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必须进行“选择”?
选择并不罕见,人生时时处处都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周代商之际,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是他俩的选择;当遭遇耻辱之刑、自认为生不如死之时,司马迁心中想到的却是“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选择了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本巨著;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生死存忘之际,杰克选择了沉入冰冷的海底,给露丝留下生的机会……至于寻常选择,那就更多了。面临选择的时候,每个人如何决策、行动,才是正确的,或者说才是最接近于正确的,这是一门学问。而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世界“选择”领域前沿科学家希娜·艾扬格就是想真正地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通常来说,“说”要比“做”容易得多。希娜·艾扬格认为,“当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是积极做出响应,还是畏缩不前,静观其变?是以泰然处之的心态,冷静地接受我们面临的一切,还是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的目标?”往往是在这样的时候,就需要进行选择。而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做出选择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它帮助我们做出最优选择或者次优选择?很显然,这的确需要思考和学习,并不是一个个简单易答的问题。
在没有思想的时候,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是依据本能来采取下一步的,和严格意义上的“选择”或许还有相当的距离;而在拥有了思考、意识之后,人类的选择就有了多种可能,比如义和利之间,比如生和死之间,比如集体和个人之间,比如正确与错误之间……或许大部分的时候并不会这样泾渭分明、非黑即白,但依然需要进行某种“选择”,严重的时候甚至足以事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在《选择》一书中,希娜·艾扬格提到了更多的关于选择的故事特别是有可能面临的困境。比如,为了生存,人类需要进行选择,他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选择?比如,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是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而采取的最优或许次优选择?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大公无私和自私自利之间,究竟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平衡?甚至不妨问一下,所谓“大公无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公无私”?所谓“自私自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私自利”?谁掌握着话语权,谁能够做出最终的决断?!
这样的问题会有很多,希娜·艾扬格当然也没有办法进行全部集合。她在《选择》这本书里,最多地就是提供一种思路,告诉每一个当事人,当他需要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应该如何考虑、如何决策?凡此种种,确实值得未雨绸缪。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或许是最真实的每个人的人生,最好最坏都在此中。这个时候,其实还是要进行选择的;而选择之后如何去最大限度正确去做,也才是最最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