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不仅交往在云端

寒假总共看了两本书,《网络传播概论》和《交往在云端》,前者可谓是基本概念的科普与补充,看了彭兰老师的书再去看南希的书,某些概念的理解就更加顺畅了。
寒假我的读书心得就是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学界的新观点与研究方向,而不是还装着考研那一点“标准答案”以为这个问题就这一个解。
知道得越多才知道自己知道得越少,只有多了解,开拓视野,才知道自己储备的匮乏与苍白,是以自己很难找到选题是有原因的,因为知识面太狭窄。
以前总是喜欢在书里寻找答案,现在才发现,哪有那么好的事,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会产生不同,阅读只是为了打开视野,吸收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观点,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指望在书里寻找“板上钉钉”的标准答案。
人与技术的关系、面对面交流与云端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凡事没有绝对,一些极端化的观点需要我们警惕。诚然线上交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它的优点我们也不能忽略,这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凡事有利也有弊,但就是这种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梳理与对待呢?
南希在书中举例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人们对各种新媒介的态度,有极度乐观的,也有极度悲观的,新媒介发展的势头无可阻挡,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的使用。我一直认为技术是中性的,重要的是使用的人。我们不需要对技术的优点歌功颂德,也没有必要对技术的弊端深恶痛绝,有一个词叫扬长避短,好好利用技术的好的方面,避免坏的方面,技术是服务于人类的,人类不需要害怕它。
南希的一个观点让我十分信服、豁然开朗,那就是面对面交流与线上交流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关于这两者的关系吵上十天十夜也说不清,在专业课上,班上的同学就线上交流时代,线下交流是否有必要进行了讨论,有主张线下交流无可替代的,也有坚持线下交流没有必要的,根据书中的观点,两者并没有可比性,它们不是一样的事物,各有其特点,没有必要让其中一个代替另一个。就像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复媒体(书中学到的一个新词)时代,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体并存,各种媒体各有千秋,不能完全替代,和平共处,面对面交流和线上交流亦然,最重要的是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抢着弄清谁替代谁。比如就网恋这件事,有些人认为并不靠谱、欺骗感情、有许多伪装者,但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也许很多身份和事实是捏造的,没有全部坦诚,但其付出的感情是真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当如何理解与对待?这也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本书的译者之一董晨宇老师是我的一个同学安利的,看了老师的几篇文章果断被圈粉,书中的译者注必须要表扬一下!!太棒了,经过解释对某些概念理解更深入了。译者序也写得很棒,深入浅出、文采斐然,整本书读起来轻松自如,最重要的是视野和见识的拓宽。
由于课程繁多,上学期基本没看什么书,现在想来真是得不偿失,下学期课程甚至比上学期还要多,但已下定决心不能荒废阅读,不做这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