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正和时间

我第一次叹服于漫画所表现主题的入世和出尘,是通过桂正和的《D.N.A2》:极其符合意淫心理学的衰男变万人迷故事,以及,极其符合手淫需要的、一堆从表情到肌肤都吹弹可破、樱唇酥胸完美到要喷出来的画面。在这一切的最后,时间机器在地下水道轰鸣出洁白的蒸汽,葵加玲回头浅笑,对伊的同伴说:
“走吧,走吧,一起回未来吧。”
最终这个句子让对我这部作品的感情,从无比景仰升华到绝对震撼,这一抹画龙点睛的结局和这一个完美的句式,在我的记忆烙印中甚至高于第一次被夺走初吻。但这个从文字和画面就能读出葵加玲整颗心的句本,我却只看过一次。在以后买的若干套《D.N.A2》里,最后一句都被翻译得烂俗无比,看得人倒胃。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就是指,读过了傅雷(错,此处应为王道乾)版本的《情人》、林少华版的村上春树,以及上文所述翻译方式的《D.N.A2》,你就对其他的翻译不能忍。
我一直疑心那是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因为这个出版社创造过若干信达雅的满分翻译,还有把附加题做完的升华效果。看完他们翻译的圣斗士,许多人不仅能倒背出沙罗双树园里的处女座遗言、能记忆犹新关于穆先生的愤怒,甚至连海皇和冥王的名字,都被固执定为“波士顿”和“哈迪斯”,而绝不能接受“波塞东”和“黑帝斯”的译名。但太遥远的记忆总让我不能确定:海南真的有出版过《D.N.A2》?
在那个日本漫画洗脑中国少年的黄金时代,本能一般地选出了桂正和,这也许正是DNA在相互呼应。
即使是在看完那部漫画的多年以后,每每谈到《D.N.A2》,旁边的女生都会说哎呀你好坏,那部漫画好色情~
我曾经很悲愤“色情”的定论隔绝了许多人因此接触到桂正和的作品;现在看来,那些挑逗无比的喷胸画面将许多人由此隔绝在抛书不屑或是手淫一番扑头就睡,大家各取所需。对桂正和而言,这并不是坏事。
比《D.N.A2》更早进入国内也更“色情”的是《电影少女》。漂亮的年轻AV女优从电视里走出来,成为你的专署fatima。这样的情节无疑非常迎合广大群众的胃口,放到现在这个御宅族横行的时候也都不过时;动不动女角上半截全露的画面,教得最早出版社不得用黑色笔给角色穿上不透明的三点式或罩衣,但桂老师太喜欢画上半身赤裸,多到那些编辑画胸罩来欲盖弥彰,也偶有漏网之裸体。因为发育得晚,我得以避免了夜夜自渎的肾亏惨状,而更在乎那些故事里的感情方程式,但桂老师那段时间刚好是只练手短篇,让我总是意犹未尽。所幸的是,在我实战江湖之前,桂老师开始了《I''s》。
《I''S》的表白篇之前,就是一个真实系、另一版本的《心跳回忆》故事。从第一章开始,桂正和采取了一种几近笨拙的喋喋不休的方式,用尽全力地刻画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天气、时间、造型、表情、或是心理波动,来营造哪怕是极小的一次感情冲突,近乎琐碎,又无比精细。他似乎是想要把恋爱的每一个场景都拆成小于一秒的时间单位,呈现出不同角度的若干分镜,强迫你的感受与他绝无差别。而第一次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看作是对电影少女的一次继承,但桂老师显然超越了《电影少女》时代的水准:他居然采用、且只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其他人的存在,都得通过被主角感知。这又强迫着人的感受,不得不随着一贵的处境,上下起伏,喜怒哀乐……然后眼巴巴地等待着下一次的连载更新。
直到单行本都出了十册以上,这个漫长的青春爱情剧,才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喷薄:地铁上的表白,将男主角的口不对心,和女主角的欲迎还拒,都吹飞到九霄云外。但就算是这么一个情节,桂正和都要玩一把倒叙,玩一次追忆,然后顺势拉出后续的剧情,来提请所有的阅读者知道:爱情童话尚未结束。表白成功?才刚上路呢。
阅读桂正和,往往总觉得读到的是现实:他的画风让人可以看到内衣上勾勒出的女娃娃最关键部位的清晰的线条、看到当时穿在画中角色身上的最流行的运动鞋、看出物品在现实中出现时所展现的材料和质地,而后期的角色人物造型也是类似于素描的写真。只有放下书看到身边三维空间的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才意识自己原来刚走下那列从童话返回现实的旅行列车。在旅程中那些仿佛真实的数不清的细节,是成为回忆的一部分,或是实现成长需要丢弃的东西,因人而异,就在你还在折磨这种高精尖哲学问题的时候——列车长桂正和早已下班,捧着他的茶杯、走出了站台。留下月台上的小娃娃,还对着空荡荡的列车怔怔发呆。
——2007年春节,在压底的箱子里重新翻出《D.N.A2》、《电影少女》和《I''s》。
突然发现,十年前葵跟我说的“未来”距离现在,也都已经过去好久了。
【end】
“走吧,走吧,一起回未来吧。”
最终这个句子让对我这部作品的感情,从无比景仰升华到绝对震撼,这一抹画龙点睛的结局和这一个完美的句式,在我的记忆烙印中甚至高于第一次被夺走初吻。但这个从文字和画面就能读出葵加玲整颗心的句本,我却只看过一次。在以后买的若干套《D.N.A2》里,最后一句都被翻译得烂俗无比,看得人倒胃。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就是指,读过了傅雷(错,此处应为王道乾)版本的《情人》、林少华版的村上春树,以及上文所述翻译方式的《D.N.A2》,你就对其他的翻译不能忍。
我一直疑心那是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因为这个出版社创造过若干信达雅的满分翻译,还有把附加题做完的升华效果。看完他们翻译的圣斗士,许多人不仅能倒背出沙罗双树园里的处女座遗言、能记忆犹新关于穆先生的愤怒,甚至连海皇和冥王的名字,都被固执定为“波士顿”和“哈迪斯”,而绝不能接受“波塞东”和“黑帝斯”的译名。但太遥远的记忆总让我不能确定:海南真的有出版过《D.N.A2》?
在那个日本漫画洗脑中国少年的黄金时代,本能一般地选出了桂正和,这也许正是DNA在相互呼应。
即使是在看完那部漫画的多年以后,每每谈到《D.N.A2》,旁边的女生都会说哎呀你好坏,那部漫画好色情~
我曾经很悲愤“色情”的定论隔绝了许多人因此接触到桂正和的作品;现在看来,那些挑逗无比的喷胸画面将许多人由此隔绝在抛书不屑或是手淫一番扑头就睡,大家各取所需。对桂正和而言,这并不是坏事。
比《D.N.A2》更早进入国内也更“色情”的是《电影少女》。漂亮的年轻AV女优从电视里走出来,成为你的专署fatima。这样的情节无疑非常迎合广大群众的胃口,放到现在这个御宅族横行的时候也都不过时;动不动女角上半截全露的画面,教得最早出版社不得用黑色笔给角色穿上不透明的三点式或罩衣,但桂老师太喜欢画上半身赤裸,多到那些编辑画胸罩来欲盖弥彰,也偶有漏网之裸体。因为发育得晚,我得以避免了夜夜自渎的肾亏惨状,而更在乎那些故事里的感情方程式,但桂老师那段时间刚好是只练手短篇,让我总是意犹未尽。所幸的是,在我实战江湖之前,桂老师开始了《I''s》。
《I''S》的表白篇之前,就是一个真实系、另一版本的《心跳回忆》故事。从第一章开始,桂正和采取了一种几近笨拙的喋喋不休的方式,用尽全力地刻画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天气、时间、造型、表情、或是心理波动,来营造哪怕是极小的一次感情冲突,近乎琐碎,又无比精细。他似乎是想要把恋爱的每一个场景都拆成小于一秒的时间单位,呈现出不同角度的若干分镜,强迫你的感受与他绝无差别。而第一次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看作是对电影少女的一次继承,但桂老师显然超越了《电影少女》时代的水准:他居然采用、且只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其他人的存在,都得通过被主角感知。这又强迫着人的感受,不得不随着一贵的处境,上下起伏,喜怒哀乐……然后眼巴巴地等待着下一次的连载更新。
直到单行本都出了十册以上,这个漫长的青春爱情剧,才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喷薄:地铁上的表白,将男主角的口不对心,和女主角的欲迎还拒,都吹飞到九霄云外。但就算是这么一个情节,桂正和都要玩一把倒叙,玩一次追忆,然后顺势拉出后续的剧情,来提请所有的阅读者知道:爱情童话尚未结束。表白成功?才刚上路呢。
阅读桂正和,往往总觉得读到的是现实:他的画风让人可以看到内衣上勾勒出的女娃娃最关键部位的清晰的线条、看到当时穿在画中角色身上的最流行的运动鞋、看出物品在现实中出现时所展现的材料和质地,而后期的角色人物造型也是类似于素描的写真。只有放下书看到身边三维空间的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才意识自己原来刚走下那列从童话返回现实的旅行列车。在旅程中那些仿佛真实的数不清的细节,是成为回忆的一部分,或是实现成长需要丢弃的东西,因人而异,就在你还在折磨这种高精尖哲学问题的时候——列车长桂正和早已下班,捧着他的茶杯、走出了站台。留下月台上的小娃娃,还对着空荡荡的列车怔怔发呆。
——2007年春节,在压底的箱子里重新翻出《D.N.A2》、《电影少女》和《I''s》。
突然发现,十年前葵跟我说的“未来”距离现在,也都已经过去好久了。
【end】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