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一种幸福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个人也面临着社会中充满工具理性,这一事实的压迫,逐渐的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慢慢的成为了哲学家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兼顾社会存在与个人发展的现代人,是每个人需要思索的重大问题。
哲学从没有缺席过这样的讨论,《新哲人》杂志抛弃了繁琐的,居住在象牙它中,与大众生活相分离的,学究式的哲学,转而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实际的哲学,简而言之,这本杂志是向我们转达一种“生活哲学”的理念,那就是要做到平衡。书中有趣的漫画以及插图,带有通识感的文章,无疑增添了杂志的可读性。
失去平衡,意味着什么?
现代生活,足以让人们失去平衡。其中,手机上瘾是一种典型的消耗了时间平衡的行为。我们在手机上所耗费的时间越多,那么在用于自我提升和锻炼上的世界,越为减少。可是,就算人们认清了这个事实,却依然无法放下手机。原因在于,失去平衡以后,人的空虚感,会有更为廉价的东西,也填充,这就解释了,手机上瘾带来的空虚,也只能用手机补救,如此一个失衡,寻找平衡,再次失衡的怪圈建立起来,最后受到伤害的只有我们自己。破解的方法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从理念上认识到,一旦自己投入到上瘾行为中,就有带来一连串的失衡行为,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如何建立生活的平衡?认清对立事物的互补性
丹麦量子物理学家玻尔,遇到了一个难题,原来这位量子物理学界的卓越科学家,因为研究成果举世瞩目,要获得丹麦王室的勋章,在典礼上要展示受勋者的家族徽章,可是玻尔是平民,没有家族徽章,这个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他委托设计商设计,可是方案都不能让玻尔满意。有朋友建议他用中国阴阳太极图,作为家徽,并在上面镌刻:对立之物互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处在对立的两难选择中,面对竞争的时候,容易极端行事,丝毫不考虑对立的转换规律和事物的平衡规律。在子女教育方面,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鹤立鸡群,可是有不重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只注重学业的进步,成绩的提升,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充耳不闻,当孩子出现抑郁等问题后,才后悔莫及。
这本杂志中,还有很多关于平衡的文章和图片,在这里仅举出两个,个人认为比较切合当下的点来,算是抛砖引玉。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哲学也是如此,说无用只是我们没有达到“用”的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