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封面导致断货及其他

我有个女友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很喜欢,说每天睡觉前慢慢读一点,淡淡的甜蜜和忧愁,让人很安心。可是我做不到,才四万九千个字,一不小心就读完了。我连吃糖都没有耐心慢慢舔,总是咬碎吞到肚子里,也许我囫囵的阅读习惯,真的不适合读《一个人的好天气》吧。
读完了,有点点伤感。不是为主人公总是苍白的心境,不是为年轻人对年长的人的残忍的优越感等等,伤感只因为书里面的气氛吧。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什么,比如对于我来说,雨天也是好天气,下雨天看世界格外宁静——只要自己不用出门。1983年出生的女作者青山七惠,照片上五官美得很张扬,介绍里说是“新锐小说家”,可她下笔还是很传统的日本路子,细而柔,慢慢的,四季流传,节气更替,人类的活动融到自然之中,当然这个“自然”是很有限的,只是小庭院里面的杂草在蔓延,路上的樱花开了又落了,夜来的雨淋湿窗槛了,和人的关系密切,又疏远。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从这舒缓的第一句开始,节奏就是慢吞吞的,就好像我们日常的生活。我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了,熟悉起来了,我开始工作了,我和男友分手了,老太太恋爱了,我有新工作了,我又恋爱了,我又失恋了,妈妈要再婚了,老太太和老头一起唱歌了,他们带我去一家店吃饭了,我得到正式工作了,要搬离这里了……像泛黄的旧相片,或者脏兮兮的旧笔记本,拿起来是有私人的温度,和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安静。喜欢作者的语言,有冲淡之气,清浅而漂亮,好像喝了点清酒有些醉意了,带着古怪的幽默感。比如说女主角和阳平的感情:
“我们俩见面一般泡在屋子里,从没讨论过任何问题,也没吵过一次像样的架。说得好听一点,彼此的存在犹如空气。但实际上,我们互相都感觉对方是可有可无的,这跟空气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说两个老年人分别的时候:
“两个人还在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疑心他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呢。”
书里面女主角的视角和语气,总让我觉得熟悉,啊,对,想起来了,那是种对自己的巨大的不确定感。有时装成熟,有时装嫩,忽然心情就乱糟糟了,忽然就自怜自伤自来了。还有很年轻的人才会有的青春的残忍。从前我也是这样吧。
译者竺家荣,翻译得很棒。第一页:“身后有人抻我的针钩围脖”,一个“抻”字,马上整个情景都生动起来。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译者了。另外,我偏心他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用许多的语助词,“干什么呀”,“才不去呢”,“没有意义啊”,把语速拖得慢下来,这也正是我自己说话和写字的语速。
这小小的书,我本来以为是一颗糖,就算囫囵吞下也有甜味可以回忆。但实际上我读来觉得很钝痛。
其实主题本该很向上的,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努力打工挣钱,积攒着恋爱和人生的经验,遇到了一个有人生感悟并且姿态积极的老太太,改编一下,不就是励志偶像剧么?可是并非如此。“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这个调子,咿咿呀呀,循环往复,像是在嘈杂的电车站里,有个瞎子在拉二胡。甚至很残忍。这个女孩子喜欢偷别人的小东西,一块橡皮,一盒仁丹,偷偷储藏在鞋盒子里,拿出来慢慢品味,借此回想生活的细节。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再有这个爱好了,有些伤感,也有些宽慰。她穿着吊带衫,故意裸露自己年轻的肌肤去嘲笑老太太的衰老。她心里觉得老人恋爱很可笑。她会对单身带大自己的妈妈说“你看起来很老态”。妈妈要结婚去中国了,那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我觉得连结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线‘噗啪’一声断了。这样下去,只要她的负担逐渐加重,我所占的分量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消失。”还有和男孩子那些不愉快的分手。和藤田分手后:“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那样热烈地去爱了。不过,努力的话,感觉还是可以很接近那种感情。”她也说不上有什么梦想,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一百万,攒够了做什么呢,还没有想好。
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最近看了一部《悲惨世界》的1953版老电影,挺感动的。伟大的人性,波澜壮阔的故事,是不是现在不流行了呢——现下的我们卑微地活着,卑微地死去,走私样夹带着卑微的小确幸。
“从电车里面望去,那些景物就像布景般静止不动。对于在那里感受过的生活气息和手感,我已经没有了亲切感。我甚至想不起来在吟子家住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即使我走到站台上大喊一声‘喂’,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够疏离的吧。也许,正因为故事的底色是这么的苍白,但又透出一点粉粉的温暖的血色,所以广大的宅男宅女,才真的被打动。
豆瓣上有篇文章,把这个故事的好处说得很透:http://www.douban.com/review/1220968/
另外我特别喜欢这个封面设计,陆智昌真是厉害呢,保有一贯的淡雅清秀风格,又有很大的突破。不过昨晚和一个同事一起乘地铁,他说这三个不同色封面,纸张供应容易出问题,一旦需求量大就容易断货——确实,现在这本书断货了。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读完了,有点点伤感。不是为主人公总是苍白的心境,不是为年轻人对年长的人的残忍的优越感等等,伤感只因为书里面的气氛吧。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什么,比如对于我来说,雨天也是好天气,下雨天看世界格外宁静——只要自己不用出门。1983年出生的女作者青山七惠,照片上五官美得很张扬,介绍里说是“新锐小说家”,可她下笔还是很传统的日本路子,细而柔,慢慢的,四季流传,节气更替,人类的活动融到自然之中,当然这个“自然”是很有限的,只是小庭院里面的杂草在蔓延,路上的樱花开了又落了,夜来的雨淋湿窗槛了,和人的关系密切,又疏远。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从这舒缓的第一句开始,节奏就是慢吞吞的,就好像我们日常的生活。我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了,熟悉起来了,我开始工作了,我和男友分手了,老太太恋爱了,我有新工作了,我又恋爱了,我又失恋了,妈妈要再婚了,老太太和老头一起唱歌了,他们带我去一家店吃饭了,我得到正式工作了,要搬离这里了……像泛黄的旧相片,或者脏兮兮的旧笔记本,拿起来是有私人的温度,和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安静。喜欢作者的语言,有冲淡之气,清浅而漂亮,好像喝了点清酒有些醉意了,带着古怪的幽默感。比如说女主角和阳平的感情:
“我们俩见面一般泡在屋子里,从没讨论过任何问题,也没吵过一次像样的架。说得好听一点,彼此的存在犹如空气。但实际上,我们互相都感觉对方是可有可无的,这跟空气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说两个老年人分别的时候:
“两个人还在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疑心他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呢。”
书里面女主角的视角和语气,总让我觉得熟悉,啊,对,想起来了,那是种对自己的巨大的不确定感。有时装成熟,有时装嫩,忽然心情就乱糟糟了,忽然就自怜自伤自来了。还有很年轻的人才会有的青春的残忍。从前我也是这样吧。
译者竺家荣,翻译得很棒。第一页:“身后有人抻我的针钩围脖”,一个“抻”字,马上整个情景都生动起来。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译者了。另外,我偏心他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用许多的语助词,“干什么呀”,“才不去呢”,“没有意义啊”,把语速拖得慢下来,这也正是我自己说话和写字的语速。
这小小的书,我本来以为是一颗糖,就算囫囵吞下也有甜味可以回忆。但实际上我读来觉得很钝痛。
其实主题本该很向上的,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努力打工挣钱,积攒着恋爱和人生的经验,遇到了一个有人生感悟并且姿态积极的老太太,改编一下,不就是励志偶像剧么?可是并非如此。“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这个调子,咿咿呀呀,循环往复,像是在嘈杂的电车站里,有个瞎子在拉二胡。甚至很残忍。这个女孩子喜欢偷别人的小东西,一块橡皮,一盒仁丹,偷偷储藏在鞋盒子里,拿出来慢慢品味,借此回想生活的细节。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再有这个爱好了,有些伤感,也有些宽慰。她穿着吊带衫,故意裸露自己年轻的肌肤去嘲笑老太太的衰老。她心里觉得老人恋爱很可笑。她会对单身带大自己的妈妈说“你看起来很老态”。妈妈要结婚去中国了,那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我觉得连结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线‘噗啪’一声断了。这样下去,只要她的负担逐渐加重,我所占的分量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消失。”还有和男孩子那些不愉快的分手。和藤田分手后:“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那样热烈地去爱了。不过,努力的话,感觉还是可以很接近那种感情。”她也说不上有什么梦想,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一百万,攒够了做什么呢,还没有想好。
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最近看了一部《悲惨世界》的1953版老电影,挺感动的。伟大的人性,波澜壮阔的故事,是不是现在不流行了呢——现下的我们卑微地活着,卑微地死去,走私样夹带着卑微的小确幸。
“从电车里面望去,那些景物就像布景般静止不动。对于在那里感受过的生活气息和手感,我已经没有了亲切感。我甚至想不起来在吟子家住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即使我走到站台上大喊一声‘喂’,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够疏离的吧。也许,正因为故事的底色是这么的苍白,但又透出一点粉粉的温暖的血色,所以广大的宅男宅女,才真的被打动。
豆瓣上有篇文章,把这个故事的好处说得很透:http://www.douban.com/review/1220968/
另外我特别喜欢这个封面设计,陆智昌真是厉害呢,保有一贯的淡雅清秀风格,又有很大的突破。不过昨晚和一个同事一起乘地铁,他说这三个不同色封面,纸张供应容易出问题,一旦需求量大就容易断货——确实,现在这本书断货了。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三个不同色封面 一个包着一个 太复杂了 比小说还复杂
我也看了,好像是《读书》上介绍的。 虽然初读觉得字数很少,但没有影响对它的感觉,淡淡的,雨天的感觉是一直有的,有一点阴郁,但也是晴空万里的地方享受不到的。喜欢这个封面,和大多数媚俗的设计太不同,但要相信,时间能够检验一切,坚持吧。介绍给弟弟看,他说,太颓废了。其实,竟也有一丝当年看挪威森林的感觉,有些惆怅...
to玛特:如果真照你的看法,所有书统统铜版纸覆膜,这个世界当然会整齐一些,同理还有,卖菜的不许在青菜上面洒水,女性都不许化妆和穿调整型内衣,博客上不许装13,不许男生开租的车或者贷款买的车,等等。
to神游: 很久不读《读书》了。封面设计很喜欢,推荐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700/ 比起“颓废”这个词,我更愿意说它是“宅”=)
另外,我偏心他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用许多的语助词,“干什么呀”,“才不去呢”,“没有意义啊”,把语速拖得慢下来,这也正是我自己说话和写字的语速。
———————————————— 这是和译出语有关系的~~
确实是有关系的
非常喜欢这本书 泛着淡淡的忧伤 看完惆怅了很久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打算去买
你写得很好,让我感觉着感受很贴近我的生活,想要去读了。
读完以后不咸不淡 却又感觉被击中了。 这种感觉很好!
说得我也想看了!!
这种封面的书,在书店里看到,我是一定会拿起来翻一下的。 但这种封面的书,总是会让我警惕一下收,是不是金玉其外的。
我喜欢她喜欢偷别人东西的那个细节,就像是你硬要将某些东西加入自己的记忆,以免忘记。
写得很好 谢谢
早就很很留意这个封面了 但又怕是日本青春小说,不想碰 看了你的评,还是要读了~~
好想看啊
有所感悟
之前在书店看到封面就被吸引了,可惜没买,呵呵
我收藏了hiahia
不错。很想看看
听起来很不错啊 我也看看去
上周去买的时候,成都已经快要断货,西南书城已经没有存货了,好在一些小书店还有仅有的几本
「内容不可见」
偶咋没看见这本书哩?
看完了发现我还是喜欢日系作家
每天睡觉前读一点感觉真的很好
我也需要某種偉大, 恢弘,感動的東西刺激以下了. 太久沉溺於小小的個人世界裡了. 沒有了世界觀. 看太多這樣的書~~
呵呵,我也是个“太久沉溺于小小的个人世界里”的人。读了这本书,说得上喜欢呐。
「内容不可见」
要赶紧去买咯
你写得很好呢 加油哦
去买,原来很多人都是这样,心里有点安心了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 被封面和书名所吸引 后来搁浅了 偶然看到你的文字 写的很好 突然又想看书了
《悲惨世界》,哦,那真的是很好。 三岛由纪夫的《春雪》,一样是小世界,可是也同样伟大。 张爱玲,那也是伟大。 是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作家不再伟大了呢? 如果孜孜以写自己的小感觉,小伤痛的话……
在这个时代里,人无法伟大。
看到写“五官美的很张扬”,于是去百度了一下作者的照片。 看到了书中附图的那一张黑白照片,轮廓还不错, 但是,但是,讽刺的是,这张照片紧接着下面那张就是同一张照片的未PS版.. 我只能..想起那句何必去认识生蛋的母鸡..
还好没买,说实话,有点过分了49000字都能拿出来单卖……
断货了么?呜呜
偶还米又看过哩~~ 已经拜托朋友关注了... 亲爱的一定要给偶淘回来呐...PS:我的习惯和LZ的差不多,嚯嚯嚯~
两小时读完。 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电影。 文字让我想起了夏目漱石。 舒服。
寒冷的湖边,一个温暖的房间,平静的湖面,飘着雪,一个人,也是个好天气
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我最喜欢作者的这句结尾
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我最喜欢作者的这句结尾
文字像山泉流转,清亮透明却不失味道...
作者可以将我们带入一个时间的漩涡中,用知寿的眼睛带给我们平静却又冷暖自知变化无常的生活。
为什么每个人对自己的东西都那么不在意呢?
ひとりの日和...让我想起 东京日和....
感觉又像 吉本BANANA.....
看来以后不能买这种书来看....否则会变得很蛋痛...
我在豆瓣里发现这本书,就到当当书店买下来,说实话这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封面,因为我家养了几只猫咪,有关猫咪的东西我都喜欢。 我昨晚11时开始读,在今天下午4时就读完这本书,整体的感觉有点像吉本BANANA的《哀愁的预感》,有点淡淡的无名状的伤感。边读边用铅笔画上与自己心情相仿的句子,读完后合上书,我流下了眼泪,感到自己是书中的主角知寿。 日本女孩写的书都如樱花的花絮般,粉粉柔柔的......
现下的我们卑微地活着,卑微地死去,走私样夹带着卑微的小确幸。
喜欢这句话。
这本书和《哀愁的预感》同时看到,给《一》做完读书笔记后,觉得《哀》就不用做了。
2008-01-23 12:14:28 嘘 两小时读完。 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电影。
同感。
“我有个女友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很喜欢,说每天睡觉前慢慢读一点,淡淡的甜蜜和忧愁,让人很安心。” 跟你那个女友用了差不多一样的时间,用一样的方法,相似的感受读完的呢。
我们这里还没断货
我们这里还有很多。
喜欢这个封面。
我买的 好像是这边这个书店最后一本
写得真好
喜欢你的文字。 一个人好天气,的确慢吞吞。 一种淡淡的悲情,阴郁。
哈哈,要学会推迟满足感
对自己的巨大的不确定感。
是的
所以在看到最后知寿渗透着淡淡的勇气和无奈的“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时,深切的被感动了
多美的一本书。 名字也好,装帧也罢。 多好的天气。
日本小说就是有这种涓涓细流的感觉,真的很美
「内容不可见」
阴暗....I HATE~
这个调子,咿咿呀呀,循环往复,像是在嘈杂的电车站里,有个瞎子在拉二胡。 —————— 最近的生活就是这个调子。。
封面很好看倒是真的
一开始就是被封面吸引过去的。以为是孤傲的黑猫剪影。形单影只的样子。
花下午的时间看完。淡的像白开水一样的故事。中途有昏睡过去。 合上书的时候才开始后知后觉。
唔。这是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是所有人的青春故事。
迷惘然后一点点去清晰。或者永远都懒得去弄明白。
生活要继续。只要你愿意。怎么选择其实都可以。
2008-08-26 20:22:17 sidchan “我有个女友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很喜欢,说每天睡觉前慢慢读一点,淡淡的甜蜜和忧愁,让人很安心。” 跟你那个女友用了差不多一样的时间,用一样的方法,相似的感受读完的呢。
我也和这两位一样 这么薄的一本书 通常不用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 但是我那次看了有一个星期 都是睡前看一点 买这本书的时候对内容完全不期待 是被书名给吸引的 一直以来很高兴可以这样遇到一本书 完全是在书海(或者人海)中偶然遇到 然后喜欢得不得了 太喜欢了~
你是笨蛋 严重没看懂 建议多看几遍
书看到了四分之三时都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所谓的淡淡的感觉,也可能是太心急把结局看完的缘故,无法斟字酌句。 当把书看完的时候,会带点落寞,带点希望。能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就在平淡的生活中历练着。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的,爱过的,伤过的,不舍的,原来都会成为过去。就像结尾主人公在开动的电车中,驶过外面熟悉的风景一样。曾经发生过的,就像上一站的风景,与你无关,只与记忆有关。因为你无法停留,总会走到人生中的下一站。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我好喜欢好喜欢这篇评论啊啊
两次去书店,都没有它。特地问过店员,讲售罄。继续没有好天气
就是冲着封面上的猫买来的。
太沉醉个人的小世界里了 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就我的关注点很奇怪吗,有个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