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起细读的项飙
出于对项飙的朦胧好感,读了这本个人色彩浓重、没有明确话题所指的书。
整个阅读体验由满怀期待、受到项飙观点惊吓、与朋友考证项飙所举例子,最终勉强完成阅读。
在节目《十三邀》,他的牛津教授抬头与口头流畅表达的大白话构成迷人的反差与吸引力。 刻板印象里的牛津象征艰深学术,大白话则面向所有人。 我就此以为他具有在两种话语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且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方法论。如他自己所传达的:以微小现象入手,用洞察力地牵扯出一个群体、一串发现,给予合理的前因后果解说词。
然而,我高估他了。因为他停留在有限的描述能力,在洞察力、历史知识、批判性思考上的锻炼非常欠缺。尤其当口头对谈落到文字,通过《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可以看到这些暴露无遗的问题,实在经不起细读。
书只有389页,共记录3次对谈,时间跨度是2018年3月到12月之间。内容多有重复、反复和矛盾。整本书最终展现出:项飙历史没学好,却想要做宏大的课题;理论读得少,却想有洞察力;在地接触少,却想有人类学调查成果。最终当然是没有产出。如他坦诚交代,确实“东西写不出来”(P89)、“现在最大的焦虑是关于我自己,做不出东西来,换来换去都做不出来,也没有意义”(P197)。
项飙以保送生身份由温州进入北大读本科,又以保送得以硕士,再以不会英语却去往牛津读博士。大学期间赚稿费致富买电脑、手机。本科期间,即结交老精英、归国学者,“积极,愿意见这些人(周其仁、王小强、林毅夫)” (P61)。谈话中,项飙始终坚称是有“批评老师的精神”、“反叛精神”(P113)的。但书中只看到项频繁引述系主任、孙立平、和无处不在的汪晖老师的观点。这显然是学术再复制里的一个环节——互相提升圈内合作伙伴的知名度。结果也已经表明,这是一个超级玩家。懂得每一个地方的游戏规则、权力掌控者,并且有行动力。
小聪明用到中年,终究开始不够。写不出学术文稿,只得以对话访谈、给年轻人忠告的牛津导师形象再次回归本土,探索“海外专家”的人设新时代,既懂中国,又懂外国话语的中介形象出现。这确实是“中介”,不生产、只中介,将两边的想法导来导去。
那些被美化、概念抽象化的成功青年期,早已潜伏下中年危机。如今,他一边为自己的不足、缺点感到烦恼,清楚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边又忍不住合理化这些缺点的魅力所在。陷于其中。
近几年,他在媒体频繁出现、寻找影响力。
从项飙开始使用“老百姓”这个词开始,我就敏锐得察觉:他现在大概有一颗当“国师”的心。之后,他陆续表达了:学者能对社会长治久安起作用(P79)、我们的责任包括整理属于人民的观点(P95)、要做好引导、组织、领导知识分子的工作(P107)、不忘初心(P228)、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P279)等观点。
可惜,他对体制的了解又多有误解。看上去他曾和国务院侨办合作过、年轻时代就和林毅夫谈笑风生。但对于体制的观察和洞察力实在不如《政治的人生》及其作者。比如,他疑惑为什么要把项目放在一起签约。经过思考,他为政府的签约仪式现象命名“仪式经济”,解读其两点意义:办仪式要花钱,仪式之后带来钱。(P254)却丝毫没有注意到仪式对参与者、对观众层面的影响。他还是沿袭了之前被自己批评的林毅夫等人“提出兴奋假设”、“没有验证”(P61-62)的坏毛病。
他最大的发明是——“有乡绅气质的社会研究者”(P23)身份定位。乡绅说了一本书,更像是既会做饭、又懂八卦、能言善辩的三姑六婆。
归功于坦诚,我发现这位研究者多处的方法缺陷。书名说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也提到自己一把年纪的人要给年轻人提供思考的工具(P274)。我要说:这个工具还请慎用。
部分学术方法上的缺陷列举 (不限于此)
一、静态停止的学术阅读
从他提到的阅读材料、引述的观点也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以前在中国本土发表的。这都属于他高中与大学本硕期间的阅读内容。之后没有其他更新。或者是有阅读,却没有被纳入自己体系。
二、对历史的漠视
在与英国默顿学院院长聊“我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理由,自信满满。(P85-87)
三、一知半解的新闻表层阅读。
通过他的描述得知,他对社会现象了解程度在新闻报道层面。一旦将之选为选题、要纳入研究关键词系统,在单薄的学术理论支撑下,他没有系统思考能力帮助他深入话题,最后总是草草了事。
四、简单问题过度解读
出租车司机告诉他:现在先赚钱,身体未来再说。
他对此感到惊讶,将此归类到:人的再生产。
五、复杂问题简单化
案例:红二代腐败少
项:人们常说“红二代”一般不腐败,因为从小家庭条件好。钱比较无所谓,我想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新闻报道,不少巨贪都是从社会底层上来,包括在学术单位里,那些从底层上来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变本加厉,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边缘”的定位。他们不认这个命。…… 边缘的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给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变质腐败……变成没有原则的人。(P75)
这种红二代不腐败、底层人士扭曲的论断,令人失望、惊恐。项有无思考过红二代”不腐败“的认知结论是因为有腐败但新闻没曝光的可能,或者更多新型腐败、利益输送方式。底层人士上升遇到的阻碍困难更多,是否是被迫描绘成扭曲的人物形象?项飙倒好,直接给了个定性——“扭曲”。
所以我诚恳提示,若要申报项飙的项目、博士生等岗位,不建议“底层人士”参与申请。
根据前文对底层街区的介绍,他定义中的底层关键词包括:码头工人、住棚户区房子、工厂上班、暗娼。(P19)
案例:南斯拉夫文化好
项飙对“南斯拉夫”问题的看法表述道:“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成为当时世界上福利水平最高,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文化艺术都很好,这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吗?大家能够放下自己所谓的文化、民族上的不同,有共通的生活,不是一个最美好的实验吗”(P39)
这段表述里一方面夸赞了南斯拉夫“文化艺术”好,一方面又说大家放下“文化的不同”,那么这种文化艺术的好是以放下一部分不同文化为代价的,项认为这个是好的。简直匪夷所思。另外,南斯拉夫是否确实曾经达到最好水平、最好福利国家之一,这些达到又是否可持续,这都更经不起讨论了。
项对事实的认知、以及好与坏的判断标准都出了问题。
六、粗暴想象式结论
案例:中国多中心的理由
项:中国历史上的强大中心,很大程度上是靠把这个中心内化,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是个小中心。所以都会比较从容,然后把它在象征意义上给拢起来,所以既有大一统,但又不会削尖脑袋往上爬,觉得自己生活一无是处。(P76)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显然和当时的生产方式农业有关,将人捆绑在了土地。这要如何爬到其他地区?
七、急于将现象套进理论体系。
八、在并无必要引用知名人士内容时,引用。
他举了汉娜阿伦特在越战时期向德国青年提问:“越战和你们什么关系?你们干嘛要反战?”并进一步,展开他的介绍。美国人反战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牺牲了,这跟德国人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借此推进自己的“事物关系”观点论。(P157)
这将会让读者对阿伦特对于战争的看法理解为:利己主义的现实物质利益判断法则。至今,我还没在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中找到这样的想法表达。不过,这个段子已经被罗辑思维取走、开始传遍网络。 这类非必要引用,最终是用大人物的名字论证支持自己观点,有误导读者嫌疑。
九、滥用大词、试图发明词汇
案例:滥用“贵族” 一词
项飙介绍的童年三重世界中,提到“一重是我外公的没落贵族世界”(P19)。
从第17页到18页,读来读去,他的前期家族史只有:外公的爸爸在晚清公费留学日本、外公曾经在公私合营的厂里做中层管理。项飙就此得把外公的世界描述成“没落的贵族”,这个概括总结不严谨。
试图“发明词汇”,但词汇对应的现象、现象分析、可能依旧仅限于“词汇名词”意义本身,没有发展出使之成为专有术语的程度。比如一再强调的“人的再生产”。
最后,既然项飙想给年轻人一些帮助、提供工具思考,有为人师,服务群众、服务学生的姿态。又发现最近很难出成果。我提议项飙近期适合的课题可以有:
(这些会比较实在、他也有话可以说。)
《从人类学角度谈维稳》
由“认命不认输”关键词出发并展开,把这套想法理论化、合理化、加入更多知名人士的只言片语、他国例子。充分利用自身海外学者“见识广”人设,将之输出给年轻学子。在当下,就业率、阶层固化的焦虑危机中,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心灵的安宁。
《谈学术世界里的游戏规则》
在互联网不发达时期,项飙成功结实高层人士、在各大期刊发表著作。对于一个本科生,要怎样作自我介绍,要以什么姿态进入陌生的学术体系、在不会英文的情况下怎样拿到自带奖学金的牛津博士录取通知书?
“不认输”的学生凭借自己努力终于进入高校,但如果不掌握这些技巧,恐怕又得回去“认命”。这些技能、方法的传授能够让更多学生展现各自才能、不浪费之前的努力。
(这会被说太功利、太竞争、太底层扭曲思维吗?)
《研究生以上学术党的漫步全球攻略》
学生党如何用项目、研讨会走遍全球、吃遍高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