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走不出的非洲 ,关于作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卡伦·布利克森。
她是注定来这个世界说故事的天使,说自己是一个“活了三千年的讲故事者”。
她是两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奇女子,和安徒生并成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她是天生的漂泊者,伴着随父亲的远足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远古传说度过了童年。
她是注定的怀念者,离开了31年,依旧念念不忘在非洲曾拥有过的那个农场。
她的故事很短,一个农场一个丈夫一个情人,三言两语就是一生辛酸快乐。
她的故事很长,一段奋斗一段无奈一段温馨,轻绣一口就是半生华丽苍凉。
她的生命开始于1885年4月17日西兰岛伦斯特德一个贵族家庭,而她的故事的真正开始是在1914年那次出于负气而结成的婚姻。
那年,她27岁,为了男爵夫人的名衔与瑞典布里克森男爵了结婚,来到肯尼亚。来到之后才知道,其实在这个茫茫高原,不会有多少人在意你头上的光环。布里克森男爵纨绔风流,对经营农场不感兴趣,爱打猎,爱调情,呼朋引伴,出门涉猎游乐,往往数月不归。她无可奈何,毕竟她能用金钱换来的,只是他的名衔。七年后她与他结束了这场不愉快的婚姻,而他给她留下的,仅仅是用她的陪嫁买下来的农场,和她终生与之战斗,不惜历经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术治疗却依然造成她一生无法生育的梅毒。
离婚后的她决定留在肯尼亚。她竭尽全力去经营她的农场,打造属于她的天地,抓住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哪怕会付出代价。她和仆人们一起劳作,她对土著吉库猎人由不屑不理解到融入到帮他们办学校。她开始渐渐爱上那个非洲那片广漠神秘的土地,丛林莽莽,如屏如垒,烟聚云回,如梦如画,众峰如群彦连袂,异兽珍禽腾跃,那是空旷与悠远的传奇,那是自然与生活的完美诠释。
当然,那里还让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斯·芬奇·哈顿----那个牛津大学出身的英国贵族,那个被人称为“英俊得令人难以置信”的20世纪非洲狩猎及飞行探险的先驱,那个生活方式对海明威等人有着十分大的影响的“未曾有过丰功伟绩的伟人”。
1918年春天,在内罗毕,因为有着相同的朋友相识,因为有着同样的艺术敏感和对自由的推崇相吸,因为同是两颗漂泊的心相恋。他给了她期待,温暖,守候,给了她在茫茫非洲大陆的聚焦点。只是他的自由方式不允许他自己给她婚姻,给她那种她一直渴望的简单的执手相伴偕老的平淡安定的生活。他坚持独自漂泊在每个可能的地方,坚持一切自由的方式,哪怕会为此付出孤独的代价。她尊重他,尽管心中有一含有期待许,尽管他的每次离开都会让她病上一星期。
13年。他们在一起13年。一起坐飞机俯视肯尼亚的悠远起伏与辽阔,一起仰望非洲湛蓝万里无云的天空,一起在幽暗的灯光下,在火炉旁,押着红酒,讲述那些琐碎神秘的故事,听只属于他和她的旋律,随着歌谣起舞。
13年,也许是上帝嫉妒了,也许是他太优秀,以至于非洲象把他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1931年,丹尼斯死了,坠机,熊熊烈火燃烧了一切。同样是在1931年,她的农场也在火中殆尽。无声的崩溃。
“地球之所以是圆的,也许就是让我们迟一些知道答案。”她终于明白她在非洲只是个过客,当岁月的年轮转过时,她无法阻挡。于是她只有选择离开。
离开非洲时,她已经一无所有----农场,婚姻破裂,健康----从丈夫那儿感染到的梅毒已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走投无路之际,她用上帝给她的笔开始了写作,以艾萨克·丹森为笔名。从饱尝闭门羹到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名著。一路走来,一路精彩。
“在她传世的作品里,悲剧与喜剧经常混淆不清,命运的转机与结局更往往是嘲弄与安慰的结合、人生的苦乐往往包含在想不到会预见的什么里面。这种起伏曲折的命运契机,这样耐人寻味的巧妙安排,正是丹森作品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华所在:笑看人生。”-----这是我看到过的对她的文字的最好的评价。
“离别的车站上,恩恭山淡淡的影子漂浮在平原蓝色的暮霭里,起伏的轮廓备渐行渐远的距离轻轻抚平……”距离会抚平远山的轮廓,只是抚不去腥中的影像。
非洲给了她太多也带走了她太多。
也许一直到霜染青丝,她都在追问“假如我懂得一支非洲的歌,有关长颈鹿、以及初开的新月映照在它的背顶,有关散在田野的犁耙以及汗流满面的咖啡园工,那么非洲会留下我的记忆吗?我躺在平原上,会有彩虹的踪影吗?孩子们新发明的游戏会以我的名字命名吗?碎石路上,会再有圆月的投影吗?恩恭山上的飞鸟会四处寻找我的身影吗?”
一直到晚年,她都保持一个习惯:每日黄昏的时候,一定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情人长眠的非洲方向,低声默祷……风吹起她满头霜白,一身灰色的裙裾在风中飘动……
她用她半生的怀念和17年的经历写成了《走出非洲》。而她却注定一生走不出非洲。走不出那片她付出了青春,流年,爱恨与峥嵘的土地。
她的生命结束于时光转过的第77个年轮,死亡证书上写着:消瘦。印证着她晚年所说的那句“当我的肉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最轻微的东西抛弃掉。” 而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那是她用17年的经历和31年的怀念锻造的经典。
17年,走不出的非洲……
她是注定来这个世界说故事的天使,说自己是一个“活了三千年的讲故事者”。
她是两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奇女子,和安徒生并成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她是天生的漂泊者,伴着随父亲的远足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远古传说度过了童年。
她是注定的怀念者,离开了31年,依旧念念不忘在非洲曾拥有过的那个农场。
她的故事很短,一个农场一个丈夫一个情人,三言两语就是一生辛酸快乐。
她的故事很长,一段奋斗一段无奈一段温馨,轻绣一口就是半生华丽苍凉。
她的生命开始于1885年4月17日西兰岛伦斯特德一个贵族家庭,而她的故事的真正开始是在1914年那次出于负气而结成的婚姻。
那年,她27岁,为了男爵夫人的名衔与瑞典布里克森男爵了结婚,来到肯尼亚。来到之后才知道,其实在这个茫茫高原,不会有多少人在意你头上的光环。布里克森男爵纨绔风流,对经营农场不感兴趣,爱打猎,爱调情,呼朋引伴,出门涉猎游乐,往往数月不归。她无可奈何,毕竟她能用金钱换来的,只是他的名衔。七年后她与他结束了这场不愉快的婚姻,而他给她留下的,仅仅是用她的陪嫁买下来的农场,和她终生与之战斗,不惜历经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术治疗却依然造成她一生无法生育的梅毒。
离婚后的她决定留在肯尼亚。她竭尽全力去经营她的农场,打造属于她的天地,抓住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哪怕会付出代价。她和仆人们一起劳作,她对土著吉库猎人由不屑不理解到融入到帮他们办学校。她开始渐渐爱上那个非洲那片广漠神秘的土地,丛林莽莽,如屏如垒,烟聚云回,如梦如画,众峰如群彦连袂,异兽珍禽腾跃,那是空旷与悠远的传奇,那是自然与生活的完美诠释。
当然,那里还让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斯·芬奇·哈顿----那个牛津大学出身的英国贵族,那个被人称为“英俊得令人难以置信”的20世纪非洲狩猎及飞行探险的先驱,那个生活方式对海明威等人有着十分大的影响的“未曾有过丰功伟绩的伟人”。
1918年春天,在内罗毕,因为有着相同的朋友相识,因为有着同样的艺术敏感和对自由的推崇相吸,因为同是两颗漂泊的心相恋。他给了她期待,温暖,守候,给了她在茫茫非洲大陆的聚焦点。只是他的自由方式不允许他自己给她婚姻,给她那种她一直渴望的简单的执手相伴偕老的平淡安定的生活。他坚持独自漂泊在每个可能的地方,坚持一切自由的方式,哪怕会为此付出孤独的代价。她尊重他,尽管心中有一含有期待许,尽管他的每次离开都会让她病上一星期。
13年。他们在一起13年。一起坐飞机俯视肯尼亚的悠远起伏与辽阔,一起仰望非洲湛蓝万里无云的天空,一起在幽暗的灯光下,在火炉旁,押着红酒,讲述那些琐碎神秘的故事,听只属于他和她的旋律,随着歌谣起舞。
13年,也许是上帝嫉妒了,也许是他太优秀,以至于非洲象把他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1931年,丹尼斯死了,坠机,熊熊烈火燃烧了一切。同样是在1931年,她的农场也在火中殆尽。无声的崩溃。
“地球之所以是圆的,也许就是让我们迟一些知道答案。”她终于明白她在非洲只是个过客,当岁月的年轮转过时,她无法阻挡。于是她只有选择离开。
离开非洲时,她已经一无所有----农场,婚姻破裂,健康----从丈夫那儿感染到的梅毒已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走投无路之际,她用上帝给她的笔开始了写作,以艾萨克·丹森为笔名。从饱尝闭门羹到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名著。一路走来,一路精彩。
“在她传世的作品里,悲剧与喜剧经常混淆不清,命运的转机与结局更往往是嘲弄与安慰的结合、人生的苦乐往往包含在想不到会预见的什么里面。这种起伏曲折的命运契机,这样耐人寻味的巧妙安排,正是丹森作品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华所在:笑看人生。”-----这是我看到过的对她的文字的最好的评价。
“离别的车站上,恩恭山淡淡的影子漂浮在平原蓝色的暮霭里,起伏的轮廓备渐行渐远的距离轻轻抚平……”距离会抚平远山的轮廓,只是抚不去腥中的影像。
非洲给了她太多也带走了她太多。
也许一直到霜染青丝,她都在追问“假如我懂得一支非洲的歌,有关长颈鹿、以及初开的新月映照在它的背顶,有关散在田野的犁耙以及汗流满面的咖啡园工,那么非洲会留下我的记忆吗?我躺在平原上,会有彩虹的踪影吗?孩子们新发明的游戏会以我的名字命名吗?碎石路上,会再有圆月的投影吗?恩恭山上的飞鸟会四处寻找我的身影吗?”
一直到晚年,她都保持一个习惯:每日黄昏的时候,一定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情人长眠的非洲方向,低声默祷……风吹起她满头霜白,一身灰色的裙裾在风中飘动……
她用她半生的怀念和17年的经历写成了《走出非洲》。而她却注定一生走不出非洲。走不出那片她付出了青春,流年,爱恨与峥嵘的土地。
她的生命结束于时光转过的第77个年轮,死亡证书上写着:消瘦。印证着她晚年所说的那句“当我的肉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最轻微的东西抛弃掉。” 而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那是她用17年的经历和31年的怀念锻造的经典。
17年,走不出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