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的不止教育阶梯
每年春节回家,电视里都会充斥宣扬亲情的公益广告。饭后看电视,如果和爸妈一起看到煽情场面,心底总会生出一股怪怪的感觉,既排斥也理解。排斥的是煽情,理解的是春节毕竟是团聚的日子,而我一般一年只回家一次。
另一个怪怪的场景则是返校。早早回到无人的校园,一个人待着,与家里春节的热闹相比,竟然会觉得更自在一些,生活回到了熟悉的节奏。老家是我生长的地方,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之地,自打初中开始,一直过的都是寄宿生活,学校才是生活的重心。我一度对返校的舒服感而不舒服,仿佛背叛了自己的故乡。但事实上,“如今我对自己故乡,像来往匆匆的过客。”这种舒服又不舒服的奇怪感觉,实际上是两个生活世界的摩擦所致。
以上两个爱恨交织的情感体验,在程猛的这本讲述农家子弟攀爬教育阶梯的成长历程的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学理剖析。原来这是一类人的生命历程,远非教育二字所能涵盖,背后的城乡差别和教育承载的社会功能问题,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敏感神经。好的人文研究总是能照进现实,关怀人的根本处境。读王东杰老师《国中的异乡》一书让我初次意识到自己的移民身份,而这本“读书的料”则唤醒了身上埋伏着的很多生命体验,关于家庭,关于情感,关于社会地位,等等,如同再次认识一遍自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