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梦幻:苇原露华》试读:天沼矛的尖端

在亚洲大陆的东端,中国的东北方,浩瀚汪洋之上,漂浮着一系列岛屿,如同一条漫卷的丝带——这就是日本列岛。 列岛的主体是四座最大的岛屿:中部为本州岛,古名“秋津岛”或“秋津洲”;东北部为北海道,古称“渡岛”;西南部为九州岛,古称“筑紫岛”或“筑紫洲”;九州岛东侧为四国岛,古称“伊予之二名岛”或“伊予二名洲”。 日本的民族、文明、国家,就孕育在以这四座大岛为主体的列岛之中。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日本民族是何时产生的?是原生土著还是外来移民?日本文明是何时产生的?它最初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日本国家又是何时产生的?天皇制度真的如同他们自己宣扬的那般是“万世一系”吗? 日本很可能确实没有本土独立产生的文字,一直要到公元3世纪邪马台国时代,才开始有从中国输入的汉字以记录语言。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说法,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古国名)的五经博士王仁渡海来到日本,向当时的应神天皇献上汉末大儒郑玄所注的《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应神天皇大喜之下,即聘任王仁担任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师傅,教授太子学习中文典籍——这大概是汉字在日本上层被广泛学习和使用的开端。 日本人一直沿用汉字作为正规的书写文字,即便今天用来直接注音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来源于汉字中草书和楷书的部分偏旁。现在日文中的汉字,往往一个字有两种读法,就是所谓的音读和训读,训读的来源是用日本本土语言表述汉字的字意,而音读则是用传来的汉语发音直接阅读汉字——后一种因为传入时间的不同,还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区别。 因为缺乏本国文字,所以日本民族、国家在迈入文明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都只能根据考古发掘来假想,或者配合后世乃至别国的文字记载来倒推,其不准确性、多歧性是可想而知的。下面,就让咱们以日本的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为基础,来大致推理一下可能的情况吧。 日本的神话时代,主要记载于以汉字拼写和音的《古事记》和纯粹汉文的《日本书纪》这两部书中。两书皆成于公元8世纪初,所以对比《荷马史诗》一类成形于野蛮时代的作品来说,真实性当然不会很高,甚至可以说百分之八十都是假货。尤其如果对照二者成书前后的政治环境,就很容易找出哪些部分肯定存在着故意的编造和歪曲——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除了因为使用语言的不同,故而在人名、称号上往往大相径庭外,基本情节出入很少,可以统合而言。书上首先讲开天辟地,说“天地始分之时,有诸神生于高天原”——所谓高天原即天界,这些无根无由、从虚空中莫名其妙“生”出的诸神,首先是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造化之三神”,然后是自混沌海洋中生出的孙摩志诃备比古迟神和天之常立神。上述五位皆为独神(对应其后的双神而言),统称“别天津神”。此为《古事记》所言,《日本书纪》则只记前三位。 然后是国之常立神、丰云野神等共七代、十二位神。这七代的前两代,也即国之常立神和丰云野神,亦为独神,其后五代则为双神,都是一个哥哥加一个妹妹——最后一对兄妹,名为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此为《古事记》的和音之汉字拼写法,《日本书纪》则记为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尊、命同义,是对神灵的敬称。 诸神授命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创造陆地,于是二神即立于天浮桥上,手持天沼矛搅动海水,矛尖滴落的盐凝固起来,就创造出了淤能棋吕岛——一般认为是指日本中南部的小岛“沼岛”(今属兵库县)。当然啦,作为古老神话,还有其他多种异说。 二神造岛以后,即从天上降下,在岛上建造八寻殿,竖起了天之御柱。他们本来是兄妹,可是哥哥希望“以我多余之处插入你的不足之处,成完美态造成国土”,于是他们在绕着天之御柱唱过歌以后,就顺利结成了夫妻。 这段描写非常有趣,因为它几乎是所有先民神话中都会出现的桥段。比如中国就有一则关于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流传于西南地区,说是天降洪水,万物皆没,只剩下了一对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娲,为了延续后代,二人商议婚配,于是绕着天柱歌唱追逐,最终成就好事。 一方面,兄妹通婚本就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的婚姻方式,而日本皇室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性,也长时间采取家族内部婚配的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民族的先民,很多都来自东亚大陆,他们会不会直接继承或者吸收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然后改头换面为己所用呢? 神话讲到这里,咱们再来说说考古发现所关联的日本人起源问题吧。

>宛如梦幻:苇原露华

宛如梦幻:苇原露华
作者: 赤军
isbn: 7561564805
书名: 宛如梦幻:苇原露华
页数: 366
定价: 50.00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