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受困于偏见的虎头蛇尾的悲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巧合之下买了两个版本的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于是就想着做个简单对比,把两个版本连着一起看。
一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尼伯龙根之歌》翻译是曹乃云(以下简称曹版)。该版本的翻译主要依据源于十三世纪初叶的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版(曹称其属于最古老的版本),共三十八章,每章皆有标题。
一本是译林出版社的《尼伯龙人之歌》翻译是安书祉(以下简称安版)。该版本的翻译主要依据赫尔姆特·得·鲍尔出版的卡尔·巴尔茨编订的中古高地德语原文注释本,包括史诗的正文和每歌的内容提要,共三十九歌,除第一章外每章皆有标题(安在书中说是因为第一歌原本就没有与标题)。
两者的不同之处从译名开始,安版说之所以翻译为《尼伯龙人之歌》乃是根据德语规则和本书的内容,我认为言之有理,因此我赞同《尼伯龙人之歌》这一译名较于《尼伯龙根之歌》来说更为准确和科学。两位提及的该书的成书时间和现存抄本的数量相差无几所以不做讨论。人物地名等得汉译名的不同也很正常,就按下不提。
我比照目录和内容发现,曹版之所以比安版少一章,应该是把安版的第三十三歌和第三十四歌的内容都合在了第三十三章中了。由于两位翻译时参考的版本不同,剧情也无太大变化,所以这一差异应该是由于参考的版本本身造成的。
就翻译的语句、内容的丰富程度和书籍的排版来看,我认为安版的语句更为通顺,注释更加丰富对不了解书中故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的读者更为友好,排版也更符合汉语阅读习惯。曹版的排版按其书中所言应该是为了保持原版的风貌而有意为之,但诚如两位译者所说德语和汉语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也就不存在意义完全相等的译作,且《尼伯龙人之歌》本身的写作就采用了特别的尼伯龙诗节,即每一诗节有四个长行,每一长行又分为两个短行,中间有一个停顿。个人猜想这样的安排可能与德语的韵律有关,可汉语不是德语,所以我认为曹版为了遵照尼伯龙诗节而做的特殊排版没有必要,反而给汉语阅读带来了一些障碍。
另外在语句的斟酌上,两位译者都有采用中式用语和成语。在个人看来,曹版在语句上的修饰似乎更为精细一些,安版则较为朴实。
如这部史诗的第十七行中的最后两句:
曹版:
爱情的酬报 必将是无限的折磨和苦难。
我必须回报它们, 不受厄运的诱惑和纠缠。
安版:
世上的爱情到头来总是以痛苦告终。
我宁愿不要爱情和痛苦,求得一生平静。
总之从两个版本的阅读体验和两位译者自述的对本书的看法和了解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安版。
接下来说说内容方面的感受。(译名按安版说)
整部史诗的剧情可以说是跌撞起伏,其中对于竞技和打斗场面的描写也十分精彩,我两本各用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书中重点描绘的人物有勃艮第公主克里姆希尔德(也就是女主全书的下半部分剧情都围绕她展开),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男主,全书上半部分剧情都围绕他展开),特罗尼的哈根(勃艮第国王也就是克里姆希尔德的哥哥的封臣,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反派男一)。由于该书一开始只是口头传唱,直到13~16世纪期间才出现很多手抄本,一般认为其成书于1200年前后。且该书的故事情节吸取了很多欧洲古代英雄传说中的内容,也有说其是在古代尼德兰传说系统和勃艮第传说系统中创作而成的,可谓博采众家之长,因此本书的剧情和对于人物的刻画方面有不少矛盾和缺乏逻辑之处,但这都不影响本书剧情的精彩程度。
接下来我将从各个关键人物入手评析剧情。
中途夭折的天选之子:西格夫里特
西格夫里特可以算是拥有很多的金手指了,出身高贵,天生聪慧,少年时杀死蟒龙,用龙血沐浴从此全身除了沐浴时被一片枯叶遮挡住的肩胛骨中央之外全部刀枪不入。单枪匹马杀死两位尼伯龙的王子,将尼伯龙的宝藏占为己有,还获得了一件穿上可以隐形并获得十二个人的膂力的斗篷。在书中,西格夫里特听闻克里姆希尔德的美名而前往勃艮第准备求娶她。这里就要说到该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矛盾点,当西格夫里特准备去勃艮第时,他在他父亲面前表现出的态度是,如果勃艮第不把克里姆希尔德嫁给他,他就要用武力手段。在他刚刚到达勃艮第面对克里姆希尔德的兄长恭特时表现的非常狂妄。
第110行,后两句(安版P25):
我要以武力夺下你拥有的全部土地和城堡,
不管你们对我的要求表示同意还是反对。
然而仅仅在10行诗左右的内容里,狂妄的西格夫里特就在恭特等人的善意中融化了。变成了勃艮第国王恭特的忠诚的朋友,为恭特击退萨克逊人和帮助恭特得到冰岛女王布伦希尔德,并且为了恭特能够娶到布伦希尔德不惜屈尊降贵的扮成恭特的仆人,这里面肯定也有西格夫里特想要娶到克里姆希尔德的原因,但在后面的剧情中,在已为西格夫里特妻子的克里姆希尔德和嫁给恭特的布伦希尔德的激烈争吵中,西格夫里特毫不护短的选择了维护和恭特的友谊,与恭特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觉得,西格夫里特一开始的狂妄或许只是少年天才的骄傲吧。但这种骄傲确实葬送了他的性命,一开始的不敬,可能已经注定西格夫里特无法取得勃艮第人完整的信任。在恭特的新婚之夜,因为他是靠西格夫里特披着隐形斗篷的帮助才在竞赛中赢了天生神力的布伦希尔德,所以在独自面对布伦希尔德时,反被女方制服捆住白白吊了一夜,不得已再次求助西格夫里特,并在其的帮助下圆房。而却在事成后拿走了布伦希尔德的戒指和腰带交给了克里姆希尔德,成为了西格夫里特侮辱布伦希尔德的证据和他被杀的直接原因(安版的注释说拿走戒指和腰带可能暗喻西格夫里特夺取了布伦希尔德的贞洁)。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勃艮第人想夺取西格夫里特拥有的尼伯龙的宝藏。西格夫里特最后在特罗尼的哈根的阴谋下丧命,克里姆希尔德的彻底转变也从他的死亡开始。
被厄运纠缠的王后:克里姆希尔德
克里姆希尔德是勃艮第的公主,国王恭特的妹妹,美名远播的佳人。这部史诗的第一歌就向读者介绍了她,早在遇到西格夫里特之前,她就做了一个预示自己的夫君会被杀死的梦,为此她曾表示要终身不嫁,可见到西格夫里特之后她还是失足跌落了滚烫的爱河,这也是她面临一切悲剧的开端。在书中的前半部,她一直都是一位天真、美丽、优雅的少女形象。布伦希尔德初来勃艮第时由负责接待,并与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但在克里姆希尔德嫁给西格夫里特随他去了尼德兰,再次返回勃艮第时,她与布伦希尔德的友谊就破裂了。两位王后为了谁丈夫的地位更尊贵而发生争吵,克里姆希尔德被布伦希尔德的无理取闹激怒,拿出西格夫里特交给她的布伦希尔德的戒指和腰带狠狠羞辱了布伦希尔德(这次争吵我觉得布伦希尔德没事儿找事儿的成分更大)。导致特罗尼的哈根以维护勃艮第王后名誉的名义说动国王恭特谋划杀死西格夫里特。在西格夫里特被谋杀后,由于兄弟恭特等人的劝说和惧怕尼德兰方面对自己进行血亲复仇的考虑(书里西格夫里特死后她用棺前显灵知道了哈根是凶手),没有随西格夫里特的父亲返回尼德兰,留在了勃艮第。随后她所拥有的的尼伯龙宝藏被哈根等人抢走沉入莱茵河底(婚后西格夫里特将尼伯龙的宝藏送给了她),她在勃艮第默默无闻的守寡了多年,根据书中描述她回忆自己当时的处境非常糟糕。知道匈奴国的国王派使者来向她求婚,她再次成为一国王后拥有了权利和地位,有了报复的机会(书中有暗示她是被兄弟们强迫嫁给匈奴国王的,似乎是为了抢夺她剩余的财产和毁坏她的声誉因为匈奴国是异教徒)。就在克里姆希尔德嫁给匈奴国王开始策划复仇以后,书中对她的描述就负面了起来,我认为这是宗教(勃垦地方面是基督徒,匈奴人是异教徒被基督国家天然排斥)、狭隘的欧洲中心论,对女性的轻蔑和歧视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的。最终,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后(原作给哈根等人强行开挂导致)克里姆希尔德终于复仇成功,杀死了谋害西格夫里特的主谋哈根和她的兄长恭特,但她也在复仇后被杀,还死的相当凄惨被砍成了几段。克里姆希尔德最后被杀的原因也相当之扯淡,因为她身为一个女人却亲手杀死了一位骑士,这在其他骑士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哪怕她杀死的这个骑士杀死了她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还抢走了她的财产拒不归还,哪怕她是这位骑士的君主的妹妹,哪怕她被杀时的身份是一位王后。
原罪为嫉妒的恶之花:布伦希尔德
布伦希尔德在书中的身份是冰岛女王,天生神力,能拿三个人才抬得动的标枪投掷和扔出十二人才抬得动的巨石,同时也非常美貌。前面也说过,在西格夫里特的帮助下她最终嫁给了勃艮第国王恭特。在恭特带着西格夫里特一行,初到冰岛的时候,因为西格夫里特名气大,所以大家都以为是西格夫里特要向布伦希尔德求婚,且西格夫里特能够在一众女性中认出布伦希尔德也说明他之前就见过她,布伦希尔德也对西格夫里特表示了关注(她似乎没见过西格夫里特只知晓其名气),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新婚之夜布伦希尔德把恭特吊起来,我怀疑她这里就知道了真相可惜婚事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在西格夫里特夫妇回尼德兰后,也是她坚持要邀请他们重回勃艮第。克里姆希尔德回来后,布伦希尔德分外关注她的容貌状态和穿着,似乎想要证明自己比克里姆希尔德过的好(书中有暗示克里姆希尔德比布伦希尔德更为貌美)。在面子上比不过克里姆希尔德后,布伦希尔德开始胡搅蛮缠以西格夫里特是恭特的封臣为由(西格夫里特只是在冰岛时假装过是恭特的下属,事实上他们地位相等),要求西格夫里特夫妇向勃艮第进贡,同时要求克里姆希尔德不得在自己之前走进教堂。克里姆希尔德自然不服,拿出戒指和腰带说是西格夫里特夺走了她的贞洁取笑她是自己丈夫的姘头(这里克里姆希尔德也说布伦希尔德其实知道真相),布伦希尔德气的大哭并在恭特面前挑拨。在个人看来,布伦希尔德在去勃艮第后慢慢知道了真相,她心里其实仰慕西格夫里特(西格夫里特确实比恭特优秀也更富有更有权势),但无奈木已成舟无法改变,她只能接受现实,可不甘又趋势她嫉妒得到一切的克里姆希尔德和仇视帮助恭特得到她的西格里夫特,可以说是她推动了西格夫里特的死亡。但在那次矛盾爆发的争吵之后她在诗中也完全沦为了背景板,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
疯狂的野心家:特罗尼的哈根哈根
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可以称得上心机深沉,早在两对新人成婚之前,他就不止一次的暗示恭特要让勃艮第拥有西格夫里特的财富。在两位王后激烈的争吵之后,他抓住机会以捍卫勃艮第王后布伦希尔德的名誉为由,进言恭特谋杀西格夫里特,并从克里姆希尔德处骗取了西格夫里特的弱点设计杀死了他。之后也参与并主导了抢夺克里姆希尔德的尼伯龙宝藏,因为自己无法独占便劝说恭特等人将宝藏沉入莱茵河底以备日后享用,在之后的岁月中他也一直劝说恭特等人防备克里姆希尔德,在其再次出嫁前又抢走了其剩余的财产。直到克里姆再次出嫁到达匈奴之前,书中对哈根的描绘大多都是负面的。可当克里姆希尔德到达匈奴成为王后,开始策划复仇之后,诗里对他的描述又突然正面了起来,称赞他勇敢(简直把我看吐了)。在与匈奴人的对战中也是疯狂开挂,颇有能1比1000的架势,最后还是力竭才被制服。哈根绝对称不上是一位真正的骑士,纵使他聪慧而勇猛,可他不仅用诡计谋杀了西格夫里特,欺凌其的寡妻克里姆希尔德,还残杀孩童(克里姆希尔德与匈奴国王的孩子),最后也背叛了他侍奉的君主恭特。当克里姆希尔德问他尼伯龙根的宝藏在哪儿,并表示只要他说出来就放过他时,他对克里姆希尔德说自己发过誓只要还有一位国王在世,就绝对不会说出宝藏的下落诱骗克里姆希尔德去杀死恭特。克里姆希尔德果然上当,恭特死后,哈根对克里姆希尔德说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谁也别想得到尼伯龙的宝藏,于是被愤怒的克里姆希尔德杀死。
本书中的尼伯龙宝藏,我觉得代表人类的贪欲和对权势以及财富的渴望。当西格夫里特杀死尼伯龙王子得到宝藏后,他就被称为尼伯龙王子。当勃艮第人杀死西格夫里特得到宝藏后,勃艮第人就被称为尼伯龙人。这部史诗的立意颇为深刻,只可惜后半部分剧情有点受困于狭隘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