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选择《玛丽·斯图亚特》是因为伊莎贝尔·阿佳尼近日在巴黎上演《The Last Night of Maria Stuart》。选择《悲伤女王》这个版本是因为是作者是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
也许,只有一个中立者的身份,不是英格兰人,更不是苏格兰人,才能更客观的描述一个苏格兰女王,从出身6天后就成为苏格兰女王在被伊丽莎白从一个城堡送到另一个城堡的二十年后送上断头台的传奇又可悲的一生。
玛丽·斯图亚特5岁8个月被秘密送往法兰西宫廷扶养,因为随着父亲去世,王冠带给尚在摇篮里的玛丽是各方争夺目标,面对苏格兰内忧外患动荡局势(苏格兰内部大贵族相互轻轧,外部英格兰的虎视耽耽),出身法国掌权大贵族的母亲,自是将孩子托付娘舅照顾,而出众的美貌与祖上荫庇的王冠使她14岁成为法兰西王子妃,17岁成为法国王后。如果玛丽丈夫没有休弱多病早亡,如果玛丽的婆婆卡塔琳娜·美第奇(Catherine de'Medici)急于夺回失去的王后权利,玛丽的历史应是另一场绮梦。她的一生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命运轻松的慷慨给予。只是这些当初得来太轻易,命运过早的轻率给予造成了玛丽躁动不安和贪婪自私。她不理解生命意义,她看不见民间贫困,她没尝过得来不易的坚辛,一切都唾手可得。所以,她自大轻率渴望冒险,她只在乎王冠所带来的权利,却从来没有尽过王冠需承担的义务。
因为不愿意沦为法国宫廷的食客,玛丽·斯图亚特19岁那年,回到阔别13年的苏格兰。这时的英格兰在经历“血腥玛丽”之后,伊莉莎白登上王位,整个欧洲都在观注这二个女人的战争。
伊莉莎白与玛丽不同,她自3岁随着母亲被父亲送上断头台后,囚徒生涯近二十载 ,直到群众推翻同父异母的姐姐统治后,25岁她登上王位。所以,伊莉莎白一身小心谨慎,精于算计,每个命令下达都反复斟酌,在她的统治生涯中,甚至将她的婚姻做为筹码周旋与命运于各国关系中。为了维护统治,伊莉莎白一切以英格兰利益出发。她确实将一生“嫁给英格兰”。玛丽与伊莉莎白相比,真的不是个好女王。
玛丽从未关心与参与过国家朝政,也没参与过任何振兴苏格兰的计划。她关心的只有跳舞、骑马、打猎。
玛丽回到苏格兰做了三年傀儡女王,待价而沽的她没有听从谋臣的意见,更是阳奉阴违对待“姐姐”伊莉莎白的建议,嫁给英格兰人,可拥有英格兰的继承权。23岁她嫁给第一个出现在年轻烂漫情窦出开的帅小伙,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苏格兰贵族Lord Darnley。可在婚后,在“他得到她所有的荣誉”“她给了他所有的一切之后”玛丽发现最初与归深的爱恋只是浪费在一个贪得无厌爱慕虚荣的懦夫身上。玛丽夺取了丈夫一切权利,只保留苏格兰女王丈夫的名份。得而复失的Darnley 怀恨在心,竟然迷失心志参与苏格兰贵族们秘谋的暗杀女王的行动。虽然,直到最后,因为胆怯,或许还有爱,回心转意,帮助玛丽逃离暗杀,却永远失去了贵族们的信任,与女王。
女王为了保住自己摇摇欲坠的王位不得不生下与Darnley的儿子。因为一个继承人的母亲比一个国王的妻子更长久。却永不原谅自己丈夫。甚至想到了离婚,却苦于害怕影响王位继承权而做罢。在她留恋苏格兰一座又一座城堡间,她又爱上自己的一个亲信,the Earl of Bothwell,起先,因为赏识,女王还为之做媒先线另一贵族之女。可后来一切又变得微妙。只是在经历暗杀之后,玛丽变得更有城府,懂得在大臣面前遮掩,只是Bothwell却在刺激挑战过后,已渐渐对段感情有些厌倦,他其实随时都准备离去,因为吸引他的只是她的王冠。而为爱疯狂的玛丽也视丈夫为挡住幸福的巨大绊脚石。就在颁布严惩通奸没多久,玛丽就再次怀孕,是Bothwell的孩子。
玛丽其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次爱情的本身便意味着罪恶与毁灭。通奸罪是死刑。可是他们是双重通奸。二人的结合,一个必须摆脱丈夫,一个必须摆脱妻子。玛丽知道自己将永无宁日,命运也将无可挽回。与每次鲁莽的决定一样,她都无畏的、勇改面对,昂首前进,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她再一次将自己的一切,将身体、灵魂与命运,全部交给她所深爱的男人。参与了谋杀自己的丈夫的行为。虽然她只是在激情下身不由已,却永不可恕。
Darnley谋杀后并被草草下葬三个月内, 玛丽与Bothwell结婚,各得其所。只是这场变故太快,理所当然引起他人注意,玛丽成为众矢之,可是她非旦没有寻找替罪羊反而与最大嫌疑人继续玩乐。这样的女人实在太愚蠢。终于,被谋杀国王的父亲站出来说话,他寻找英格兰女王与法国卡塔琳娜·美第奇的帮助,要求严惩凶手。
苏格兰贵族终于揭竿而起,终于意识到失败的玛丽仓皇而逃。只是在逃亡的过程中,贵族提出只要放弃Bothwell,女王就能自保。而这位固执的浪漫主义者,更甚应该称之愚蠢的女王声称永远不会与他分开。
走投无路的玛丽最后只得投向伊莉莎白的庇护。那年她25岁
……………………………………皆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晓。二十年后,谋杀罪名成立,伊莉莎白签署了死刑判决书。
回来再论茨威格的《悲伤女王》。应该是近来看得相当不错的人物传纪,如果能够接受以忽略故事情节为代价。夹叙夹议笔调,一直是我所欣赏。茨威格一直以矛盾冲突为讲解点,人物发展心态冲突,故事发展情节冲突,及国家利益冲突与宗教冲突.
茨威格轻笔带过当时欧洲宗教斗争背景,更没描述英格兰不能容下玛丽真正的宗教背景。这对不能全面揭示最终玛丽与伊莉莎白你死我活的最终斗争结局的原因。
同时茨威格对于伊莉莎白未婚的解释却有失公道。我的理解是这个社会对于大龄单身女青年是刻薄与不厚道。
在欧洲。只有婚生子女才享受继承权。伊莉莎白一切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能有婚生王子,脱离罗马教庭(文艺复兴时期初期,罗马教庭跟现在的美国一样,甚至更牛。因为当时宗教与政治相互相成,认定王权天授,而最接近上帝的使者就是教皇。所以,每次教皇换任,欧洲的大国也为此打得头破血流。)自行宣布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姻为非法(其实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原是叔嫂,哥哥死后,亨利七世为了英国与西班牙邦交和睦,让小儿子再娶寡嫂),并把自己的这为公主与自己的女儿玛丽关上伦敦塔。然后亨利八世就与王后侍女出身的安妮·博林结婚。生下女儿伊莉莎白,伊莉莎白一出生就被任命为王位继承人,而玛丽则是她的侍女(这就事情只有继母才想得出)。但是当时罗马教会认定伊是私生女身份,不享有继承权。而亨利八世在枕头风的作用下将玛丽母亲凯瑟琳推向断头台.当然,安妮下场也不好.后来也被亨利以莫须有之罪送上断头台.
亨利八世死后.英格兰混乱,群众都同情玛丽的身世,自然而然拥护玛丽登上王位.可是玛丽登上王位后就对新教徒开始大起杀戮,在位五年屠杀300多新教徒(宗教屠杀是剖肝挖心,分尸等一系列甚过满清酷罪).因为玛丽一直跟随其母是位天主教徒.并且相当仇视夺走她一切的母女,安妮与伊莉莎白这二位新教徒.甚至为了逼迫伊改宗教信仰将其关入伦敦塔.人真可悲,他/她不会恨那个真正的幕后黑手,却只会仇视最易发觉的替代者.而英格兰经过亨利八世在位38年的统治,民众大多已改信新教(不允许离婚的宗教是可怕的).玛丽的倒纣逆行当然激进民众,好在还没等到民变,血腥玛丽就翘了.这时,贵族再也不敢找个信父仰主教的人,赶紧找出最佳人选--信新教的伊莉莎白.
只是,四百年后回顾历史.苏格兰女王的她是因她愚蠢而死,因她有亏于的王冠所付与责任,当然,当皇帝的是没有几个有责任的,否则昏君不会多得数不清.而旁人杀她或许因为宗教因为政治.而她却死于自己一时的情欲与自大.
而后来无数文人的痴迷与传述.估计是在女权主义日益高涨的今天,喜欢自淫的软弱文人抱着缅怀的心态,寻找下一个失落的,为爱痴狂的女人.
可能嘛?
当岁月平淡无奇,当生活空白虚无时,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只有今朝.
那几日恍若隔世.一闪而过.
也许,只有一个中立者的身份,不是英格兰人,更不是苏格兰人,才能更客观的描述一个苏格兰女王,从出身6天后就成为苏格兰女王在被伊丽莎白从一个城堡送到另一个城堡的二十年后送上断头台的传奇又可悲的一生。
玛丽·斯图亚特5岁8个月被秘密送往法兰西宫廷扶养,因为随着父亲去世,王冠带给尚在摇篮里的玛丽是各方争夺目标,面对苏格兰内忧外患动荡局势(苏格兰内部大贵族相互轻轧,外部英格兰的虎视耽耽),出身法国掌权大贵族的母亲,自是将孩子托付娘舅照顾,而出众的美貌与祖上荫庇的王冠使她14岁成为法兰西王子妃,17岁成为法国王后。如果玛丽丈夫没有休弱多病早亡,如果玛丽的婆婆卡塔琳娜·美第奇(Catherine de'Medici)急于夺回失去的王后权利,玛丽的历史应是另一场绮梦。她的一生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命运轻松的慷慨给予。只是这些当初得来太轻易,命运过早的轻率给予造成了玛丽躁动不安和贪婪自私。她不理解生命意义,她看不见民间贫困,她没尝过得来不易的坚辛,一切都唾手可得。所以,她自大轻率渴望冒险,她只在乎王冠所带来的权利,却从来没有尽过王冠需承担的义务。
因为不愿意沦为法国宫廷的食客,玛丽·斯图亚特19岁那年,回到阔别13年的苏格兰。这时的英格兰在经历“血腥玛丽”之后,伊莉莎白登上王位,整个欧洲都在观注这二个女人的战争。
伊莉莎白与玛丽不同,她自3岁随着母亲被父亲送上断头台后,囚徒生涯近二十载 ,直到群众推翻同父异母的姐姐统治后,25岁她登上王位。所以,伊莉莎白一身小心谨慎,精于算计,每个命令下达都反复斟酌,在她的统治生涯中,甚至将她的婚姻做为筹码周旋与命运于各国关系中。为了维护统治,伊莉莎白一切以英格兰利益出发。她确实将一生“嫁给英格兰”。玛丽与伊莉莎白相比,真的不是个好女王。
玛丽从未关心与参与过国家朝政,也没参与过任何振兴苏格兰的计划。她关心的只有跳舞、骑马、打猎。
玛丽回到苏格兰做了三年傀儡女王,待价而沽的她没有听从谋臣的意见,更是阳奉阴违对待“姐姐”伊莉莎白的建议,嫁给英格兰人,可拥有英格兰的继承权。23岁她嫁给第一个出现在年轻烂漫情窦出开的帅小伙,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苏格兰贵族Lord Darnley。可在婚后,在“他得到她所有的荣誉”“她给了他所有的一切之后”玛丽发现最初与归深的爱恋只是浪费在一个贪得无厌爱慕虚荣的懦夫身上。玛丽夺取了丈夫一切权利,只保留苏格兰女王丈夫的名份。得而复失的Darnley 怀恨在心,竟然迷失心志参与苏格兰贵族们秘谋的暗杀女王的行动。虽然,直到最后,因为胆怯,或许还有爱,回心转意,帮助玛丽逃离暗杀,却永远失去了贵族们的信任,与女王。
女王为了保住自己摇摇欲坠的王位不得不生下与Darnley的儿子。因为一个继承人的母亲比一个国王的妻子更长久。却永不原谅自己丈夫。甚至想到了离婚,却苦于害怕影响王位继承权而做罢。在她留恋苏格兰一座又一座城堡间,她又爱上自己的一个亲信,the Earl of Bothwell,起先,因为赏识,女王还为之做媒先线另一贵族之女。可后来一切又变得微妙。只是在经历暗杀之后,玛丽变得更有城府,懂得在大臣面前遮掩,只是Bothwell却在刺激挑战过后,已渐渐对段感情有些厌倦,他其实随时都准备离去,因为吸引他的只是她的王冠。而为爱疯狂的玛丽也视丈夫为挡住幸福的巨大绊脚石。就在颁布严惩通奸没多久,玛丽就再次怀孕,是Bothwell的孩子。
玛丽其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次爱情的本身便意味着罪恶与毁灭。通奸罪是死刑。可是他们是双重通奸。二人的结合,一个必须摆脱丈夫,一个必须摆脱妻子。玛丽知道自己将永无宁日,命运也将无可挽回。与每次鲁莽的决定一样,她都无畏的、勇改面对,昂首前进,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她再一次将自己的一切,将身体、灵魂与命运,全部交给她所深爱的男人。参与了谋杀自己的丈夫的行为。虽然她只是在激情下身不由已,却永不可恕。
Darnley谋杀后并被草草下葬三个月内, 玛丽与Bothwell结婚,各得其所。只是这场变故太快,理所当然引起他人注意,玛丽成为众矢之,可是她非旦没有寻找替罪羊反而与最大嫌疑人继续玩乐。这样的女人实在太愚蠢。终于,被谋杀国王的父亲站出来说话,他寻找英格兰女王与法国卡塔琳娜·美第奇的帮助,要求严惩凶手。
苏格兰贵族终于揭竿而起,终于意识到失败的玛丽仓皇而逃。只是在逃亡的过程中,贵族提出只要放弃Bothwell,女王就能自保。而这位固执的浪漫主义者,更甚应该称之愚蠢的女王声称永远不会与他分开。
走投无路的玛丽最后只得投向伊莉莎白的庇护。那年她25岁
……………………………………皆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晓。二十年后,谋杀罪名成立,伊莉莎白签署了死刑判决书。
回来再论茨威格的《悲伤女王》。应该是近来看得相当不错的人物传纪,如果能够接受以忽略故事情节为代价。夹叙夹议笔调,一直是我所欣赏。茨威格一直以矛盾冲突为讲解点,人物发展心态冲突,故事发展情节冲突,及国家利益冲突与宗教冲突.
茨威格轻笔带过当时欧洲宗教斗争背景,更没描述英格兰不能容下玛丽真正的宗教背景。这对不能全面揭示最终玛丽与伊莉莎白你死我活的最终斗争结局的原因。
同时茨威格对于伊莉莎白未婚的解释却有失公道。我的理解是这个社会对于大龄单身女青年是刻薄与不厚道。
在欧洲。只有婚生子女才享受继承权。伊莉莎白一切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能有婚生王子,脱离罗马教庭(文艺复兴时期初期,罗马教庭跟现在的美国一样,甚至更牛。因为当时宗教与政治相互相成,认定王权天授,而最接近上帝的使者就是教皇。所以,每次教皇换任,欧洲的大国也为此打得头破血流。)自行宣布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姻为非法(其实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原是叔嫂,哥哥死后,亨利七世为了英国与西班牙邦交和睦,让小儿子再娶寡嫂),并把自己的这为公主与自己的女儿玛丽关上伦敦塔。然后亨利八世就与王后侍女出身的安妮·博林结婚。生下女儿伊莉莎白,伊莉莎白一出生就被任命为王位继承人,而玛丽则是她的侍女(这就事情只有继母才想得出)。但是当时罗马教会认定伊是私生女身份,不享有继承权。而亨利八世在枕头风的作用下将玛丽母亲凯瑟琳推向断头台.当然,安妮下场也不好.后来也被亨利以莫须有之罪送上断头台.
亨利八世死后.英格兰混乱,群众都同情玛丽的身世,自然而然拥护玛丽登上王位.可是玛丽登上王位后就对新教徒开始大起杀戮,在位五年屠杀300多新教徒(宗教屠杀是剖肝挖心,分尸等一系列甚过满清酷罪).因为玛丽一直跟随其母是位天主教徒.并且相当仇视夺走她一切的母女,安妮与伊莉莎白这二位新教徒.甚至为了逼迫伊改宗教信仰将其关入伦敦塔.人真可悲,他/她不会恨那个真正的幕后黑手,却只会仇视最易发觉的替代者.而英格兰经过亨利八世在位38年的统治,民众大多已改信新教(不允许离婚的宗教是可怕的).玛丽的倒纣逆行当然激进民众,好在还没等到民变,血腥玛丽就翘了.这时,贵族再也不敢找个信父仰主教的人,赶紧找出最佳人选--信新教的伊莉莎白.
只是,四百年后回顾历史.苏格兰女王的她是因她愚蠢而死,因她有亏于的王冠所付与责任,当然,当皇帝的是没有几个有责任的,否则昏君不会多得数不清.而旁人杀她或许因为宗教因为政治.而她却死于自己一时的情欲与自大.
而后来无数文人的痴迷与传述.估计是在女权主义日益高涨的今天,喜欢自淫的软弱文人抱着缅怀的心态,寻找下一个失落的,为爱痴狂的女人.
可能嘛?
当岁月平淡无奇,当生活空白虚无时,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只有今朝.
那几日恍若隔世.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