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看了三遍也没看完的一本书
读完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波考克的扛鼎之作《马基雅维利时刻》我的感觉是艰深而迷人。艰深是作者对政治文本的引用太惊人了(引用的文献在书后列了一百多页),以至于波考克为剑桥学派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通过政治语言的还原来研究观念史。译者冯克利坦言,让他尝试了三回也没有看完。
迷人,则是说这本书不是在讲马基雅维利一个人,而是在讲共和主义从地中海到英伦三岛再到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的演变过程,以及古典共和主义是如何一点点消失的。由亚里士多德开端的古典共和主义基本可以等同于古典政治学。所以这本书通俗点理解就是“古代自由观”与“现代自由观”的碰撞、辩论的历史。波考克对共和主义在佛罗伦萨、光荣革命之前的英格兰、以及美国的建国过程中的作用做出了最精密的分析,至少在20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是无人能及的。
这本书过于浩大复杂,菲利普.佩蒂特说《马基雅维利时刻》提出了上千个问题,给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留下了几十年的工作。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的精髓,一种在英语世界中从来没开创过的范式。
《马基雅维利时刻》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含3章,近90页篇幅)旨在提出“大西洋共和主义”在历史中偶然形成所引发的政治哲学问题,随后两个部分则从思想史角度论证这一“主义”形成时所经受的历史考验。第二部分(约250页)和第三部分(约230多页)虽然章节数和篇幅相若,论涉的历史时段却差异很大:第二部分涉及的思想史时段仅1494至1530的大约35年,第三部分则从1640年代的英国共和革命时期至18世纪末,长达近一个半世纪。
我阅读的时候把前两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马基雅维利时代的佛罗伦萨思想,这里面的主要人物除了马基雅维利还有萨伏那罗拉、圭恰迪尼、詹诺蒂。他们虽然理论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公民人文主义者(国内也有翻译成市民人文主义的),通过公民人文主义来复兴古典共和主义的理想。这种公民人文主义在意大利(或者说地中海文明)与习俗、传统融合之后就是君主共和,并且在一百多年后飘到英伦三岛。产生了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民主共和。这其实就是历史的裂变,由地中海到大西洋。波考克用哲学观念演绎了一遍。
所谓“马基雅维利时刻”有两层含义【1】指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出现的时刻;【2】指的是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把时刻看成共和主义带来的问题)。而第二层含义是全书的主题,所以我说这本书不是在研究马基雅维利,而是研究共和主义在不同时空下的形态以及问题。其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哈灵顿(马基雅维利时刻在英国延续的代表人物);另一个就是美国立国观念是“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两者差别很大,而且很多人分不清),紧接着这个问题的就是,洛克在政治哲学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波考克认为是高估了,所以写英格兰那一部分的主角不是洛克,而是哈灵顿)。
哈灵顿在波考克的理论中是一个核心人物,首先是他在英格兰重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关于武装的积极公民理论,并且论证了地产乃是实施这种理论的必要条件,而这一条件恰恰是古典共和主义的特征。但是英国后来的历史是像另一个方向发展,用公债来供养常备军(时间在18世纪)。紧接着就是向着商业的道路发展,这段时间也是共和主义从君主像民主演化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波考克另一本书《德行、商业和历史》)。
关于第二个问题,可能更流行一些。就是美国立国理念史“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之争。美国的历史学家站在洛克这一边(我称为洛克的神话),波考克以及整个剑桥学派站在另一端。美国的立国者们摆脱大英王国的支配不是为了自私自利的“个人自由”,而是为了实现“古典意义上的共和”理想。(这是我对波考克的观点的简单总结)。而我们都知道洛克在《政府论》中讨论的是不是共和国的结构与运作,而是政府的起源和终结。所以洛克在波考克的理论中不重要,波考克甚至要给洛克去魅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关共和主义的一曲挽歌,拿英国来说。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社会转型与共和主义话语就彻底式微了。在辉格党寡头治下的商业秩序里,17世纪清教徒的末日救赎观和共和主义德行观越来越脱离人民的实际生活,与之相伴随的是英国贸易的大幅扩张和商业帝国的逐渐形成。英国公共信用体系的形成(投资者把资本借贷给政府并期待相应的投资回报,政府则把官职、股票和国债作为担保和抵押),这种政府依靠债权人、债权人依靠政府的财产形态的关系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时代或古典时代的德行观念。在波考克看来,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和货币信用制度促进了自由主义的政治语言范式的胜利,也改变了政府与社会关系,使财产维系独立自主的公民人格和参与政治之语言的散退。确认了个人权利和契约思想的“意识形态霸权”胜利,使得18世纪的英国越来越排斥共和思想的公民德行价值观。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古今之争”的伟大论述,或许只有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有这种恢弘的论述,但是波考克可能要更伟大一些,因为他选择用哲学语言来阐述这一过程。
日常晒书,更新书评,发布书讯,欢迎喜欢阅读与藏书的朋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