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真不了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小说的人,我也是一个很怕看到不好看小说的人。对我而言,小说只有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
不好看的小说不一定写得很糟糕,但是好看的小说却有一个共通点:流畅。库特·冯尼古特的这本《猫的摇篮》,就是一本让人不忍释手的小说。
之前因为朋友的介绍,读过冯尼古特的最后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第一次读就觉得很惊艳,怎么可以有一个作家能这样随心所欲地书写,仿佛所有的框架只是为了反衬他的自由。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把他列入喜欢的作家行列,直到读了这本《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是一本带点荒诞却又很好玩的书,故事也非常有趣:一个作家为了写一本关于有名物理学家,也是原子弹之父的书,找到已故物理学家的三个子女,却意外发现物理学家之死是因为他造出了一种名为「冰—9」的水同位素,而这种「冰—9」能在常温下使水分瞬间凝固。为了解开「冰—9」之谜,作家来到一个小岛,在那里,他不仅见到物理学家失踪的二儿子,更发现原来物理学家的三个孩子竟然都拥有「冰—9」……
这个故事如果给二流的作家写,大概会写成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惊险动作片,但是冯尼古特却手持利刃,干脆地将故事剖成127节,很简单地就将复杂的叙述模式变得简单,而且用标题直接引导读者进入该段的主题。
试想,当一个作者试图在三百余页的书中塞入进一百多个主题时,怎样才能使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小说是所有文学作品中与读者最亲密的书写模式,它诉说传奇,渴求有人倾听,然后引发相似情感的共鸣。因此,小说不是供作家用来自我卖弄的地方,如果以形式拒绝读者,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失败了。这一点很多作家不懂,而冯尼古特懂了。
所以,简单而明晰地单刀直入,如武侠世界里绝顶高手。只是一式,足以让你一震,干干脆脆,绝不拖泥带水。
这便是冯尼古特聪明的地方,也是他厉害的地方。
回过头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书名「猫的摇篮」其实是翻花绳游戏里的一个花式,第一次出现是在物理学家的小儿子牛顿写给作家的信里。有意思的是,牛顿第一次看到父亲兴奋地在他面前一边翻花绳一边问他有没有看见猫的摇篮时,他竟然觉得「父亲是我见过的最丑陋的玩意儿。让我一辈子做噩梦。」对于他来说,那条绳子里没有摇篮,也没有猫,简直就是一个谎言。而这个概念也贯穿了整本小说,不断叠加而来的人物与情节,似乎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阅读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很多阅读者都很简单地将自我的观点移植到作者的观点上,并以此取而代之,甚至将粗暴地推广成大众化的观点。《猫的摇篮》所讲述的故事,竟从某个角度而言与此吻合。书中小岛上的人对于博克侬教的态度,便是如此:处罚人用的大铁钩、被禁止却又出现在各个角落的经书、世界末日里的群体性自杀……所有抹在外层的东西看起来非常重要,可实质上却一点价值也没有。所有假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的,就像那个看似唾手可得的统治权,如果没有人诚心依附,只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随即就会分崩离析。
反讽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在序里竟然也由着自己的想法写出这样一段:「这一点,对于当下我们不遗余力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被消耗,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老天,我根本没有在这本书里读出丁点这一层的信息。这段话写在这个故事之前,真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冯尼古特看见了,他会不会露出他狡猾地微笑,然后不断地问: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了吗?你看见摇篮和猫了吗?
本书引文部分均出自《猫的摇篮》(【美】库特·冯尼古特,刘珠环译,译林出版社(大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PS:我也不晓得是我适应力太强还是会自找乐趣,个人没觉得翻译有太大影响阅读的地方,毕竟我不是版本比较的人啊!
不好看的小说不一定写得很糟糕,但是好看的小说却有一个共通点:流畅。库特·冯尼古特的这本《猫的摇篮》,就是一本让人不忍释手的小说。
之前因为朋友的介绍,读过冯尼古特的最后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第一次读就觉得很惊艳,怎么可以有一个作家能这样随心所欲地书写,仿佛所有的框架只是为了反衬他的自由。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把他列入喜欢的作家行列,直到读了这本《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是一本带点荒诞却又很好玩的书,故事也非常有趣:一个作家为了写一本关于有名物理学家,也是原子弹之父的书,找到已故物理学家的三个子女,却意外发现物理学家之死是因为他造出了一种名为「冰—9」的水同位素,而这种「冰—9」能在常温下使水分瞬间凝固。为了解开「冰—9」之谜,作家来到一个小岛,在那里,他不仅见到物理学家失踪的二儿子,更发现原来物理学家的三个孩子竟然都拥有「冰—9」……
这个故事如果给二流的作家写,大概会写成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惊险动作片,但是冯尼古特却手持利刃,干脆地将故事剖成127节,很简单地就将复杂的叙述模式变得简单,而且用标题直接引导读者进入该段的主题。
试想,当一个作者试图在三百余页的书中塞入进一百多个主题时,怎样才能使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小说是所有文学作品中与读者最亲密的书写模式,它诉说传奇,渴求有人倾听,然后引发相似情感的共鸣。因此,小说不是供作家用来自我卖弄的地方,如果以形式拒绝读者,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失败了。这一点很多作家不懂,而冯尼古特懂了。
所以,简单而明晰地单刀直入,如武侠世界里绝顶高手。只是一式,足以让你一震,干干脆脆,绝不拖泥带水。
这便是冯尼古特聪明的地方,也是他厉害的地方。
回过头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书名「猫的摇篮」其实是翻花绳游戏里的一个花式,第一次出现是在物理学家的小儿子牛顿写给作家的信里。有意思的是,牛顿第一次看到父亲兴奋地在他面前一边翻花绳一边问他有没有看见猫的摇篮时,他竟然觉得「父亲是我见过的最丑陋的玩意儿。让我一辈子做噩梦。」对于他来说,那条绳子里没有摇篮,也没有猫,简直就是一个谎言。而这个概念也贯穿了整本小说,不断叠加而来的人物与情节,似乎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阅读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很多阅读者都很简单地将自我的观点移植到作者的观点上,并以此取而代之,甚至将粗暴地推广成大众化的观点。《猫的摇篮》所讲述的故事,竟从某个角度而言与此吻合。书中小岛上的人对于博克侬教的态度,便是如此:处罚人用的大铁钩、被禁止却又出现在各个角落的经书、世界末日里的群体性自杀……所有抹在外层的东西看起来非常重要,可实质上却一点价值也没有。所有假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的,就像那个看似唾手可得的统治权,如果没有人诚心依附,只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随即就会分崩离析。
反讽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在序里竟然也由着自己的想法写出这样一段:「这一点,对于当下我们不遗余力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被消耗,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老天,我根本没有在这本书里读出丁点这一层的信息。这段话写在这个故事之前,真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冯尼古特看见了,他会不会露出他狡猾地微笑,然后不断地问: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了吗?你看见摇篮和猫了吗?
本书引文部分均出自《猫的摇篮》(【美】库特·冯尼古特,刘珠环译,译林出版社(大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PS:我也不晓得是我适应力太强还是会自找乐趣,个人没觉得翻译有太大影响阅读的地方,毕竟我不是版本比较的人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