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win
用了大约三四天工夫,把《赢》看完。现在改变了看书的策略,从前看书,有时候是同时看几部,每天把任务拆开,一部书看多少页,完成任务,再看其他。后来感觉此法不好,把进度拉长了,遂采取集中策略,只看一本书,集中在几天里看完,写读后感或记笔记,结束。再开始一项新任务。
最早留意到《赢》,是参加销售工具制作会议时,听willam提起,他是优秀的sales,对他所说的书便上了心,基本上,我看的书,都是别人推荐的,而且看与不看,还要看推荐人的层次,无他,现在的书浩如烟海,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自己尝试。也因此,自己没看完的书,也不会推荐给别人,那有毁掉自己品牌的危险。
而《赢》是例外的,只看了开头部分,便从当当订购两本送人。
一如书的简介中所说“《赢》并不是专为CEO所写,无论你是来自跨国公司,还是小型企业;无论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MBA,还是项目经理,或者企业的高层领导,只要你胸中燃烧着奋斗激情,都将从中受益。”
而在书的扉页,韦尔奇的寄语是“我把本书献给那些热爱商业生活、渴望把事情做好的人,献给那些每天一醒来就期盼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
激情、热爱、渴望……他们都强调这些。而太多的人们,感觉生活是平淡乏味的,没有激情,不会热爱,有的只是厌倦,无奈。这部书不是励志书,它只是方法论的集合,但又不是纯理论性的方法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简洁、实际、全面、透彻,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领导力、招聘、员工管理、解聘、变革、危机管理等等,它的好处,是颠覆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句予以澄清,比如战略、比如六西格玛:
“如果六西格玛是如此简单明了,那为什么会有那么人感到焦虑和混乱呢?
这也许要归因于它最开始被推荐给大家的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公司领导都是聘用外面的专家——科学家、统计学家、工程师或者六西格玛咨询专家——来传播新的福音。这些专家虽然用意良好,但他们所讲解的复杂的幻灯片往往让大家发蒙,恐怕只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才能理解。”
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太熟悉了,或者也可以说,现在流行的就是这样:复杂的高深莫测的理论,方显出演讲者的水平,而听讲者,即使是一头雾水,也要频频点头称是,以免被怀疑自己的领悟力——很象《皇帝的新装》。
当然这是有市场需求的,某期《IT经理世界》扉页,刘湘明的话对此也许是个好的注解:“学者的出发点永远和企业家不会一样。他们永远不可能在资金、市场占有率和股东压力等种种约束下去思考未来,而企业家则已经习惯于被这些沉重的东西坠住手脚,需要一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离经叛道的‘异端观点’来刺激一下乏力的创新思维。”
但是太玄乎的东西,落不到实处,是让人疲累和失望的——付出了时间去学习,却没有收获。在讲究“快、准、狠”的今天,我们要的还是实际的东西,是能够真正给予自己指导意义,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中的。
而《赢》就是这样的书。
在《有关的基础》中,韦尔奇先对“使命感和价值观”、“坦诚”、“考评”、“发言权和尊严”作了阐述。这种写法,我是在上次接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时领悟到好处,当时几乎是花了半天的时间来讲一些基本原则,如习惯的养成、情感账户、思维等,下午切入正题,想明白这样做的好处,基础是重要的,如果对于基础没有任何认知,仍然是以固有思维去接受新的东西,则不能形成空杯心态,同时,也难以形成共识,自然会影响后面的效果。
管理无国界,至理相通,我们的难题,韦尔奇面对过,也给出了好的解决方案,这也就是看书并学习的好处,是书的“客户价值”的体现。书里列出了很多难题,而且我相信,以后的生涯里,会面对无数难题,有的可能包含在这里面,有的可能不会,但是只要养成好的基础心态,难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这一章等于是夯实地基。
领导力的八个准则、招聘的4E1P计划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导方法。尤其是招聘,这是近期对我最困挠的事情。韦尔奇给出的方法,可以说是很适用的,对于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犹如明灯。韦尔奇这样解释“激情”——“指对工作有一种衷心的、强烈的、真实的兴奋感。”、“热爱学习、热爱进步,当周围的人跟他们一样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兴奋。”、“他们的血管奔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让人振奋的句子。或者说,人从好的文字中,也可以汲取到力量。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之一。热爱学习,本身不是目标,关键在于从学习中体悟到的,就象打开一扇窗,通向一个崭新的世界。生命力,不是单纯指对工作,但是必然包含了工作。
“预算”、“合适的工作”、“晋升”、“糟糕的老板”、“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摆在每个人面前或者曾经遇到的普遍难题,韦尔奇给出的答案,也许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是《圣经》,也不适用于每个人,这世上没有万能灵丹——但终究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喜欢韦尔奇的坦诚,他并不用冠冕堂皇的字眼进行粉饰,他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那些讨厌的家伙一边挣着大钱,却一边大放劂词,说钱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当然,他也不是说钱最重要,而是想表明,人应该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感受诚实,我想他想表明的还有另一层意思:作为员工自己,可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作为leader,却不能对员工做这样的假设,因而一味对员工采取精神鼓励。
我特别记下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给出的几条经验:
1、无论参与什么游戏,都要尽可能地投入。
2、对于你所选择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之处的要求和需要,要有勇气说“不”。
3、确认你的平衡计划没有把你自己排除在外。
这个问题极具普遍性,似乎是身在职场的人们都会遇到的,鱼与熊掌,仿佛难以兼得,选择了A,必然失去B,但是难道真的没有两全之道吗?韦尔奇说:象我说的那样做,但不要学我。——因为他自己不是好的范例。但是他提供的方法,还是可行的,尤其是他“残酷尖刻”地指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交易——你和自己之间就所得和所失进行的交易。”、“既然我已经把事业放在了第一位,那我就不能因为自己在所得与所失之间做出的抉择而责怪其他任何人了。”这是一种“操之在我”的思维,是主动,而非被动。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而不能完全归之于环境,所以就实质来讲,的确,所谓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自己在所得和所失之间的一个选择。
《赢》的主题,其实是“How to win”,对于赢本身,并无定义,毕竟,不同的人定义是不同的。对我而言,什么是赢?这个问题,在上次接受培训时,也被问过,我的回答是“快乐”。而对于《赢》本身来讲,其实已经是“赢”了,销量即是证明。《赢》的说服力,首先在于杰克韦尔奇,GE的光环,“全球第一CEO”的盛誉,自然使该书不必经过太多炒作就可以保证销量。无论如何,329页的厚度,却给予人简明、实用的感觉,这已经比大多数内容复杂晦涩的书,胜出很多。让人看完一遍后还想再看,也属难得。
“How to win?”书中也是从多个侧面讲的,作为CEO,怎么赢?作为中层经理人,怎么赢?作为员工,怎么赢?……所以说,它不止适用于CEO。当然,它同时还有一层用途,“了解客户高层思维,有利于Call High时与高层对话”,这是从SALES的角度。
当然,不能照本宣科地去实验,然后在碰壁时,指责是书误导了自己,再好的书,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看书,不能刻舟求剑。在“招聘”一章中,韦尔奇提到招聘高层人士的第四个特征是“坚韧的弹性”,而我尊崇的最高能力是“弹性应变能力”,读书,及从中学习,也是需要眼光、行动力和弹性的。
最早留意到《赢》,是参加销售工具制作会议时,听willam提起,他是优秀的sales,对他所说的书便上了心,基本上,我看的书,都是别人推荐的,而且看与不看,还要看推荐人的层次,无他,现在的书浩如烟海,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自己尝试。也因此,自己没看完的书,也不会推荐给别人,那有毁掉自己品牌的危险。
而《赢》是例外的,只看了开头部分,便从当当订购两本送人。
一如书的简介中所说“《赢》并不是专为CEO所写,无论你是来自跨国公司,还是小型企业;无论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MBA,还是项目经理,或者企业的高层领导,只要你胸中燃烧着奋斗激情,都将从中受益。”
而在书的扉页,韦尔奇的寄语是“我把本书献给那些热爱商业生活、渴望把事情做好的人,献给那些每天一醒来就期盼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
激情、热爱、渴望……他们都强调这些。而太多的人们,感觉生活是平淡乏味的,没有激情,不会热爱,有的只是厌倦,无奈。这部书不是励志书,它只是方法论的集合,但又不是纯理论性的方法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简洁、实际、全面、透彻,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领导力、招聘、员工管理、解聘、变革、危机管理等等,它的好处,是颠覆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句予以澄清,比如战略、比如六西格玛:
“如果六西格玛是如此简单明了,那为什么会有那么人感到焦虑和混乱呢?
这也许要归因于它最开始被推荐给大家的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公司领导都是聘用外面的专家——科学家、统计学家、工程师或者六西格玛咨询专家——来传播新的福音。这些专家虽然用意良好,但他们所讲解的复杂的幻灯片往往让大家发蒙,恐怕只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才能理解。”
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太熟悉了,或者也可以说,现在流行的就是这样:复杂的高深莫测的理论,方显出演讲者的水平,而听讲者,即使是一头雾水,也要频频点头称是,以免被怀疑自己的领悟力——很象《皇帝的新装》。
当然这是有市场需求的,某期《IT经理世界》扉页,刘湘明的话对此也许是个好的注解:“学者的出发点永远和企业家不会一样。他们永远不可能在资金、市场占有率和股东压力等种种约束下去思考未来,而企业家则已经习惯于被这些沉重的东西坠住手脚,需要一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离经叛道的‘异端观点’来刺激一下乏力的创新思维。”
但是太玄乎的东西,落不到实处,是让人疲累和失望的——付出了时间去学习,却没有收获。在讲究“快、准、狠”的今天,我们要的还是实际的东西,是能够真正给予自己指导意义,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中的。
而《赢》就是这样的书。
在《有关的基础》中,韦尔奇先对“使命感和价值观”、“坦诚”、“考评”、“发言权和尊严”作了阐述。这种写法,我是在上次接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时领悟到好处,当时几乎是花了半天的时间来讲一些基本原则,如习惯的养成、情感账户、思维等,下午切入正题,想明白这样做的好处,基础是重要的,如果对于基础没有任何认知,仍然是以固有思维去接受新的东西,则不能形成空杯心态,同时,也难以形成共识,自然会影响后面的效果。
管理无国界,至理相通,我们的难题,韦尔奇面对过,也给出了好的解决方案,这也就是看书并学习的好处,是书的“客户价值”的体现。书里列出了很多难题,而且我相信,以后的生涯里,会面对无数难题,有的可能包含在这里面,有的可能不会,但是只要养成好的基础心态,难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这一章等于是夯实地基。
领导力的八个准则、招聘的4E1P计划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导方法。尤其是招聘,这是近期对我最困挠的事情。韦尔奇给出的方法,可以说是很适用的,对于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犹如明灯。韦尔奇这样解释“激情”——“指对工作有一种衷心的、强烈的、真实的兴奋感。”、“热爱学习、热爱进步,当周围的人跟他们一样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兴奋。”、“他们的血管奔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让人振奋的句子。或者说,人从好的文字中,也可以汲取到力量。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之一。热爱学习,本身不是目标,关键在于从学习中体悟到的,就象打开一扇窗,通向一个崭新的世界。生命力,不是单纯指对工作,但是必然包含了工作。
“预算”、“合适的工作”、“晋升”、“糟糕的老板”、“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摆在每个人面前或者曾经遇到的普遍难题,韦尔奇给出的答案,也许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是《圣经》,也不适用于每个人,这世上没有万能灵丹——但终究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喜欢韦尔奇的坦诚,他并不用冠冕堂皇的字眼进行粉饰,他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那些讨厌的家伙一边挣着大钱,却一边大放劂词,说钱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当然,他也不是说钱最重要,而是想表明,人应该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感受诚实,我想他想表明的还有另一层意思:作为员工自己,可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作为leader,却不能对员工做这样的假设,因而一味对员工采取精神鼓励。
我特别记下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给出的几条经验:
1、无论参与什么游戏,都要尽可能地投入。
2、对于你所选择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之处的要求和需要,要有勇气说“不”。
3、确认你的平衡计划没有把你自己排除在外。
这个问题极具普遍性,似乎是身在职场的人们都会遇到的,鱼与熊掌,仿佛难以兼得,选择了A,必然失去B,但是难道真的没有两全之道吗?韦尔奇说:象我说的那样做,但不要学我。——因为他自己不是好的范例。但是他提供的方法,还是可行的,尤其是他“残酷尖刻”地指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交易——你和自己之间就所得和所失进行的交易。”、“既然我已经把事业放在了第一位,那我就不能因为自己在所得与所失之间做出的抉择而责怪其他任何人了。”这是一种“操之在我”的思维,是主动,而非被动。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而不能完全归之于环境,所以就实质来讲,的确,所谓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自己在所得和所失之间的一个选择。
《赢》的主题,其实是“How to win”,对于赢本身,并无定义,毕竟,不同的人定义是不同的。对我而言,什么是赢?这个问题,在上次接受培训时,也被问过,我的回答是“快乐”。而对于《赢》本身来讲,其实已经是“赢”了,销量即是证明。《赢》的说服力,首先在于杰克韦尔奇,GE的光环,“全球第一CEO”的盛誉,自然使该书不必经过太多炒作就可以保证销量。无论如何,329页的厚度,却给予人简明、实用的感觉,这已经比大多数内容复杂晦涩的书,胜出很多。让人看完一遍后还想再看,也属难得。
“How to win?”书中也是从多个侧面讲的,作为CEO,怎么赢?作为中层经理人,怎么赢?作为员工,怎么赢?……所以说,它不止适用于CEO。当然,它同时还有一层用途,“了解客户高层思维,有利于Call High时与高层对话”,这是从SALES的角度。
当然,不能照本宣科地去实验,然后在碰壁时,指责是书误导了自己,再好的书,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看书,不能刻舟求剑。在“招聘”一章中,韦尔奇提到招聘高层人士的第四个特征是“坚韧的弹性”,而我尊崇的最高能力是“弹性应变能力”,读书,及从中学习,也是需要眼光、行动力和弹性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