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中国》与当今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总述为开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对于中国乡村现状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乡土的社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与土结缘。作为拥有陆地文明的社会,即便现代化发展蒸蒸日上,中国骨子里的乡土仍是重要的一部分。 受假期在乡下的影响,对于书中描述更加深有体会,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是熟人社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正如书中所写:“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地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所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且乡土社会中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孤立地社会圈子。在此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为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我所居住的村子有几十户人家,稍长一辈的相互之间都熟悉,从村头到村尾但凡遇上的老老小小,我的长辈都能准确叫出名字说出关系,甚至于对于别人家事也能了如指掌。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大家的消息总是共通的。还有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点,实在借钱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立据,单是相信为人便毫不犹豫。这是熟人社会,与我们熟悉的法治社会有着极大的区别。在法治社会里,我们需要签字画押,才有之后借还的步骤,这样也才发生法律。而熟人之间,靠的是心底那条线,那份这个熟人社会里的共同遵守。
第二是夫妻关系。“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相比起西方的罗曼蒂克,中国夫妻总是更加现实。首先,门当户对,讲究纪律。再者,男主外女主内,传宗接代。这种做法倒是像极了现代社会的合作伙伴一样,绩效并重,分工明确。可合作伙伴是陌生人,夫妻本该不是。
书中有这样一段:“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而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关系却是主轴。因为《圣经》里关于婚姻,有与儒家传统完全不同的理解:“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一旦结婚,就组成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共同承担风雨,并不依赖外援。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西方人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所以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成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但中国人的家庭则承担了太多功能,它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上上下下几代人的事情,所以,父母天经地义的掺和儿女的婚事,儿女天经地义的要求父母给钱买房。祖父祖母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也屡见不鲜。
第三是差序格局。书中用团体格局来讲述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的清楚。”而更为众人熟知的是用于形容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所熟知的情节,墙倒众人推也可以从这个解释中得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所以,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通过费老深入浅出的讲述,很多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如醍醐灌顶,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的的确确,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