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保有的一份尊重
两个月前看完了《围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觉得没有灵感。今天翻到《围城》的评论页,见到那些批评和责备的文字,实在是忍不住要说些话了。这篇,是对《围城》的感想,也是对现在一种“什么都批判”现象的感想。
《围城》这本书,从我今次离开中国在火车上开始读起,到达斯特拉斯堡时阅读结束,它陪我度过单调的火车旅程,灯光昏黄的飞机旅程,在巴黎街头的小酒馆摊开过,也在开往斯特拉斯堡的TGV上翻阅过。我感谢它丰富诙谐的语言、寓意深远的内容,教我在最难熬的深夜里也能时时微笑,抬起眼用感恩的心情看周围的人们。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形象——方鸿渐,他酸气冲天,有几分才气,却底蕴不足,周旋在几位小姐中间,这个讨好,那个不舍,最后只娶了一个“既然不讨厌就行了”的老婆。他的婚姻他的事业他的人生给后来的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词语“围城”:进来的想出去,出去的想进来。这比“你看我好我看你好”还更贴切,无奈和渴望的交互矛盾,在钱先生的笔下活灵活现。钱先生的笔锋不是温和体贴的,你甚至可以说他尖酸刻薄且热爱冷嘲热讽,可是那满篇的好句子妙句子教人不得不击节称赞,因为你不得不承认他用词的准确,情感的到位,那是真真写到了你心里去。所以尖酸也觉得有趣,刻薄倒也不曾出格,那些个人,那些个事,的确就是这么的教人可气可恨又可笑。
每一本书都会传递一些东西出来,在读的当时,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震撼,有的让你恐惧,有的让你舒适。。。而我认为,评定一本小说是否经典的标准是它是否在你读完以后的日子里还能让你反思,让你感动震撼,甚至领悟出其他的思想;它是否能顶住时间的侵袭不被湮没;它是否能忠实的反映人性最深层的东西,让你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再读到它,还会觉得,是的,它阐述的思想到今天依然存在,依然鲜活。《围城》这本书,至少经过了几十年的考验,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勾起大家心有戚戚的情绪;人们看到它和它的作者,会抱着最起码的尊重和感激,尊重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感激他为我们留下那许多芳香四溢的文字。
但今天,许多人连最基本的道德观都没有了,这让我觉得悲哀和愤怒。抄袭的人被四处吹捧,认真做学问的人竟得不到一点起码的尊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骂鲁迅、骂林语堂、骂钱钟书、骂冰心。。。仿佛斥责可以让他们的身价提升,斥责显得他们与众不同,把一切都颠覆,把一切都推翻,所有的名家大师都不值一提,只有他们自己是最了不起最出色的。这是什么心态,标榜自己优秀的同时,就要把旁人作为垫脚石吗,何况这些旁人个个都比你好上几千几万倍。
在那些风烟弥漫的动荡年代,生存首先就难上许多,在努力生活之余,去学习、钻研、求知、写作,更是需要无比的坚韧意志和耐心。单凭这两点,现代的人就不能和老一辈相比。他们或许才气并不显著,或许心志不那么坚定,有时也妥协退让,可他们始终踏踏实实的在文字这块土地上耕耘,他们付出的心血动辄以几十年计,而现在中文差劲甚至连作文都写不连贯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责备他们。
其实人就是这样,无知的时候谁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可以批判;懂事一点了,开始战战兢兢,发现所知以外是更多的无知,见着什么术业有专攻的人士都佩服得不行,只因他们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能作出一番成绩;再往前一点,自己成了专业人士,又开始骄傲,以为见过了千山万水,就有资格指点江山了。。。。生命本是不断征求自我圆满的过程,每一个高低起伏,都是自己的了然微笑,何需将别人踩在脚下,狠狠践踏?
每次看好书的时候,我都很认真很虔诚,一个Word文档总是打开的,以备随时记录下好句子妙句子;有时读了一会儿就停下来好好想想,甚至回头再从前几段读起,如果能悟出些字面以外的意思,总是觉得高兴,好像那一刻和作者心灵相通了,感触来了,自己写东西的灵感也来了。。。有些不那么好那么吸引人的书,我也会认真读一读开头,确定它确实一般,我再把它放下。
每本书都是珍贵的宝藏,因它们我不再无知,却从不敢从此无畏,我只会更惶恐更谨慎。我时时盼着了解更多,也因所有已了解的一切而感谢生命,谢谢每个卑微真实的人物、谢谢每个光辉宏大的时刻、谢谢平凡朴实的生活、谢谢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点每一滴,都灌溉我的心田,教它每一日都开出一朵鲜花。
而旁的那些人哪,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在面对一本耗尽心力写就的书册时,能生出一份起码的尊重之心。
《围城》这本书,从我今次离开中国在火车上开始读起,到达斯特拉斯堡时阅读结束,它陪我度过单调的火车旅程,灯光昏黄的飞机旅程,在巴黎街头的小酒馆摊开过,也在开往斯特拉斯堡的TGV上翻阅过。我感谢它丰富诙谐的语言、寓意深远的内容,教我在最难熬的深夜里也能时时微笑,抬起眼用感恩的心情看周围的人们。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形象——方鸿渐,他酸气冲天,有几分才气,却底蕴不足,周旋在几位小姐中间,这个讨好,那个不舍,最后只娶了一个“既然不讨厌就行了”的老婆。他的婚姻他的事业他的人生给后来的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词语“围城”:进来的想出去,出去的想进来。这比“你看我好我看你好”还更贴切,无奈和渴望的交互矛盾,在钱先生的笔下活灵活现。钱先生的笔锋不是温和体贴的,你甚至可以说他尖酸刻薄且热爱冷嘲热讽,可是那满篇的好句子妙句子教人不得不击节称赞,因为你不得不承认他用词的准确,情感的到位,那是真真写到了你心里去。所以尖酸也觉得有趣,刻薄倒也不曾出格,那些个人,那些个事,的确就是这么的教人可气可恨又可笑。
每一本书都会传递一些东西出来,在读的当时,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震撼,有的让你恐惧,有的让你舒适。。。而我认为,评定一本小说是否经典的标准是它是否在你读完以后的日子里还能让你反思,让你感动震撼,甚至领悟出其他的思想;它是否能顶住时间的侵袭不被湮没;它是否能忠实的反映人性最深层的东西,让你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再读到它,还会觉得,是的,它阐述的思想到今天依然存在,依然鲜活。《围城》这本书,至少经过了几十年的考验,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勾起大家心有戚戚的情绪;人们看到它和它的作者,会抱着最起码的尊重和感激,尊重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感激他为我们留下那许多芳香四溢的文字。
但今天,许多人连最基本的道德观都没有了,这让我觉得悲哀和愤怒。抄袭的人被四处吹捧,认真做学问的人竟得不到一点起码的尊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骂鲁迅、骂林语堂、骂钱钟书、骂冰心。。。仿佛斥责可以让他们的身价提升,斥责显得他们与众不同,把一切都颠覆,把一切都推翻,所有的名家大师都不值一提,只有他们自己是最了不起最出色的。这是什么心态,标榜自己优秀的同时,就要把旁人作为垫脚石吗,何况这些旁人个个都比你好上几千几万倍。
在那些风烟弥漫的动荡年代,生存首先就难上许多,在努力生活之余,去学习、钻研、求知、写作,更是需要无比的坚韧意志和耐心。单凭这两点,现代的人就不能和老一辈相比。他们或许才气并不显著,或许心志不那么坚定,有时也妥协退让,可他们始终踏踏实实的在文字这块土地上耕耘,他们付出的心血动辄以几十年计,而现在中文差劲甚至连作文都写不连贯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责备他们。
其实人就是这样,无知的时候谁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可以批判;懂事一点了,开始战战兢兢,发现所知以外是更多的无知,见着什么术业有专攻的人士都佩服得不行,只因他们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能作出一番成绩;再往前一点,自己成了专业人士,又开始骄傲,以为见过了千山万水,就有资格指点江山了。。。。生命本是不断征求自我圆满的过程,每一个高低起伏,都是自己的了然微笑,何需将别人踩在脚下,狠狠践踏?
每次看好书的时候,我都很认真很虔诚,一个Word文档总是打开的,以备随时记录下好句子妙句子;有时读了一会儿就停下来好好想想,甚至回头再从前几段读起,如果能悟出些字面以外的意思,总是觉得高兴,好像那一刻和作者心灵相通了,感触来了,自己写东西的灵感也来了。。。有些不那么好那么吸引人的书,我也会认真读一读开头,确定它确实一般,我再把它放下。
每本书都是珍贵的宝藏,因它们我不再无知,却从不敢从此无畏,我只会更惶恐更谨慎。我时时盼着了解更多,也因所有已了解的一切而感谢生命,谢谢每个卑微真实的人物、谢谢每个光辉宏大的时刻、谢谢平凡朴实的生活、谢谢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点每一滴,都灌溉我的心田,教它每一日都开出一朵鲜花。
而旁的那些人哪,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在面对一本耗尽心力写就的书册时,能生出一份起码的尊重之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