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奠定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基础的,不是道德原则,无论它有多高尚;也不是教条,无论它有多正统;而完全是经验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经历,是个人与超越尘世的权威间强烈的个人互惠关系,是对‘现世’和‘理性’的抗衡。”(荣格《未发现的自我》,第18页)
以上这段话是我以为荣格《未发现的自我》中最能够点明全书中心的话。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资本、国家、宗派、科学等各方面的外界影响,自我的意义被不断地削弱了。人们在外界压力驱动下形成的“良善”意识是孱弱的,由于无法感知到潜意识之恶的存在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却在环境改变、时代变迁之际极易出现自我的分裂与破碎。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是极为脆弱的,他的信条不反映他自己,他的行为永远受制于环境,他被外界压迫却依赖于外界,一旦时过境迁便再也无法安放自我。
如何整合破碎的自我?荣格在此篇(本书前一篇,《符号与梦的解析》我暂时未读)并没有具体论述解决方案。个人理解,荣格理论给出的方法是,充分认识人自身的“二元性”,即个体除了“意识”的虚弱良善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的黑洞,蛰伏着贪欲、懒惰、自私等一切恶的品质;克服恶行与践行道德,并非应由外界的“应该”、“必须”指引,而必须源于自我的判断力、洞察力与决断力,这些力量的诞生便是一种“宗教体验”,是一种能够将外界影响力相对化的超凡内心经验,是自我的权能回归之时。“宗教体验”是与神的对话,但它的根基却是自我的独立性。
抑郁之后,我在心中剥离了许多外界加诸于生命的意义,比如孝敬父母、贡献社会、赚钱、面子,有时会觉得这种剥离让心更加无处安放,似乎厌世的倾向更加重了。但唯一没有割舍的东西就是“求知”——想到那么多的书籍还没有机会详细阅读,那么大的世界还没有用心去体会,便会放弃极端的想法。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带来了满身的伤痛,但却也给我打上了“求知”的底色,在心中无法抹去。分裂是生命中的意外事件,却能够让自己看清楚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许就是我的“宗教体验”吧。这样想着,似乎人生旅途中的那些不确定性也都是求知之路上的财富,焦虑到使自己丧失行动力也许就没有必要了。
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别被任何外界力量绑架,绑得了一时,也绑不了一世,绑不出你来这世间走一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