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封面导致断货及其他
我有个女友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很喜欢,说每天睡觉前慢慢读一点,淡淡的甜蜜和忧愁,让人很安心。可是我做不到,才四万九千个字,一不小心就读完了。我连吃糖都没有耐心慢慢舔,总是咬碎吞到肚子里,也许我囫囵的阅读习惯,真的不适合读《一个人的好天气》吧。
读完了,有点点伤感。不是为主人公总是苍白的心境,不是为年轻人对年长的人的残忍的优越感等等,伤感只因为书里面的气氛吧。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什么,比如对于我来说,雨天也是好天气,下雨天看世界格外宁静——只要自己不用出门。1983年出生的女作者青山七惠,照片上五官美得很张扬,介绍里说是“新锐小说家”,可她下笔还是很传统的日本路子,细而柔,慢慢的,四季流传,节气更替,人类的活动融到自然之中,当然这个“自然”是很有限的,只是小庭院里面的杂草在蔓延,路上的樱花开了又落了,夜来的雨淋湿窗槛了,和人的关系密切,又疏远。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从这舒缓的第一句开始,节奏就是慢吞吞的,就好像我们日常的生活。我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了,熟悉起来了,我开始工作了,我和男友分手了,老太太恋爱了,我有新工作了,我又恋爱了,我又失恋了,妈妈要再婚了,老太太和老头一起唱歌了,他们带我去一家店吃饭了,我得到正式工作了,要搬离这里了……像泛黄的旧相片,或者脏兮兮的旧笔记本,拿起来是有私人的温度,和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安静。喜欢作者的语言,有冲淡之气,清浅而漂亮,好像喝了点清酒有些醉意了,带着古怪的幽默感。比如说女主角和阳平的感情:
“我们俩见面一般泡在屋子里,从没讨论过任何问题,也没吵过一次像样的架。说得好听一点,彼此的存在犹如空气。但实际上,我们互相都感觉对方是可有可无的,这跟空气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说两个老年人分别的时候:
“两个人还在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疑心他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呢。”
书里面女主角的视角和语气,总让我觉得熟悉,啊,对,想起来了,那是种对自己的巨大的不确定感。有时装成熟,有时装嫩,忽然心情就乱糟糟了,忽然就自怜自伤自来了。还有很年轻的人才会有的青春的残忍。从前我也是这样吧。
译者竺家荣,翻译得很棒。第一页:“身后有人抻我的针钩围脖”,一个“抻”字,马上整个情景都生动起来。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译者了。另外,我偏心他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用许多的语助词,“干什么呀”,“才不去呢”,“没有意义啊”,把语速拖得慢下来,这也正是我自己说话和写字的语速。
这小小的书,我本来以为是一颗糖,就算囫囵吞下也有甜味可以回忆。但实际上我读来觉得很钝痛。
其实主题本该很向上的,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努力打工挣钱,积攒着恋爱和人生的经验,遇到了一个有人生感悟并且姿态积极的老太太,改编一下,不就是励志偶像剧么?可是并非如此。“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这个调子,咿咿呀呀,循环往复,像是在嘈杂的电车站里,有个瞎子在拉二胡。甚至很残忍。这个女孩子喜欢偷别人的小东西,一块橡皮,一盒仁丹,偷偷储藏在鞋盒子里,拿出来慢慢品味,借此回想生活的细节。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再有这个爱好了,有些伤感,也有些宽慰。她穿着吊带衫,故意裸露自己年轻的肌肤去嘲笑老太太的衰老。她心里觉得老人恋爱很可笑。她会对单身带大自己的妈妈说“你看起来很老态”。妈妈要结婚去中国了,那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我觉得连结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线‘噗啪’一声断了。这样下去,只要她的负担逐渐加重,我所占的分量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消失。”还有和男孩子那些不愉快的分手。和藤田分手后:“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那样热烈地去爱了。不过,努力的话,感觉还是可以很接近那种感情。”她也说不上有什么梦想,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一百万,攒够了做什么呢,还没有想好。
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最近看了一部《悲惨世界》的1953版老电影,挺感动的。伟大的人性,波澜壮阔的故事,是不是现在不流行了呢——现下的我们卑微地活着,卑微地死去,走私样夹带着卑微的小确幸。
“从电车里面望去,那些景物就像布景般静止不动。对于在那里感受过的生活气息和手感,我已经没有了亲切感。我甚至想不起来在吟子家住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即使我走到站台上大喊一声‘喂’,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够疏离的吧。也许,正因为故事的底色是这么的苍白,但又透出一点粉粉的温暖的血色,所以广大的宅男宅女,才真的被打动。
豆瓣上有篇文章,把这个故事的好处说得很透:http://www.douban.com/review/1220968/
另外我特别喜欢这个封面设计,陆智昌真是厉害呢,保有一贯的淡雅清秀风格,又有很大的突破。不过昨晚和一个同事一起乘地铁,他说这三个不同色封面,纸张供应容易出问题,一旦需求量大就容易断货——确实,现在这本书断货了。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读完了,有点点伤感。不是为主人公总是苍白的心境,不是为年轻人对年长的人的残忍的优越感等等,伤感只因为书里面的气氛吧。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什么,比如对于我来说,雨天也是好天气,下雨天看世界格外宁静——只要自己不用出门。1983年出生的女作者青山七惠,照片上五官美得很张扬,介绍里说是“新锐小说家”,可她下笔还是很传统的日本路子,细而柔,慢慢的,四季流传,节气更替,人类的活动融到自然之中,当然这个“自然”是很有限的,只是小庭院里面的杂草在蔓延,路上的樱花开了又落了,夜来的雨淋湿窗槛了,和人的关系密切,又疏远。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从这舒缓的第一句开始,节奏就是慢吞吞的,就好像我们日常的生活。我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了,熟悉起来了,我开始工作了,我和男友分手了,老太太恋爱了,我有新工作了,我又恋爱了,我又失恋了,妈妈要再婚了,老太太和老头一起唱歌了,他们带我去一家店吃饭了,我得到正式工作了,要搬离这里了……像泛黄的旧相片,或者脏兮兮的旧笔记本,拿起来是有私人的温度,和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安静。喜欢作者的语言,有冲淡之气,清浅而漂亮,好像喝了点清酒有些醉意了,带着古怪的幽默感。比如说女主角和阳平的感情:
“我们俩见面一般泡在屋子里,从没讨论过任何问题,也没吵过一次像样的架。说得好听一点,彼此的存在犹如空气。但实际上,我们互相都感觉对方是可有可无的,这跟空气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说两个老年人分别的时候:
“两个人还在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疑心他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呢。”
书里面女主角的视角和语气,总让我觉得熟悉,啊,对,想起来了,那是种对自己的巨大的不确定感。有时装成熟,有时装嫩,忽然心情就乱糟糟了,忽然就自怜自伤自来了。还有很年轻的人才会有的青春的残忍。从前我也是这样吧。
译者竺家荣,翻译得很棒。第一页:“身后有人抻我的针钩围脖”,一个“抻”字,马上整个情景都生动起来。我立刻就喜欢上这个译者了。另外,我偏心他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用许多的语助词,“干什么呀”,“才不去呢”,“没有意义啊”,把语速拖得慢下来,这也正是我自己说话和写字的语速。
这小小的书,我本来以为是一颗糖,就算囫囵吞下也有甜味可以回忆。但实际上我读来觉得很钝痛。
其实主题本该很向上的,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努力打工挣钱,积攒着恋爱和人生的经验,遇到了一个有人生感悟并且姿态积极的老太太,改编一下,不就是励志偶像剧么?可是并非如此。“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这个调子,咿咿呀呀,循环往复,像是在嘈杂的电车站里,有个瞎子在拉二胡。甚至很残忍。这个女孩子喜欢偷别人的小东西,一块橡皮,一盒仁丹,偷偷储藏在鞋盒子里,拿出来慢慢品味,借此回想生活的细节。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再有这个爱好了,有些伤感,也有些宽慰。她穿着吊带衫,故意裸露自己年轻的肌肤去嘲笑老太太的衰老。她心里觉得老人恋爱很可笑。她会对单身带大自己的妈妈说“你看起来很老态”。妈妈要结婚去中国了,那个男人也有一个女儿。“我觉得连结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线‘噗啪’一声断了。这样下去,只要她的负担逐渐加重,我所占的分量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消失。”还有和男孩子那些不愉快的分手。和藤田分手后:“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那样热烈地去爱了。不过,努力的话,感觉还是可以很接近那种感情。”她也说不上有什么梦想,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一百万,攒够了做什么呢,还没有想好。
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最近看了一部《悲惨世界》的1953版老电影,挺感动的。伟大的人性,波澜壮阔的故事,是不是现在不流行了呢——现下的我们卑微地活着,卑微地死去,走私样夹带着卑微的小确幸。
“从电车里面望去,那些景物就像布景般静止不动。对于在那里感受过的生活气息和手感,我已经没有了亲切感。我甚至想不起来在吟子家住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即使我走到站台上大喊一声‘喂’,这声音要传到那个院子里,也仿佛需要好几年。”
够疏离的吧。也许,正因为故事的底色是这么的苍白,但又透出一点粉粉的温暖的血色,所以广大的宅男宅女,才真的被打动。
豆瓣上有篇文章,把这个故事的好处说得很透:http://www.douban.com/review/1220968/
另外我特别喜欢这个封面设计,陆智昌真是厉害呢,保有一贯的淡雅清秀风格,又有很大的突破。不过昨晚和一个同事一起乘地铁,他说这三个不同色封面,纸张供应容易出问题,一旦需求量大就容易断货——确实,现在这本书断货了。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