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语中的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没有论证清楚北京和江户在城市空间方面有什么关系。
其实,中国的城墙系统和日本的城下町系统,没有什么可比处。
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却很少有几句话能打在点子上。
日本的城下町系统,是庄园的扩大版,是战国大名把城堡建在山腰上的扩大,地理条件上增加了防卫能力,在周边驻扎一定距离的武士,包括在扩张时收编在麾下的武士,这就是武家早期的城堡。
从第2章开始,用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化和北京来对比,宽永年间15万人,元禄年间有35万人。除了火灾对于江户的改造以外,“拜领町屋敷”原本是属于幕府赐予旗本或御家人等幕臣的官邸,但是后来允许出租出去,变成了澡堂,可以有上下层,武士可以在衣箱里放太刀。这种禁约被打破以后呢,周围出现了人群杂居的状态。
北京:坊的衰落和坊墙的消失有关,市民居住的更加自由。也反映了从中古时期到近古时期的变化。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变化。这些东西我觉得作者是来源于李孝聪。
清代的南京北京都有估衣,就有定制的性质。
134页,说钟鼓楼商业中心地位的丧失,这是不是一个伪问题呢?西安南京鼓楼周边的商业气息到现在仍然非常好,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交通要道的原因。本来就没有说一定要是商业中心啊。147页又讨论正阳门,里面有很多像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嘉庆23年股银就有43,800两。
第5章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过去大家对于八旗子弟在北京城内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结构有什么关系?不是特别清晰,我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在汉族文人。这些我们需要用李慈铭日记和更细微的微观史料来进行论述,其实照片很多,就是没有把它们都综合起来。
273写园林的规划,也没写到点子上。
后记里说这个研究搞了16个年头,真是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怎么会允许这样的项目通过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