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原作名: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出版年: 2020-1
定价: 65.00
丛书: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ISBN: 9787300272153
内容简介 · · · · · ·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者简介 · · · · · ·
[美] 南希·K. 拜厄姆,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现任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参与创立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并曾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传播、新媒体和粉丝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互联网,已出版5部作品。
目录 · · · · · ·
在理解数字媒体的性能及其社会影响的道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人群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样在不断涌现。哪些人被排除在数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为互联网而受益,这既非随机,更非无关紧要。
第二章 理解新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出现时,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理解它。而具体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有三种论点较为普遍——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和社会形成论。而伴随着人们对新媒体认知的不断深入,驯化理论,这种认为通过驯化最终会将新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角,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纳。
第三章 数字空间中的传播
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交线索的缺失和潜在的传播异步性,使得中介化传播的亲密性、人际交往品质下降,甚至会产生敌对性矛盾。但人们在中介化互动中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交线索,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全新的社交语境和文化,并重塑了新媒体本身。
· · · · · · (更多)
在理解数字媒体的性能及其社会影响的道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人群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样在不断涌现。哪些人被排除在数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为互联网而受益,这既非随机,更非无关紧要。
第二章 理解新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出现时,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理解它。而具体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有三种论点较为普遍——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和社会形成论。而伴随着人们对新媒体认知的不断深入,驯化理论,这种认为通过驯化最终会将新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角,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纳。
第三章 数字空间中的传播
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交线索的缺失和潜在的传播异步性,使得中介化传播的亲密性、人际交往品质下降,甚至会产生敌对性矛盾。但人们在中介化互动中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交线索,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全新的社交语境和文化,并重塑了新媒体本身。
第四章 社区与网络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可供性,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日新月异地改变,提供了全新的群体交流方式,让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公众有能力迅速聚集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形成新的公民参与和社会运动模式。但是,从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的角度看来,这种变化的具体路径、走向和结果,似乎还并不明朗。
第五章 新关系,新自我?
网络身份是通过复杂的技术过程创建的,但有什么人能够接收信息,接收信息之后的反应,都在掌控之外,我们能做的只是管理信息而已。而在管理这些信息进而塑造自己的网络身份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如担忧的那样表现出与线下太过显著的反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线上和线下交往一样,如果你确实想要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点胆量。
第六章 日常交往中的数字媒体
技术可供性与来自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交织,因而媒介对于不同时间内,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的人,意义完全不同,这也是在复媒体环境中交往困扰甚至矛盾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习惯在线上开始并维持一段关系,但对在这种关系中的交往规范,或许会长期处于探索之中。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之后,人类仍然执着于保持人际关系和自身的真实性,努力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风雨交加、喜忧参半,但人类在生生不息的前进过程中却仍然努力保持乐观,并仍然会向彼此敞开怀抱。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双方必须调整自己的日常安排,以便同时在线,这也是同步交流的代价。此外,同步传播媒体不适用于大型群组中的互动,因为太多人同时迅速发送信息,会让这些信息难以整理和理解,更不要提回复了。所以,私人晚宴通常只会邀请一小群人参加,如果是大型宴会,就会安排很多张圆桌,每张桌子只会容纳十位左右的客人,这是有原因的。同样,大多数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实时交流论坛也都会限制人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
传播媒体的时间结构同样非常重要。面对面交谈、打电话和即时通信中的交流是实时发生的,因此被称为同步传播(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而邮件和语音信箱中,消息之间是有时间延迟的,因此被称为异步传播(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交往在云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交往在云端"的人也喜欢 · · · · · ·
交往在云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我们的人际关系真的在数字时代中渐行渐远?
> 更多书评 15篇
-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
2021-01-16 10:48:41 4人喜欢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联系(perpetual contact)的可能性,但并不会真的实现这种可能性,因为一些人总会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躲避联系(Licopper&Heurtin,2002)。p12
我们传播的有关技术的信息是具有自反性值=(reflective)的,它在透露我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的同时,也透露了我们作为传播者的观念(Sturken&Thomas,2004)。p27
当一种技术刚刚出现时,这种“直接影响”的观点可能是最强烈的,因为人们还不了解它。人们也许并不是在“使用它”,而是在“被它使用”(Fischer,1992:12)。p31
我们对电话也有同样的抱怨,认为通话中充满了空洞的对话,即使双方无话可说时,也往往不得不为了交流而交流。p35
1995年,Brown在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上担忧道:“信息高速公路确实能将我们与那些拥有相似兴趣、信仰的人们连接起来,但我们却越来越少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从社会层面上看,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回归到一种同族意识(tribalism)之中,一句种族、民族、意识形态的界限来寻找自己归属的群体,并且只选择去接触那些我们的身份和信仰所认同的信息。”p38
对于电视,人们也有同样的担忧,比如,在一幅1962年《纽约客》的漫画中,一对夫妻正坐在餐桌前,丈夫把脸埋在报纸里,而妻子正在看电视。在电视画面中,一对情侣正共享一顿浪漫的晚餐。电视屏幕中虽然展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但现实中,新媒体(电视)和旧媒体(报纸)则阻断了这对夫妻的交流。p39【情侣吃饭看微信,客厅里通过王者来交流】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人们可能会发现,网络游戏中女性化身,几乎都被设计得和那些色情任务一摸一样。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这些化身的设计者(主要是男性)生活在男权文化的社会中,认为男性才是他们的主要用户,而女性不过是性对象而已。p41
Raymond Wiliams认为“无论技术研发的初衷如何,拥有不同利益或需求的其他社会群体都会调整、修改或颠覆那些最初的技术设定”。p42
Janet Fulk(1993)提出的社会影响模型(social influence model)关注一个人对媒体的感知和后续使用是如何受到同伴影响的。p43
同伴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对一些行为的态度,例如在餐厅用餐时是否应该关掉手机。(Campbell&Russo,2003)p43
安·兰德斯最终写到,互联网会对那些本来就“乏味”的婚姻构成威胁(1996),但它并不是“婚姻杀手”,也“不会比电视机刚刚进入客厅时带来的危害更大”(1998)。p50
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p56
在线索引退(reduced cues)的媒体中,社会临场感和责任感的缺失会让这些媒体变供网民发起起攻击的平台。p62
我们之所以会高估网络论战的数量,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另一方面饿是因为攻击性的言论会让人印象尤其深刻(Lea et al.,1992)p63
社区也可以在群组成员共享的习惯性行为和(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亦可称为常规化行为(routinized behaviors)——当中体现。p85【b站】
成为一个小组成员,本身就包含了对这些规范和价值的适应过程,以至于当一个人的传播行为被它们引导时,是不会特别多做考虑的。p88
斯蒂瓦尔认为“合适与否的模糊性,再一次表明了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持续斗争,其中,一边是寻求统一中心’命令’的力量,另一边则是那些身处边缘,试图与这种统一性抗争的力量”。(Stivale,1997:139)p90
Bridging 社会资本 “社会润滑剂” Bonding社会资本“社会强力胶” (Steinkuehhler&Williams,2006)p92
卡特罗娜=纳和罗素(Cutrona&Russell,1990:332)所说的第六种社会支持:支持他人的行为让人们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p96
Crawford(2011)指出,“潜水”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倾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线上社区参与模式。p97
Rheingold(1993)将虚拟社区描述为“当足够多的人,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怀着充沛的情感在网上进行公共讨论,并形成人际关系网络时,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社会聚合”。p99
网站会自动推送一些潜在联结(latent tie)p114
中介化交往也挑战了对关系构建的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通过非语言信息来评价和接近他人。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外貌快速做出判断,由此决定是否要和他们交谈。至少在恋爱关系中,人们可能最愿意追求与自身颜值水平相匹配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配对假说”。(matching hypothesis)(Berscheid,Dion,Hatfiel的,&Walster,1971)。p116
Finkenauer et al.(2002)认为身份代表了“自我的一个方面,它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被接近和凸显,又会与环境相互作用”。p119
隐私的确是问题,得体、效用和印象管理也是问题(Stuzman&Hartzog,2013)。一种可能的后果便是,取悦受众的努力可能”在与其他人眼中被诠释为一种修饰、扭曲或欺诈“(DeAndrea & Walther,2011:806)。p123
当人们在约会网站上撒谎时(比如说自己非常苗条或非常不会吸烟),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在与对方见面时,可以成功减肥或戒烟(Ellison et al.,2006)。
个人资料可能代表的是一种承诺,而不是对现状的精确描述。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样子的,但别人却不一定怎么看。Ellison et al.(2006)把这一现象称为“雾化镜子”(foggy mirror)。p129
当我们确定一个人拥有一些吸引力,比如幽默、回复及时、良好的写作风格等(Baker,2008),就很容易用理想的方式来填补他们其他特质的空白。p147
如果人们在线上呈现的自己受到认可,就可能变得更像自己呈现出的那个自我。这在超个人传播中同样适用。当人们发送的消息(例如自我披露)收到积极反馈时,他们可能就会发送更多类似的消息,并对他们的回复做出微调,从而使自己变成更有吸引力的传播者(Walther,2011)。p147
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人们通过解释自己内心更深层面的东西,从而变得更加亲密,就像一层层地拨开洋葱,知道看见亲密的内核(Altman&Taylor,1973)。p148
Rabby(2007)发现,人们对一段关系的投入程度远比传播方式更能决定人们会采取哪种行为、付出多少努力来维系这段关系。p151
青少年可能会特别沉浸于在手机中与同伴们保持联系,这样一来,这种轻微协调(micro-coordination)也许就会变成高度协调(hyper-coordination),以至于如果夺走他们的手机,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被排除在了社交圈之外(Ling&Yttri,2002)。p155
Hall和Baym(2012)发现,对于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种联系与独立之间的辩证紧张关系是共同使用手机的结果。只要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就会在一段关系中产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期待,这种用手机维系关系的期待一方面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但另一方面会带来一种过度依赖彼此的感觉,这也会让伴侣意见的关系陷入困境。手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p155
奥哈拉等人(2014)所描述的“聚居”,指的是人们通过任意一种特定媒介——Whatsapp、Skype、Facebook、打电话等,共同进入一个复杂的生活世界中。大部分人际关系有“媒介多重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是通过不止一种媒介进行的,关系越亲密,使用的媒介越多(Haythornthwaite,2005)。p156【情侣会跨平台互动】
媒介对沟通质量的总变异量也是非常小的。迄今为止,对沟通质量影响对大的因素是关系类型。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无论通过哪种媒介进行互动,沟通质量都很高。p157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使用不同的媒介时,这些媒介或多或少地被整合在一起。整合之后,人们可能在一种媒介中开始对话,接着在另一种媒介中继续这次对话(Caughlin&Sharabi,2013)。人们也可能把它们的焦距且分开来,将某些互动限制在特定的媒介中。当他们在不同媒介之中进行转换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感(比如从发短信转换到打电话)。p158
Neustaedter & Greenberg(2012)研究了异地恋关系中经常和定期使用的视频聊天工具。这些情侣之间通过视频的方式,实现了奥哈拉等人(O’Hara,2914)描述的日常聚居感。情侣们打开视频聊天软件,富有仪式感地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看着彼此入睡。不过,他们在说早安或问候彼此时,通常会使用短信或即时通信工具;他们在分享身边的故事或者好玩的东西时,通常会使用电子邮件;如果要深入交流,他们更喜欢打电话。毫不意外,接吻和做爱这种事还是要见面来进行,但在视频通话中模拟一下亲吻,也有它的魅力。p158
Gershon(2010)将人们对特定媒介象征价值的信念称为“媒介意识形态”(media idealogies)。拥有一段满意的关系,部分取决于是否理解彼此的媒介意识形态和实践,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读对方的意思。p159
Larson(2010)确定了四种示爱方式——闲逛、聊天、约会和勾搭。只有约会中的人才会打电话。在关系初期,人们很难决定到底该使用哪种媒介,因为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脸面,尽量不要显得太着急。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他们通常会先通过异步媒介进行交流,比如短信,这会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并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回复信息(Caughlin & Sharabi,2013;Larson,2010;Pascoe,2010)。随着恋情的发展,打电话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双方会带着更多的承诺,更严肃地投入这段感情中(Larson,2010)。Facebook上留言或关系状态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亲密关系(Larson,2010;Pascoe,2010)。p164
对整个网络课件的信息,其实也并不是发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看的。一个人认为的“过量信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有趣的见解,抑或是表达支持和团结的机会。p171
礼貌性疏忽(civil inattention)(Goffman,1971)p171
回应 2021-01-16 10:48:41 -
🦙 (豆瓣简直是社恐的天堂)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2021-04-19 18:48:24 2人喜欢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的后果。——社会变化是因,技术是果
- 社会形成论:站在技术决定论和建构论的中间,认为没有单一主导力量,技术有其“逻辑”和“机器精神”,会影响使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技术和社会没有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技术驯化:驯化和技术形成论一致认为,新媒体的影响力被技术和社会共同塑造,但是驯化格外关注在日常实践中新媒体从边缘转变为日常(从野生的转变为驯化的)
这一章里写的很好的一段话:“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就座机电话和字母表进行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式的讨论,这就说明早期技术其实已经被我们成功驯化,曾经那些看起来奇妙甚至诡异的东西,那些能够制造伟大和恐惧的东西,现在都变得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它们的生活也变得让人无法想象。”互联网也是同理可得。
2.可以认为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是阉割版的面对面交流吗?(因为缺乏一部分非语言社交线索)
no,在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中,人们创造了新的数字语言来表达情感、亲密和娱乐——标点符号、表情包、网络梗、特定文字使用法(大写、缩写、叠写)。中介化交流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颖、兼容的混合交往方式,而不是具身交流的缩减版
3.线上社区的特质
- 空间感
- 共享性实践(以及其中的规范和权力结构)
- 共享性资源和支持(社会整合支持/情感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有形援助)
- 共享身份
- 人际关系
4.线上社区会对地理意义上的社区造成威胁吗
不会。许多数据和实验都证明了,新媒体不会用虚假的模拟来削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技术和社会两个因素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尚无定论的实践和后果。
5.互联网人际关系(陌生人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持和结束
- 形成(特点):①和线下人际关系的形成不同,中介化交往不需要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兴趣相投或其他因素就可以形成一段关系。②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更愿意披露自我,有利于促进新关系的形成(减少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建立密切关系是人的一种本能动机)。③线上交往不依赖非语言信息(如外貌)来评价他人,而是创造了新的表达情感和亲近的方式。④线上交往往往会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更容易建立跨越阶级、种族、年龄、性别的关系
回应 2021-04-19 18:48:24 -
YUANYUAN (living my life)
我们需要考虑媒体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唤起的我们对于个体、文化、历史的假设和价值观。 当我们谈论数字媒体时,我们实则作为个体、群体和社会在谈论我们自身。当我们通过文字、对话、隐喻、图像等方式展现这些陌生的人际交流工具时,我们也在集体讨论着人际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期待它成为什么样子。(共享集体的“外记忆”)(P27) 一种根深蒂固的假设同样反映在以下的习惯之中:我们经常使用“虚拟”一词指代线上关系...2020-02-26 17:13:53 2人喜欢
我们需要考虑媒体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唤起的我们对于个体、文化、历史的假设和价值观。
当我们谈论数字媒体时,我们实则作为个体、群体和社会在谈论我们自身。当我们通过文字、对话、隐喻、图像等方式展现这些陌生的人际交流工具时,我们也在集体讨论着人际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期待它成为什么样子。(共享集体的“外记忆”)(P27)
一种根深蒂固的假设同样反映在以下的习惯之中:我们经常使用“虚拟”一词指代线上关系和线上群组,却用“IRL”这一缩略词来描述线下联系。(P34)
有关传统传播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技术决定论非常相似,都经常聚焦于身份的真实性和“现实”关系的幸福感。(P40)
技术看起来更容易控制,于是,恐惧往往更容易转移到它身上。(P46)
这些担忧的本质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说,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如何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P51)
回应 2020-02-26 17:13:53 -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双方必须调整自己的日常安排,以便同时在线,这也是同步交流的代价。此外,同步传播媒体不适用于大型群组中的互动,因为太多人同时迅速发送信息,会让这些信息难以整理和理解,更不要提回复了。所以,私人晚宴通常只会邀请一小群人参加,如果是大型宴会,就会安排很多张圆桌,每张桌子只会容纳十位左右的客人,这是有原因的。同样,大多数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实时交流论坛也都会限制人数。 传播媒体的时间...
2020-06-28 20:00:49 1人喜欢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双方必须调整自己的日常安排,以便同时在线,这也是同步交流的代价。此外,同步传播媒体不适用于大型群组中的互动,因为太多人同时迅速发送信息,会让这些信息难以整理和理解,更不要提回复了。所以,私人晚宴通常只会邀请一小群人参加,如果是大型宴会,就会安排很多张圆桌,每张桌子只会容纳十位左右的客人,这是有原因的。同样,大多数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实时交流论坛也都会限制人数。 引自 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传播媒体的时间结构同样非常重要。面对面交谈、打电话和即时通信中的交流是实时发生的,因此被称为同步传播(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而邮件和语音信箱中,消息之间是有时间延迟的,因此被称为异步传播(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引自 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回应 2020-06-28 20:00:49
-
🦙 (豆瓣简直是社恐的天堂)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2021-04-19 18:48:24 2人喜欢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的后果。——社会变化是因,技术是果
- 社会形成论:站在技术决定论和建构论的中间,认为没有单一主导力量,技术有其“逻辑”和“机器精神”,会影响使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技术和社会没有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技术驯化:驯化和技术形成论一致认为,新媒体的影响力被技术和社会共同塑造,但是驯化格外关注在日常实践中新媒体从边缘转变为日常(从野生的转变为驯化的)
这一章里写的很好的一段话:“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就座机电话和字母表进行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式的讨论,这就说明早期技术其实已经被我们成功驯化,曾经那些看起来奇妙甚至诡异的东西,那些能够制造伟大和恐惧的东西,现在都变得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它们的生活也变得让人无法想象。”互联网也是同理可得。
2.可以认为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是阉割版的面对面交流吗?(因为缺乏一部分非语言社交线索)
no,在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中,人们创造了新的数字语言来表达情感、亲密和娱乐——标点符号、表情包、网络梗、特定文字使用法(大写、缩写、叠写)。中介化交流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颖、兼容的混合交往方式,而不是具身交流的缩减版
3.线上社区的特质
- 空间感
- 共享性实践(以及其中的规范和权力结构)
- 共享性资源和支持(社会整合支持/情感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有形援助)
- 共享身份
- 人际关系
4.线上社区会对地理意义上的社区造成威胁吗
不会。许多数据和实验都证明了,新媒体不会用虚假的模拟来削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技术和社会两个因素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尚无定论的实践和后果。
5.互联网人际关系(陌生人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持和结束
- 形成(特点):①和线下人际关系的形成不同,中介化交往不需要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兴趣相投或其他因素就可以形成一段关系。②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更愿意披露自我,有利于促进新关系的形成(减少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建立密切关系是人的一种本能动机)。③线上交往不依赖非语言信息(如外貌)来评价他人,而是创造了新的表达情感和亲近的方式。④线上交往往往会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更容易建立跨越阶级、种族、年龄、性别的关系
回应 2021-04-19 18:48:24 -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
2021-01-16 10:48:41 4人喜欢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联系(perpetual contact)的可能性,但并不会真的实现这种可能性,因为一些人总会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躲避联系(Licopper&Heurtin,2002)。p12
我们传播的有关技术的信息是具有自反性值=(reflective)的,它在透露我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的同时,也透露了我们作为传播者的观念(Sturken&Thomas,2004)。p27
当一种技术刚刚出现时,这种“直接影响”的观点可能是最强烈的,因为人们还不了解它。人们也许并不是在“使用它”,而是在“被它使用”(Fischer,1992:12)。p31
我们对电话也有同样的抱怨,认为通话中充满了空洞的对话,即使双方无话可说时,也往往不得不为了交流而交流。p35
1995年,Brown在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上担忧道:“信息高速公路确实能将我们与那些拥有相似兴趣、信仰的人们连接起来,但我们却越来越少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从社会层面上看,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回归到一种同族意识(tribalism)之中,一句种族、民族、意识形态的界限来寻找自己归属的群体,并且只选择去接触那些我们的身份和信仰所认同的信息。”p38
对于电视,人们也有同样的担忧,比如,在一幅1962年《纽约客》的漫画中,一对夫妻正坐在餐桌前,丈夫把脸埋在报纸里,而妻子正在看电视。在电视画面中,一对情侣正共享一顿浪漫的晚餐。电视屏幕中虽然展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但现实中,新媒体(电视)和旧媒体(报纸)则阻断了这对夫妻的交流。p39【情侣吃饭看微信,客厅里通过王者来交流】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人们可能会发现,网络游戏中女性化身,几乎都被设计得和那些色情任务一摸一样。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这些化身的设计者(主要是男性)生活在男权文化的社会中,认为男性才是他们的主要用户,而女性不过是性对象而已。p41
Raymond Wiliams认为“无论技术研发的初衷如何,拥有不同利益或需求的其他社会群体都会调整、修改或颠覆那些最初的技术设定”。p42
Janet Fulk(1993)提出的社会影响模型(social influence model)关注一个人对媒体的感知和后续使用是如何受到同伴影响的。p43
同伴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对一些行为的态度,例如在餐厅用餐时是否应该关掉手机。(Campbell&Russo,2003)p43
安·兰德斯最终写到,互联网会对那些本来就“乏味”的婚姻构成威胁(1996),但它并不是“婚姻杀手”,也“不会比电视机刚刚进入客厅时带来的危害更大”(1998)。p50
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p56
在线索引退(reduced cues)的媒体中,社会临场感和责任感的缺失会让这些媒体变供网民发起起攻击的平台。p62
我们之所以会高估网络论战的数量,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另一方面饿是因为攻击性的言论会让人印象尤其深刻(Lea et al.,1992)p63
社区也可以在群组成员共享的习惯性行为和(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亦可称为常规化行为(routinized behaviors)——当中体现。p85【b站】
成为一个小组成员,本身就包含了对这些规范和价值的适应过程,以至于当一个人的传播行为被它们引导时,是不会特别多做考虑的。p88
斯蒂瓦尔认为“合适与否的模糊性,再一次表明了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持续斗争,其中,一边是寻求统一中心’命令’的力量,另一边则是那些身处边缘,试图与这种统一性抗争的力量”。(Stivale,1997:139)p90
Bridging 社会资本 “社会润滑剂” Bonding社会资本“社会强力胶” (Steinkuehhler&Williams,2006)p92
卡特罗娜=纳和罗素(Cutrona&Russell,1990:332)所说的第六种社会支持:支持他人的行为让人们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p96
Crawford(2011)指出,“潜水”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倾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线上社区参与模式。p97
Rheingold(1993)将虚拟社区描述为“当足够多的人,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怀着充沛的情感在网上进行公共讨论,并形成人际关系网络时,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社会聚合”。p99
网站会自动推送一些潜在联结(latent tie)p114
中介化交往也挑战了对关系构建的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通过非语言信息来评价和接近他人。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外貌快速做出判断,由此决定是否要和他们交谈。至少在恋爱关系中,人们可能最愿意追求与自身颜值水平相匹配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配对假说”。(matching hypothesis)(Berscheid,Dion,Hatfiel的,&Walster,1971)。p116
Finkenauer et al.(2002)认为身份代表了“自我的一个方面,它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被接近和凸显,又会与环境相互作用”。p119
隐私的确是问题,得体、效用和印象管理也是问题(Stuzman&Hartzog,2013)。一种可能的后果便是,取悦受众的努力可能”在与其他人眼中被诠释为一种修饰、扭曲或欺诈“(DeAndrea & Walther,2011:806)。p123
当人们在约会网站上撒谎时(比如说自己非常苗条或非常不会吸烟),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在与对方见面时,可以成功减肥或戒烟(Ellison et al.,2006)。
个人资料可能代表的是一种承诺,而不是对现状的精确描述。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样子的,但别人却不一定怎么看。Ellison et al.(2006)把这一现象称为“雾化镜子”(foggy mirror)。p129
当我们确定一个人拥有一些吸引力,比如幽默、回复及时、良好的写作风格等(Baker,2008),就很容易用理想的方式来填补他们其他特质的空白。p147
如果人们在线上呈现的自己受到认可,就可能变得更像自己呈现出的那个自我。这在超个人传播中同样适用。当人们发送的消息(例如自我披露)收到积极反馈时,他们可能就会发送更多类似的消息,并对他们的回复做出微调,从而使自己变成更有吸引力的传播者(Walther,2011)。p147
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人们通过解释自己内心更深层面的东西,从而变得更加亲密,就像一层层地拨开洋葱,知道看见亲密的内核(Altman&Taylor,1973)。p148
Rabby(2007)发现,人们对一段关系的投入程度远比传播方式更能决定人们会采取哪种行为、付出多少努力来维系这段关系。p151
青少年可能会特别沉浸于在手机中与同伴们保持联系,这样一来,这种轻微协调(micro-coordination)也许就会变成高度协调(hyper-coordination),以至于如果夺走他们的手机,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被排除在了社交圈之外(Ling&Yttri,2002)。p155
Hall和Baym(2012)发现,对于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种联系与独立之间的辩证紧张关系是共同使用手机的结果。只要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就会在一段关系中产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期待,这种用手机维系关系的期待一方面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但另一方面会带来一种过度依赖彼此的感觉,这也会让伴侣意见的关系陷入困境。手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p155
奥哈拉等人(2014)所描述的“聚居”,指的是人们通过任意一种特定媒介——Whatsapp、Skype、Facebook、打电话等,共同进入一个复杂的生活世界中。大部分人际关系有“媒介多重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是通过不止一种媒介进行的,关系越亲密,使用的媒介越多(Haythornthwaite,2005)。p156【情侣会跨平台互动】
媒介对沟通质量的总变异量也是非常小的。迄今为止,对沟通质量影响对大的因素是关系类型。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无论通过哪种媒介进行互动,沟通质量都很高。p157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使用不同的媒介时,这些媒介或多或少地被整合在一起。整合之后,人们可能在一种媒介中开始对话,接着在另一种媒介中继续这次对话(Caughlin&Sharabi,2013)。人们也可能把它们的焦距且分开来,将某些互动限制在特定的媒介中。当他们在不同媒介之中进行转换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感(比如从发短信转换到打电话)。p158
Neustaedter & Greenberg(2012)研究了异地恋关系中经常和定期使用的视频聊天工具。这些情侣之间通过视频的方式,实现了奥哈拉等人(O’Hara,2914)描述的日常聚居感。情侣们打开视频聊天软件,富有仪式感地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看着彼此入睡。不过,他们在说早安或问候彼此时,通常会使用短信或即时通信工具;他们在分享身边的故事或者好玩的东西时,通常会使用电子邮件;如果要深入交流,他们更喜欢打电话。毫不意外,接吻和做爱这种事还是要见面来进行,但在视频通话中模拟一下亲吻,也有它的魅力。p158
Gershon(2010)将人们对特定媒介象征价值的信念称为“媒介意识形态”(media idealogies)。拥有一段满意的关系,部分取决于是否理解彼此的媒介意识形态和实践,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读对方的意思。p159
Larson(2010)确定了四种示爱方式——闲逛、聊天、约会和勾搭。只有约会中的人才会打电话。在关系初期,人们很难决定到底该使用哪种媒介,因为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脸面,尽量不要显得太着急。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他们通常会先通过异步媒介进行交流,比如短信,这会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并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回复信息(Caughlin & Sharabi,2013;Larson,2010;Pascoe,2010)。随着恋情的发展,打电话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双方会带着更多的承诺,更严肃地投入这段感情中(Larson,2010)。Facebook上留言或关系状态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亲密关系(Larson,2010;Pascoe,2010)。p164
对整个网络课件的信息,其实也并不是发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看的。一个人认为的“过量信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有趣的见解,抑或是表达支持和团结的机会。p171
礼貌性疏忽(civil inattention)(Goffman,1971)p171
回应 2021-01-16 10:48:41 -
围绕技术形成的话语,以及针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开发和使用技术,为的是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有歧途、有错乱、有灾难,也有欣喜。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每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不过,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
2020-12-06 20:47:52
围绕技术形成的话语,以及针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开发和使用技术,为的是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有歧途、有错乱、有灾难,也有欣喜。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每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不过,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并高效地接收网络上的数字信号,即便这些信号从不是为服务我们的连接需求而设计的,我都会乐观地相信,我们将一直以创新为航标,在航行中彼此拥抱。(180-181 引自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回应 2020-12-06 20:47:52 -
我已经强调要用社会形成论的视角来理解技术,既要认识到机器的可供性会将我们推向某个方向,也要明白人们同时也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文化、情境和个人轨迹,这些都意味着人有权力影响技术的发展、使用和后果。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理解和使用具身交往、旧媒体和新媒体,这都会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关传播媒介使用的适当性规范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真正地意识到媒介提供了什么、我们用媒介做出了什么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了什么后...
2020-12-06 20:46:58
我已经强调要用社会形成论的视角来理解技术,既要认识到机器的可供性会将我们推向某个方向,也要明白人们同时也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文化、情境和个人轨迹,这些都意味着人有权力影响技术的发展、使用和后果。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理解和使用具身交往、旧媒体和新媒体,这都会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关传播媒介使用的适当性规范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真正地意识到媒介提供了什么、我们用媒介做出了什么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才能介入自己及我们的同辈和家庭群体,乃至我的文化中,影响规范发展的进程,在新媒体的发展调整中塑造新的语境并以利用。(180 引自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回应 2020-12-06 20:46:58
-
🦙 (豆瓣简直是社恐的天堂)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2021-04-19 18:48:24 2人喜欢
1.怎么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独立于社会语境而产生,进而会影响社会语境。强调对于失控、过度依赖以及无力阻止改变的恐惧。(有趣的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对技术的流行就趋向于技术决定论了,比如苏格拉底就谴责了字母和文字的发明,认为会对口述造成威胁)——技术是因,社会变化是果
- 社会建构论:关注社会力量(如发明者、投资者、竞争对手)如何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把新技术和新技术的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因素的后果。——社会变化是因,技术是果
- 社会形成论:站在技术决定论和建构论的中间,认为没有单一主导力量,技术有其“逻辑”和“机器精神”,会影响使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技术和社会没有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技术驯化:驯化和技术形成论一致认为,新媒体的影响力被技术和社会共同塑造,但是驯化格外关注在日常实践中新媒体从边缘转变为日常(从野生的转变为驯化的)
这一章里写的很好的一段话:“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就座机电话和字母表进行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式的讨论,这就说明早期技术其实已经被我们成功驯化,曾经那些看起来奇妙甚至诡异的东西,那些能够制造伟大和恐惧的东西,现在都变得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它们的生活也变得让人无法想象。”互联网也是同理可得。
2.可以认为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是阉割版的面对面交流吗?(因为缺乏一部分非语言社交线索)
no,在中介化交流网络交流中,人们创造了新的数字语言来表达情感、亲密和娱乐——标点符号、表情包、网络梗、特定文字使用法(大写、缩写、叠写)。中介化交流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颖、兼容的混合交往方式,而不是具身交流的缩减版
3.线上社区的特质
- 空间感
- 共享性实践(以及其中的规范和权力结构)
- 共享性资源和支持(社会整合支持/情感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有形援助)
- 共享身份
- 人际关系
4.线上社区会对地理意义上的社区造成威胁吗
不会。许多数据和实验都证明了,新媒体不会用虚假的模拟来削弱或替代真实的参与。技术和社会两个因素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尚无定论的实践和后果。
5.互联网人际关系(陌生人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持和结束
- 形成(特点):①和线下人际关系的形成不同,中介化交往不需要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兴趣相投或其他因素就可以形成一段关系。②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更愿意披露自我,有利于促进新关系的形成(减少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建立密切关系是人的一种本能动机)。③线上交往不依赖非语言信息(如外貌)来评价他人,而是创造了新的表达情感和亲近的方式。④线上交往往往会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更容易建立跨越阶级、种族、年龄、性别的关系
回应 2021-04-19 18:48:24 -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
2021-01-16 10:48:41 4人喜欢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漂浮世界(floating world)p4
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p6
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life-world)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p7
当人们分隔两地时,同步性能够增强人们的去空间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p9
移动媒体给我们这样的承诺:即使被堵路上,我们也永远不会和爱人失去联系。p12
Schegloff(2002)认为,移动媒体提供了无间断联系(perpetual contact)的可能性,但并不会真的实现这种可能性,因为一些人总会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躲避联系(Licopper&Heurtin,2002)。p12
我们传播的有关技术的信息是具有自反性值=(reflective)的,它在透露我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的同时,也透露了我们作为传播者的观念(Sturken&Thomas,2004)。p27
当一种技术刚刚出现时,这种“直接影响”的观点可能是最强烈的,因为人们还不了解它。人们也许并不是在“使用它”,而是在“被它使用”(Fischer,1992:12)。p31
我们对电话也有同样的抱怨,认为通话中充满了空洞的对话,即使双方无话可说时,也往往不得不为了交流而交流。p35
1995年,Brown在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上担忧道:“信息高速公路确实能将我们与那些拥有相似兴趣、信仰的人们连接起来,但我们却越来越少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从社会层面上看,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回归到一种同族意识(tribalism)之中,一句种族、民族、意识形态的界限来寻找自己归属的群体,并且只选择去接触那些我们的身份和信仰所认同的信息。”p38
对于电视,人们也有同样的担忧,比如,在一幅1962年《纽约客》的漫画中,一对夫妻正坐在餐桌前,丈夫把脸埋在报纸里,而妻子正在看电视。在电视画面中,一对情侣正共享一顿浪漫的晚餐。电视屏幕中虽然展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但现实中,新媒体(电视)和旧媒体(报纸)则阻断了这对夫妻的交流。p39【情侣吃饭看微信,客厅里通过王者来交流】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人们可能会发现,网络游戏中女性化身,几乎都被设计得和那些色情任务一摸一样。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这些化身的设计者(主要是男性)生活在男权文化的社会中,认为男性才是他们的主要用户,而女性不过是性对象而已。p41
Raymond Wiliams认为“无论技术研发的初衷如何,拥有不同利益或需求的其他社会群体都会调整、修改或颠覆那些最初的技术设定”。p42
Janet Fulk(1993)提出的社会影响模型(social influence model)关注一个人对媒体的感知和后续使用是如何受到同伴影响的。p43
同伴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对一些行为的态度,例如在餐厅用餐时是否应该关掉手机。(Campbell&Russo,2003)p43
安·兰德斯最终写到,互联网会对那些本来就“乏味”的婚姻构成威胁(1996),但它并不是“婚姻杀手”,也“不会比电视机刚刚进入客厅时带来的危害更大”(1998)。p50
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p56
在线索引退(reduced cues)的媒体中,社会临场感和责任感的缺失会让这些媒体变供网民发起起攻击的平台。p62
我们之所以会高估网络论战的数量,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另一方面饿是因为攻击性的言论会让人印象尤其深刻(Lea et al.,1992)p63
社区也可以在群组成员共享的习惯性行为和(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亦可称为常规化行为(routinized behaviors)——当中体现。p85【b站】
成为一个小组成员,本身就包含了对这些规范和价值的适应过程,以至于当一个人的传播行为被它们引导时,是不会特别多做考虑的。p88
斯蒂瓦尔认为“合适与否的模糊性,再一次表明了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持续斗争,其中,一边是寻求统一中心’命令’的力量,另一边则是那些身处边缘,试图与这种统一性抗争的力量”。(Stivale,1997:139)p90
Bridging 社会资本 “社会润滑剂” Bonding社会资本“社会强力胶” (Steinkuehhler&Williams,2006)p92
卡特罗娜=纳和罗素(Cutrona&Russell,1990:332)所说的第六种社会支持:支持他人的行为让人们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p96
Crawford(2011)指出,“潜水”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倾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线上社区参与模式。p97
Rheingold(1993)将虚拟社区描述为“当足够多的人,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怀着充沛的情感在网上进行公共讨论,并形成人际关系网络时,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社会聚合”。p99
网站会自动推送一些潜在联结(latent tie)p114
中介化交往也挑战了对关系构建的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通过非语言信息来评价和接近他人。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外貌快速做出判断,由此决定是否要和他们交谈。至少在恋爱关系中,人们可能最愿意追求与自身颜值水平相匹配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配对假说”。(matching hypothesis)(Berscheid,Dion,Hatfiel的,&Walster,1971)。p116
Finkenauer et al.(2002)认为身份代表了“自我的一个方面,它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被接近和凸显,又会与环境相互作用”。p119
隐私的确是问题,得体、效用和印象管理也是问题(Stuzman&Hartzog,2013)。一种可能的后果便是,取悦受众的努力可能”在与其他人眼中被诠释为一种修饰、扭曲或欺诈“(DeAndrea & Walther,2011:806)。p123
当人们在约会网站上撒谎时(比如说自己非常苗条或非常不会吸烟),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在与对方见面时,可以成功减肥或戒烟(Ellison et al.,2006)。
个人资料可能代表的是一种承诺,而不是对现状的精确描述。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样子的,但别人却不一定怎么看。Ellison et al.(2006)把这一现象称为“雾化镜子”(foggy mirror)。p129
当我们确定一个人拥有一些吸引力,比如幽默、回复及时、良好的写作风格等(Baker,2008),就很容易用理想的方式来填补他们其他特质的空白。p147
如果人们在线上呈现的自己受到认可,就可能变得更像自己呈现出的那个自我。这在超个人传播中同样适用。当人们发送的消息(例如自我披露)收到积极反馈时,他们可能就会发送更多类似的消息,并对他们的回复做出微调,从而使自己变成更有吸引力的传播者(Walther,2011)。p147
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人们通过解释自己内心更深层面的东西,从而变得更加亲密,就像一层层地拨开洋葱,知道看见亲密的内核(Altman&Taylor,1973)。p148
Rabby(2007)发现,人们对一段关系的投入程度远比传播方式更能决定人们会采取哪种行为、付出多少努力来维系这段关系。p151
青少年可能会特别沉浸于在手机中与同伴们保持联系,这样一来,这种轻微协调(micro-coordination)也许就会变成高度协调(hyper-coordination),以至于如果夺走他们的手机,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被排除在了社交圈之外(Ling&Yttri,2002)。p155
Hall和Baym(2012)发现,对于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种联系与独立之间的辩证紧张关系是共同使用手机的结果。只要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就会在一段关系中产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期待,这种用手机维系关系的期待一方面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但另一方面会带来一种过度依赖彼此的感觉,这也会让伴侣意见的关系陷入困境。手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p155
奥哈拉等人(2014)所描述的“聚居”,指的是人们通过任意一种特定媒介——Whatsapp、Skype、Facebook、打电话等,共同进入一个复杂的生活世界中。大部分人际关系有“媒介多重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是通过不止一种媒介进行的,关系越亲密,使用的媒介越多(Haythornthwaite,2005)。p156【情侣会跨平台互动】
媒介对沟通质量的总变异量也是非常小的。迄今为止,对沟通质量影响对大的因素是关系类型。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无论通过哪种媒介进行互动,沟通质量都很高。p157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使用不同的媒介时,这些媒介或多或少地被整合在一起。整合之后,人们可能在一种媒介中开始对话,接着在另一种媒介中继续这次对话(Caughlin&Sharabi,2013)。人们也可能把它们的焦距且分开来,将某些互动限制在特定的媒介中。当他们在不同媒介之中进行转换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感(比如从发短信转换到打电话)。p158
Neustaedter & Greenberg(2012)研究了异地恋关系中经常和定期使用的视频聊天工具。这些情侣之间通过视频的方式,实现了奥哈拉等人(O’Hara,2914)描述的日常聚居感。情侣们打开视频聊天软件,富有仪式感地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看着彼此入睡。不过,他们在说早安或问候彼此时,通常会使用短信或即时通信工具;他们在分享身边的故事或者好玩的东西时,通常会使用电子邮件;如果要深入交流,他们更喜欢打电话。毫不意外,接吻和做爱这种事还是要见面来进行,但在视频通话中模拟一下亲吻,也有它的魅力。p158
Gershon(2010)将人们对特定媒介象征价值的信念称为“媒介意识形态”(media idealogies)。拥有一段满意的关系,部分取决于是否理解彼此的媒介意识形态和实践,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读对方的意思。p159
Larson(2010)确定了四种示爱方式——闲逛、聊天、约会和勾搭。只有约会中的人才会打电话。在关系初期,人们很难决定到底该使用哪种媒介,因为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脸面,尽量不要显得太着急。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他们通常会先通过异步媒介进行交流,比如短信,这会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并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回复信息(Caughlin & Sharabi,2013;Larson,2010;Pascoe,2010)。随着恋情的发展,打电话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双方会带着更多的承诺,更严肃地投入这段感情中(Larson,2010)。Facebook上留言或关系状态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亲密关系(Larson,2010;Pascoe,2010)。p164
对整个网络课件的信息,其实也并不是发给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看的。一个人认为的“过量信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有趣的见解,抑或是表达支持和团结的机会。p171
礼貌性疏忽(civil inattention)(Goffman,1971)p171
回应 2021-01-16 10:48:41 -
围绕技术形成的话语,以及针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开发和使用技术,为的是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有歧途、有错乱、有灾难,也有欣喜。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每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不过,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
2020-12-06 20:47:52
围绕技术形成的话语,以及针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开发和使用技术,为的是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有歧途、有错乱、有灾难,也有欣喜。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每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不过,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并高效地接收网络上的数字信号,即便这些信号从不是为服务我们的连接需求而设计的,我都会乐观地相信,我们将一直以创新为航标,在航行中彼此拥抱。(180-181 引自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回应 2020-12-06 20:47:52 -
我已经强调要用社会形成论的视角来理解技术,既要认识到机器的可供性会将我们推向某个方向,也要明白人们同时也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文化、情境和个人轨迹,这些都意味着人有权力影响技术的发展、使用和后果。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理解和使用具身交往、旧媒体和新媒体,这都会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关传播媒介使用的适当性规范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真正地意识到媒介提供了什么、我们用媒介做出了什么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了什么后...
2020-12-06 20:46:58
我已经强调要用社会形成论的视角来理解技术,既要认识到机器的可供性会将我们推向某个方向,也要明白人们同时也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文化、情境和个人轨迹,这些都意味着人有权力影响技术的发展、使用和后果。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理解和使用具身交往、旧媒体和新媒体,这都会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关传播媒介使用的适当性规范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真正地意识到媒介提供了什么、我们用媒介做出了什么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才能介入自己及我们的同辈和家庭群体,乃至我的文化中,影响规范发展的进程,在新媒体的发展调整中塑造新的语境并以利用。(180 引自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回应 2020-12-06 20:46:58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媒体人类学 (东经102)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交往在云端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 2021-06-01 11:39:44
个人认为,即使是学术作品,也是可以做到言之有物不说废话的,能用100个字论证清楚的观点,写1000字绝不是个好习惯。但如果作者不想做到,那就另说了。
0 有用 张满月 2022-02-13 23:42:03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可供性,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日新月异地改变,提供了全新的群体交流方式,让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公众有能力迅速聚集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形成新的公民参与和社会运动模式/ 还是那句话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不是所有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听见/ 如何使用媒介 比是否使用媒介更加重要吗/ 数字媒体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 就是异步传播变得比以前更快了
0 有用 落红无声 2022-03-13 17:13:13
原作2010年出版,对于新媒体来说,十二年实在是遥远,不过其中很多理论与术语近年才开始引入学界,对于技术可供性、驯化理论、具身等的探讨仍然是不过时的,书中很多研究的结论现在可能都要改写了,不过读读早期的社交媒体的用户使用还是具有启发性的
0 有用 拥抱一半 2022-03-26 20:18:18
因为毕业论文来读,有收获不一样的视角。然后发现是小董翻译的,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0 有用 微霄 2020-05-11 09:53:06
人在网络上更诚实,因为撒谎通常变得没有必要
0 有用 三叶虫 2022-06-27 18:22:29
dream一个所有的学术著作都能拥有这么顺畅的翻译
0 有用 看看看什么看 2022-06-23 21:56:02
读完大概只记得 社交线索、中介化了,个人感觉写篇论文就够了,一本书有点没必要。
0 有用 留声机 2022-06-19 17:56:28
感觉无论是具体到每一章节还是展开看整篇架构布局,都略啰嗦(虽然可能是为了框架清晰但是啰嗦🚬),感觉核心逻辑重复好几次。 但是内容很多精华观点是非常切中要害,并且可以持续思考和引题的!在互联网时代很值得一读的技术&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
0 有用 守拙 2022-06-19 17:45:36
在写读书报告中间抽空读的。里头提及的东西也不算新鲜,或多或少都有耳闻,但做一本入门书应该还是不错的。
0 有用 WonderBreeze 2022-06-17 18:24:10
文献综述,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