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云端 短评

热门 最新
  • 158 mlln 2019-12-24 14:00:16

    我翻译的第四本书。大概一周后上市。为Nancy Baym老师打电话。

  • 39 Laputa 2020-07-02 14:01:41

    作者是个瑞典乐队的迷妹。这个身份驱动了整个研究。。。

  • 29 spanish_hotel 2020-02-08 16:49:59

    我更容易将这本书理解为资料汇编,很多内容类似学术综述,让人可以了解全貌却缺乏更为详细的论证。对感兴趣的话题,倒是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阅读的一个reference

  • 14 春风过驴耳 2020-10-19 09:15:09

    这本书看的时间跨度太久,看完之后脑袋里只剩下中介化了。以后读书不能这么拖沓了,要速战速决。

  • 10 2⃣️🐶🐶 2019-12-30 12:19:43

    今天读了一下,董老师和本书编辑确实比较用心…自己不是做社交媒体研究的,看过此书后对译者还有其他学者的相关主题论文理解更深了一些,所以这本书作为对这一研究领域有兴趣的同学的铺垫读物很好。而且书质量也是人大社新传书籍中比较舒服的一种。就是有点小贵。

  • 5 Kenny 2020-02-04 15:19:07

    Brilliant!连译者序的水平都相当可以~

  • 2 春奈 2020-07-26 10:30:21

    最核心的观点是在中介化交往中技术,社会和自我三者相互交织和影响。围绕这一点来论述以及批判技术决定论和形成论,其中有很多观点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但仍旧感受到国外研究的重点有点boring,似乎很多都用对照组啊做实验啊来解决到底互联网媒介好还是不好,或者和打电话相比怎么样之类的,感觉不太有张力。不过确实中介化交往是一个有趣的探索方向

  • 3 且自开怀 2020-01-13 14:19:32

    驳斥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反对乌托邦式与反乌托邦式视角,基于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聊“社交线索”、聊“社群”、聊“自我”、聊“交往”。原作者文风十分“文献综述”,不过纵览这批美国语境之下的案例,倒也能在时下中国找到诸多呼应(譬如支持网络论战的社区与“虎扑”,譬如“热狗腿”的共享性实践与“反手摸肚脐”,譬如“规范”与“百度贴吧”、“微博超话”,譬如可被储存和复制的“自我披露”与可被用来当做证据的“微信聊天记录”,譬如“Gaydar”与“Blue”以及BDSM社群……),这大概可被视为对于“浅尝辄止”的某种补救。

  • 0 微霄 2020-05-11 09:53:06

    人在网络上更诚实,因为撒谎通常变得没有必要

  • 5 攸川 2020-06-10 01:28:34

    表象的,太表象的。可惜这么优秀的译者!互联网首先是大型基础设施,交往只是浮在上面的一层油。

  • 3 糖心小月亮 2020-04-28 17:18:35

    看了译者的采访来的!不得不感叹翻译水平相当可以,完全没有西方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只是每次看较为客观中立的书让我都感觉平淡,没有激烈尖锐的立场深入人心

  • 1 蔚然 2020-05-03 15:51:11

    阐述如何看待技术、个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理解社交媒体之于人类的意义应从人类的社交本能出发。作者阐述了三种思考中介化交流的思路:(1)技术决定论(2)社会建构论(3)社会形成论。作者赞同并建议用第三种思路看待中介化交流,即:既要认识到技术的确给人类的交流带来了改变,同时也要明白,人类所拥有的长期、短期的文化,不同的交流情境以及个人的轨迹都有权影响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 1 🦙 2021-06-01 11:39:44

    个人认为,即使是学术作品,也是可以做到言之有物不说废话的,能用100个字论证清楚的观点,写1000字绝不是个好习惯。但如果作者不想做到,那就另说了。

  • 0 拥抱一半 2022-03-26 20:18:18

    因为毕业论文来读,有收获不一样的视角。然后发现是小董翻译的,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 0 Daphnemoon 2022-03-23 21:20:03

    突然就看完了…为啥感觉没什么新意

  • 0 希达 2022-03-17 16:09:43

    简洁易懂,清晰有趣。

  • 0 张满月 2022-02-13 23:42:03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可供性,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日新月异地改变,提供了全新的群体交流方式,让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公众有能力迅速聚集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形成新的公民参与和社会运动模式/ 还是那句话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不是所有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听见/ 如何使用媒介 比是否使用媒介更加重要吗/ 数字媒体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 就是异步传播变得比以前更快了

  • 1 喳喳 2021-05-31 23:58:25

    重新看了一遍,感觉作者的很多观念经不起推敲,但仍然可以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 0 落红无声 2022-03-13 17:13:13

    原作2010年出版,对于新媒体来说,十二年实在是遥远,不过其中很多理论与术语近年才开始引入学界,对于技术可供性、驯化理论、具身等的探讨仍然是不过时的,书中很多研究的结论现在可能都要改写了,不过读读早期的社交媒体的用户使用还是具有启发性的

  • 0 Debbysin 2022-02-16 01:40:17

    可能是期待太高了吧,感觉并没有特别好 | 介绍了从媒介丰富度理论、社会临场感理论、线索滤除理论到后期的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人并不会因为中介化交往中线索的滤除而减少关系的真诚度,因为人的本性追求真诚的亲密关系,所以他们会在交往中付出额外的努力 | 但是作者为了印证社会形成论的立场,用数据说明网络并没有加剧网络霸凌、骚扰等,但是我不太认同,一是不太确信数据的准确度,二是即便如此,难道这些话题就不必研究了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