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亲切的人与我们一起走来(安德三部曲)

论起喜欢的人物,仍然是安德,偏重于前两部里的他。其实维京家的三个孩子我都喜欢。各种性格才华的极端造造成了不真实,但心理的斗争,精神的纠缠又是真实的。
还有那个对安德说“安拉”的孩子。
而行文的精彩,记忆最深的有以下几处:《安德的游戏》彼德和华伦蒂的控制与反控制,以及华伦蒂的矛盾;虫族女王留下虫茧后用意识对安德说的话,这里看得我泪流满面;安德的“巨人游戏”;安德的“彼得情结”以及自卫时的残酷(残酷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死者代言人》猪族与皮波、利波深刻的误会,在母亲树旁如开洪般释开,冲突到达高潮,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而来的悲恸;娜温妮厄和她丈夫马考恩名存实亡的关系(安德为其丈夫的代言的那段)。
如果说,《安德的游戏》让人动容的是个人的孤独成长历程和最后惊鸿一瞥的文明间理解。那么《死者代言人》便是用一层又一层深刻的误会来赚人眼泪,他们有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理解对方,又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牺牲。而那温妮厄一家,竟有点《百年孤独》的意味。
所以,一旦能够感同身受,长于理解的安德出现,所有人便爱上了他,连同我。
我看着安德的成长历程,明白纸内纸外的各种因由,复杂的爱便萌生出来。理解了他,更惊异于他的天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安德总是一个我们心底的声音,我们希望成为他,有着理解所有生命形式的能力。然而,理解,便意味着要承受对方的痛苦,那超乎众人的敏感,甚至能体会到比当事人更大的,难以言喻的苦痛。这不仅仅需要能力,也需要近乎殉道的精神和强大的个性容量。
安德之所以选择“死者代言人”,也正是抱着一种自我救赎的心理。对死于他手的虫族,也对他曾经因“惯性自卫”伤害过的太空学校的孩子们。
我们不愿承受着费力不讨好的痛苦,所以,那“爱他,就想成为他”的心理,便演化成——“他能一直在身边陪伴,拂去我的委屈和孤独多好”。
一直以为,英雄不会有爱人,尤其是像安德这样的,心灵的英雄。一旦有了爱人,他的光华便褪去一半——仿佛断掉翅膀的天使,被贬沦落人间的造物主。那种博爱,真的也能容下一分私人的情感么?
所以,佩服卡德。他不但能够写娇嫩的孩子——孩子的天赋常常表现为早熟,也能够写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他让他的英雄走下神坛,有了爱人!不过,把卡德描写成一个“人”,而不是“神”,的确是安德一直用心去做的。但这层意味在这个时候才让读者体会的最深。
他和娜温妮厄的爱,源于相近的儿时孤独体验(同时又都拥有一个知己),以及同样的自我牺牲倾向。这些东西,敏感的安德更是能够一下就感受到了,甚至感受到她自己都没感受到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安德,他的爱,也是基于“知己”二字。有的时候奇怪,安德选择这么不完美,甚至成年以后不甚可爱的女人,是出于另一种“自我救赎”——还是那种同类的感觉太强烈了,以至于使他震惊,使他做出更多包容与让步。
但是,作安德的妻子,也是不易的,虽然有那么多幸福,以及自豪。因为,安德超长的生命使他积累了如此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他对事物的看法常常是透彻的,透彻的近乎残忍,真实得近乎可怕,而他又不惮于把它说出来。他毫不掩饰的把你的心揭给你看,又用这种有着割痛感的方法让你痊愈。与这样的人,一路走来,无疑是辛苦的。
加之安德的博爱——对人深刻的理解都会最终指向热爱——很难说,安德不是对所有生命都充满了爱(包括彼德,这是《安德的影子》里的小豆子比恩无法企及的)。而夫妻间的爱,则是自私而独占的,想必安德也很难能划清这界限。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矛盾所在——娜温妮厄时常露出酸意,到了《屠异》,两个人感情已陷入困境。导致这种结果也是自然,那温妮厄的苦痛与悲哀,从头到尾都是个人的。牺牲也是为了所爱的人——她一直是安德的初级阶段。而安德的不足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明知道这一切!即使不能马上反应到,一起相处了一些时光,他最终一定会认识到。
看到《屠异》里面,安德无意中复制出了彼得和华伦蒂,便笑了出来——还以为他们在《安德的游戏》里就已死去,故事还怎么精彩的继续?卡德逼不得已耍起了这小把戏。就像看电视剧,主人公在危险关头的时候,我也不会着急——“都死了,还演什么,所以肯定死不了!”
《死者代言人》、《屠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在似是而非的茫然结果里淡出。如果不是他写出来,我简直不能相信善良温柔的华伦蒂,还有我们的安德老了会怎么个样子!
另:华伦蒂也结婚了,那如圣女一般的小姑娘,居然和老公活色生香地成就了精神肉体双重和谐。她或许就是需要这么一份有安全感的爱情,粗糙、旷达、热情,在生存能力和精神体验上都可以依靠的男人。
这是卡德准备讲一辈子的故事,里面的人物,也会成年,也会老去。我们看到了那些不完美,正如生活的琐碎与矛盾。
写于2004年@高二
还有那个对安德说“安拉”的孩子。
而行文的精彩,记忆最深的有以下几处:《安德的游戏》彼德和华伦蒂的控制与反控制,以及华伦蒂的矛盾;虫族女王留下虫茧后用意识对安德说的话,这里看得我泪流满面;安德的“巨人游戏”;安德的“彼得情结”以及自卫时的残酷(残酷过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死者代言人》猪族与皮波、利波深刻的误会,在母亲树旁如开洪般释开,冲突到达高潮,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而来的悲恸;娜温妮厄和她丈夫马考恩名存实亡的关系(安德为其丈夫的代言的那段)。
如果说,《安德的游戏》让人动容的是个人的孤独成长历程和最后惊鸿一瞥的文明间理解。那么《死者代言人》便是用一层又一层深刻的误会来赚人眼泪,他们有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理解对方,又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牺牲。而那温妮厄一家,竟有点《百年孤独》的意味。
所以,一旦能够感同身受,长于理解的安德出现,所有人便爱上了他,连同我。
我看着安德的成长历程,明白纸内纸外的各种因由,复杂的爱便萌生出来。理解了他,更惊异于他的天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安德总是一个我们心底的声音,我们希望成为他,有着理解所有生命形式的能力。然而,理解,便意味着要承受对方的痛苦,那超乎众人的敏感,甚至能体会到比当事人更大的,难以言喻的苦痛。这不仅仅需要能力,也需要近乎殉道的精神和强大的个性容量。
安德之所以选择“死者代言人”,也正是抱着一种自我救赎的心理。对死于他手的虫族,也对他曾经因“惯性自卫”伤害过的太空学校的孩子们。
我们不愿承受着费力不讨好的痛苦,所以,那“爱他,就想成为他”的心理,便演化成——“他能一直在身边陪伴,拂去我的委屈和孤独多好”。
一直以为,英雄不会有爱人,尤其是像安德这样的,心灵的英雄。一旦有了爱人,他的光华便褪去一半——仿佛断掉翅膀的天使,被贬沦落人间的造物主。那种博爱,真的也能容下一分私人的情感么?
所以,佩服卡德。他不但能够写娇嫩的孩子——孩子的天赋常常表现为早熟,也能够写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他让他的英雄走下神坛,有了爱人!不过,把卡德描写成一个“人”,而不是“神”,的确是安德一直用心去做的。但这层意味在这个时候才让读者体会的最深。
他和娜温妮厄的爱,源于相近的儿时孤独体验(同时又都拥有一个知己),以及同样的自我牺牲倾向。这些东西,敏感的安德更是能够一下就感受到了,甚至感受到她自己都没感受到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安德,他的爱,也是基于“知己”二字。有的时候奇怪,安德选择这么不完美,甚至成年以后不甚可爱的女人,是出于另一种“自我救赎”——还是那种同类的感觉太强烈了,以至于使他震惊,使他做出更多包容与让步。
但是,作安德的妻子,也是不易的,虽然有那么多幸福,以及自豪。因为,安德超长的生命使他积累了如此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他对事物的看法常常是透彻的,透彻的近乎残忍,真实得近乎可怕,而他又不惮于把它说出来。他毫不掩饰的把你的心揭给你看,又用这种有着割痛感的方法让你痊愈。与这样的人,一路走来,无疑是辛苦的。
加之安德的博爱——对人深刻的理解都会最终指向热爱——很难说,安德不是对所有生命都充满了爱(包括彼德,这是《安德的影子》里的小豆子比恩无法企及的)。而夫妻间的爱,则是自私而独占的,想必安德也很难能划清这界限。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矛盾所在——娜温妮厄时常露出酸意,到了《屠异》,两个人感情已陷入困境。导致这种结果也是自然,那温妮厄的苦痛与悲哀,从头到尾都是个人的。牺牲也是为了所爱的人——她一直是安德的初级阶段。而安德的不足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明知道这一切!即使不能马上反应到,一起相处了一些时光,他最终一定会认识到。
看到《屠异》里面,安德无意中复制出了彼得和华伦蒂,便笑了出来——还以为他们在《安德的游戏》里就已死去,故事还怎么精彩的继续?卡德逼不得已耍起了这小把戏。就像看电视剧,主人公在危险关头的时候,我也不会着急——“都死了,还演什么,所以肯定死不了!”
《死者代言人》、《屠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在似是而非的茫然结果里淡出。如果不是他写出来,我简直不能相信善良温柔的华伦蒂,还有我们的安德老了会怎么个样子!
另:华伦蒂也结婚了,那如圣女一般的小姑娘,居然和老公活色生香地成就了精神肉体双重和谐。她或许就是需要这么一份有安全感的爱情,粗糙、旷达、热情,在生存能力和精神体验上都可以依靠的男人。
这是卡德准备讲一辈子的故事,里面的人物,也会成年,也会老去。我们看到了那些不完美,正如生活的琐碎与矛盾。
写于2004年@高二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