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纽约街头摆摊
《人行道王国》是又一本关于纽约街道主题的田野调查的书。作者米切尔·邓奈尔是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他进入街头调查的第一个对象,也是帮他打开街道的人,是第六大道和格林尼治路口的书摊小贩哈基姆。
哈基姆博览群书,说自己是一个“公共人物”,启发作者邓奈尔重新去阅读了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理解哈基姆作为“街道的眼睛”的角色。作者也以摊贩的身份,用融入与参与的方式,全天开着录音机,进行“道德模糊”的田野调查工作。
哈基姆不是一个平常的摊贩,他曾就读于罗格斯大学,毕业后在很多公司任过职,但作为黑人,“在公司很难保持完整的人格”,他发现了一种生活方法,尤其是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不靠“公司—雇员”这种模式就能谋生。
哈基姆针对性的只卖“黑人主题”的书籍,这些书揭示种族主义历史,帮助非裔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和自信。作者的录音素材证明了哈基姆自我任命的“公共人物”这个角色的存在,很好的说明了一名书贩能够多么广泛地影响街道上很多人的生活。哈基姆对一个黑人青年也是他的顾客说:“我会继续从我的书摊上推荐书给你读,也会帮助你让理解力更上一层楼。”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本书《城中城》,社会学者素德的社会调查对象J.T,J.T是芝加哥一个街区混混的领袖,带领大家进行一些非法的谋生,并维护社区的自治。哈基姆和J.T一样,他们是有影响力的小人物,是边缘社会的润滑剂。
人行道如何变成维生的常居地,《人行道王国》对街道的运作系统进行了解剖,这是一整套通过各方力量为底层人士建构的生存条件系统。要让无家可归者把街道作为常居地,首先要具备大量的公共场所,能够让人踏实的睡觉而不被驱赶甚至受罚,教堂、车站、地铁、公园……街区有大量的“缝隙”,允许人们能够在行人视线下睡下。公共厕所,也是系统中不能缺少的“生命线”。当然最重要的,还要为没有什么技能的人创造积极的谋生手段,而不是彻底的没有尊严感的“寄生”。
作为市政法典的纽约《地方法33条》规定,一般性摊贩使用小型便携式桌子专门销售印刷品,其出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受限制。这一规定,是在美国第一修正案原则下制定的:个人有权在城市人行道上散发传单、请愿书或以其它方式传播印刷品,只要这种传播不妨碍行人交通的安全和方便。
拾荒谋生的无家可归者并不一定熟悉这样的条款,于是警察将这些法律法规普及到街上。“我们认识一些警察,他们会告诉我们,你们要注意了,有人要来收拾你们了。唯一合法出售的东西是书。所以我建议你赶快去搞一些书。”
“杂志和书,啊,教育!他们允许我们卖!”
“为什么教育就可以?”
“因为这就是人家说的宪法权利。我们有权出售阅读内容,读物。”
“很多人觉得言论自由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出售印刷品。这是新闻自由的含义。”
“哦,这是整个国家的基础。”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干扰卫生操作”和“移除待收集的材料”的监禁和罚款的轻罪,约束了拾荒者劳作时对环境的破坏。翻捡杂志书籍时仍将其保持整齐有序,反而成了一项令人骄傲的技能。
工作的高级感来自于自我掌控的程度,而不是工作性质的高等级。比如街道上的这些摊贩,他们就拥有自己定价和要价的权利。
“我觉得如果有人想花50美分从我这儿买到报刊亭卖5美元的杂志,那他就是在侮辱我。”
“给我3美元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接受3美元,不是因为我需要它,而是像我在帮你一个忙。”
“一种专业主义,能让顾客知道这是一门生意,这门生意就是这么做的。”
“跟我说话要花钱,我收钱指路,信息25美分,正确的信息50美分。”
“这是一种良性强卖。”
这是一份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意。差别仅仅在于中产阶级习惯在得抑郁症时去看医生,社会底层的人只需要“去他妈”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