一定会有你自己的看法,这我能猜到。于我而言,我更愿意这样去思考问题:作为生活在这个已知世界极为边缘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逃离克里曼们的视野,但我有可能是在自欺欺人。 祝好! 约翰 又及: 我不想没完没了地继续讨论南非的历史,但还想多说一句。若没有冷战,南非整个国家的混乱早就得以解决了。在苏联入侵矿产丰富的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的数十年中,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政府是听之任之,而南非政权则一直是抵御外来入侵的堡垒。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陷入南非共产党之手也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扶持了众多的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权,旧的南非政权只不过是这些鼠窝蚁穴中的一个罢了。在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的同一年,德克勒克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这显然绝非巧合。 2010年10月22日

>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南非] J.M.库切
副标题: 保罗·奥斯特与J.M.库切书信集
原作名: Here and Now : Letters
isbn: 7544742598
书名: 此时此地
页数: 296
译者: 郭英剑
定价: 48.00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