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童话
所有的遭遇,必定存在于人脑中,即便无法忆起。生命中任何一秒的经历都有其备份。对于普鲁斯特来说,开启这些记忆的其中一把钥匙是那杯泡有玛德莱娜的热茶。普鲁斯特借由彼时与此时之间的相似性,以玛德莱娜热茶为触媒来穿越时空。而现在,眼前这本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同样为我开启了关于当年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其它童话之时的记忆。
不过,这本书并非纯粹的儿童读物,卡尔维诺在最大限度保持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本身的风貌及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故而较之格林童话等无疑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看完千页的《意大利童话》,联系以前看过的那些童话,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多少有了点了解。
角色
中世纪的欧洲多为君主专制国家,王室高不可攀的形象影响着民间童话的创作。童话中那些俊美主人公的身份多以王子公主为主,半数以上的童话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王子与公主一见钟情、王子恋上美丽的农家女、平民身份的漂亮小伙子获得公主的青睐……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都是单线型的,人物登场时的第一个眼神、第一句言语便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以及命运。善者永善,恶者永恶。当然,恶者通常活不了多久,邪恶强大者如Satan也是注定要被善良的主人公所击败的,更不用说那些半吊子的巫婆以及不学无术的人类恶棍。所以,不管在故事结束之前受了多么深的苦难磨折,善良的人们总能在最后关头拨开云雾见月明,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事若是涉及到兄弟姐妹,不用怀疑,最为年幼的那个肯定是主人公,他(她)注定要比兄弟(姐妹)来得英俊(美丽)、聪慧。他们所要经历的苦难或许要比他们的兄弟姐妹来得多,可他们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于故事结局获得幸福的绝对是他们。
弑亲
圣经对于整个欧洲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圣经故事里,该隐出于对能够获得上帝喜爱的亚伯的嫉妒之心而杀了对方——自己的亲弟。于是乎,后世的西方文学作品中频频呈现出这种原罪。 童话中的弑亲更是比比皆是。原因自然是离不开嫉妒:母亲对于美丽盖过自己的女儿的嫉妒;姐姐对于获得王子青睐的妹妹的嫉妒;哥哥对于交了好运的弟弟的嫉妒。值得注意的一点:均为辈分高者嫉妒辈分低者。其中体现了西方人什么样的一种观念?人伦的底线?不过这样的设定与上边提到的年幼者即为主角相对应,做为一个故事,遭背叛的一方自然是主角。
深究起来,大部分的童话故事是极其残忍的。虽然被害的主角总是能够起死回生,但是此类残害从不间断的反复使人不寒而栗;而害人者最后的下场往往更为凄惨,我们的主角——先前的被害人,同样地不顾亲情,大笔一挥,他们的亲人就得上刀山下火海。印象中,《白雪公主》里的恶毒母后便是受罚在燃烧的炙热木炭上跳舞,最后被活活烧死。 贞洁 除了某些没有道理观念的魔鬼,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遵从一父一妻制,爱情模式是一见钟情。恋人之间在情感上轻易不会背叛对方。然而背叛一旦出现,两种情况——若背叛者为男方,女方必定能够靠其聪明才智,利用一连串的行动将对方拉回到自己的身边;而背叛者若是女方,那二人的关系是万万无法挽回的了,因女方的失贞,男方极有可能对之展开报复,最终杀死心中的“荡妇”。
《意大利童话》中有一篇我很在意。公主中了魔咒,无法苏醒。别国的王子看到沉睡的公主并爱上了她,甚至与其同床共枕,使公主怀了孕。再后来,公主诞下的孩子无意中破坏了咒语。醒来的公主在聆听了王子的倾诉之后也爱上了他,于是一家子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我不知道阿尔莫多瓦是不是看过这篇童话。他的《Parle avec elle》讲述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贝尼诺是一名医院的护理人员,他照顾着一直暗恋的、现在却处于昏迷中的舞蹈演员阿莉西娅。某一天,医院的的其他护士发现在病床上躺了多年的阿莉西娅竟然怀孕了,而贝尼诺则是唯一的嫌疑。而这,的确是贝尼诺所为,随后他被投入监狱。无法见到阿莉西娅的绝望逼得贝尼诺在狱中自杀。另一边,阿莉西娅却因妊娠反应而苏醒过来。
对于贝尼诺的做法,我实在无法认同,每每想起,便如芒刺在背。贝尼诺认为,既然所有的医疗手段均不能奏效,一切希望都将成为绝望之际,为何不可以尝试其它方法,于是他甚至试着使阿莉西娅怀孕,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对阿莉西娅的爱。只是,他如何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一人的善意对于他人而言能够成为绝对,或者相对的善事?他如何能够保证即便可以苏醒而于无意识中已然丧失贞洁的阿莉西娅会将感情的可能性投射到他身上?因为可能造成的伤害同样有可能不会出现,因为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之下,所以他能够这么做?
誓言
西方人对于誓言的重视于《魔戒》中可见一斑。整部魔戒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誓言的故事:Frodo对于毁灭魔戒的承诺;Sam对于一路陪伴Frodo的承诺;护戒队伍对于守护Frodo的承诺;死亡之谷的怨灵因背叛誓言而不得超生,后来同样因Aragorn的誓言而得到解脱…等等。
有着同一文化源头的童话自然不会背离这一点。对誓言的信守和对诱惑的犹豫往往成为故事的焦点,这也是区分出主角与配角的时刻,配角无法抗拒诱惑,背叛誓言,付出代价;而主角则不为所动,信守誓言,走向故事的结局。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对于爱人的某些承诺,主角经常有意无意违背着。比如,一方要求另一方做到一件事(“你若能在三日之内一言不发的话,巫师施于我身上的魔法便将失效”、“你不能告诉其他人有关我的任何事情,否则…”云云),而后者却在最后一刻违背了誓言,于是天旋地转,爱人消失。主角只得踏上找寻爱侣的旅途,在经过一段艰辛的跋涉之后,最终破镜重圆。
总的说来,誓言是不容许背叛的,对于配角尤为如此,因为他们没有挽回的机会,作者是不会给配角机会的。而既然身为配角,又不得不去违背誓言。(笑,可怜的配角们)
现时看童话的心态与儿时已大相径庭。当初的单纯早不复存在,如今思前想后的阅读习惯可能是种进步,然则从中得到的乐趣显然不及当年。Sigh
http://www.fairystory.com.cn/read.php/9.htm
不过,这本书并非纯粹的儿童读物,卡尔维诺在最大限度保持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本身的风貌及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故而较之格林童话等无疑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看完千页的《意大利童话》,联系以前看过的那些童话,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多少有了点了解。
角色
中世纪的欧洲多为君主专制国家,王室高不可攀的形象影响着民间童话的创作。童话中那些俊美主人公的身份多以王子公主为主,半数以上的童话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王子与公主一见钟情、王子恋上美丽的农家女、平民身份的漂亮小伙子获得公主的青睐……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都是单线型的,人物登场时的第一个眼神、第一句言语便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以及命运。善者永善,恶者永恶。当然,恶者通常活不了多久,邪恶强大者如Satan也是注定要被善良的主人公所击败的,更不用说那些半吊子的巫婆以及不学无术的人类恶棍。所以,不管在故事结束之前受了多么深的苦难磨折,善良的人们总能在最后关头拨开云雾见月明,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事若是涉及到兄弟姐妹,不用怀疑,最为年幼的那个肯定是主人公,他(她)注定要比兄弟(姐妹)来得英俊(美丽)、聪慧。他们所要经历的苦难或许要比他们的兄弟姐妹来得多,可他们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于故事结局获得幸福的绝对是他们。
弑亲
圣经对于整个欧洲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圣经故事里,该隐出于对能够获得上帝喜爱的亚伯的嫉妒之心而杀了对方——自己的亲弟。于是乎,后世的西方文学作品中频频呈现出这种原罪。 童话中的弑亲更是比比皆是。原因自然是离不开嫉妒:母亲对于美丽盖过自己的女儿的嫉妒;姐姐对于获得王子青睐的妹妹的嫉妒;哥哥对于交了好运的弟弟的嫉妒。值得注意的一点:均为辈分高者嫉妒辈分低者。其中体现了西方人什么样的一种观念?人伦的底线?不过这样的设定与上边提到的年幼者即为主角相对应,做为一个故事,遭背叛的一方自然是主角。
深究起来,大部分的童话故事是极其残忍的。虽然被害的主角总是能够起死回生,但是此类残害从不间断的反复使人不寒而栗;而害人者最后的下场往往更为凄惨,我们的主角——先前的被害人,同样地不顾亲情,大笔一挥,他们的亲人就得上刀山下火海。印象中,《白雪公主》里的恶毒母后便是受罚在燃烧的炙热木炭上跳舞,最后被活活烧死。 贞洁 除了某些没有道理观念的魔鬼,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遵从一父一妻制,爱情模式是一见钟情。恋人之间在情感上轻易不会背叛对方。然而背叛一旦出现,两种情况——若背叛者为男方,女方必定能够靠其聪明才智,利用一连串的行动将对方拉回到自己的身边;而背叛者若是女方,那二人的关系是万万无法挽回的了,因女方的失贞,男方极有可能对之展开报复,最终杀死心中的“荡妇”。
《意大利童话》中有一篇我很在意。公主中了魔咒,无法苏醒。别国的王子看到沉睡的公主并爱上了她,甚至与其同床共枕,使公主怀了孕。再后来,公主诞下的孩子无意中破坏了咒语。醒来的公主在聆听了王子的倾诉之后也爱上了他,于是一家子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我不知道阿尔莫多瓦是不是看过这篇童话。他的《Parle avec elle》讲述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贝尼诺是一名医院的护理人员,他照顾着一直暗恋的、现在却处于昏迷中的舞蹈演员阿莉西娅。某一天,医院的的其他护士发现在病床上躺了多年的阿莉西娅竟然怀孕了,而贝尼诺则是唯一的嫌疑。而这,的确是贝尼诺所为,随后他被投入监狱。无法见到阿莉西娅的绝望逼得贝尼诺在狱中自杀。另一边,阿莉西娅却因妊娠反应而苏醒过来。
对于贝尼诺的做法,我实在无法认同,每每想起,便如芒刺在背。贝尼诺认为,既然所有的医疗手段均不能奏效,一切希望都将成为绝望之际,为何不可以尝试其它方法,于是他甚至试着使阿莉西娅怀孕,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对阿莉西娅的爱。只是,他如何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一人的善意对于他人而言能够成为绝对,或者相对的善事?他如何能够保证即便可以苏醒而于无意识中已然丧失贞洁的阿莉西娅会将感情的可能性投射到他身上?因为可能造成的伤害同样有可能不会出现,因为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之下,所以他能够这么做?
誓言
西方人对于誓言的重视于《魔戒》中可见一斑。整部魔戒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誓言的故事:Frodo对于毁灭魔戒的承诺;Sam对于一路陪伴Frodo的承诺;护戒队伍对于守护Frodo的承诺;死亡之谷的怨灵因背叛誓言而不得超生,后来同样因Aragorn的誓言而得到解脱…等等。
有着同一文化源头的童话自然不会背离这一点。对誓言的信守和对诱惑的犹豫往往成为故事的焦点,这也是区分出主角与配角的时刻,配角无法抗拒诱惑,背叛誓言,付出代价;而主角则不为所动,信守誓言,走向故事的结局。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对于爱人的某些承诺,主角经常有意无意违背着。比如,一方要求另一方做到一件事(“你若能在三日之内一言不发的话,巫师施于我身上的魔法便将失效”、“你不能告诉其他人有关我的任何事情,否则…”云云),而后者却在最后一刻违背了誓言,于是天旋地转,爱人消失。主角只得踏上找寻爱侣的旅途,在经过一段艰辛的跋涉之后,最终破镜重圆。
总的说来,誓言是不容许背叛的,对于配角尤为如此,因为他们没有挽回的机会,作者是不会给配角机会的。而既然身为配角,又不得不去违背誓言。(笑,可怜的配角们)
现时看童话的心态与儿时已大相径庭。当初的单纯早不复存在,如今思前想后的阅读习惯可能是种进步,然则从中得到的乐趣显然不及当年。Sigh
http://www.fairystory.com.cn/read.php/9.htm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