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的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感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是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节。
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节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使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做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致以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假如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求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无意中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做出的评价”。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的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讲,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他这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教义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笑话别人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用刚才的话说,充其量就是“10人中的1人”。并且,采取这种嘲笑态度的愚蠢的人,我们可以主动与其切断关系。但是,如果缺乏人生和谐,那就会只关注这1个人,并认为“大家都嘲笑我”。
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或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加入你要去埃及旅行。这时候你会想尽早尽快到达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
如果是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子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你父亲是在认真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与远大目标或者那种目标的实现没有关系,只是认真的过好“此时此刻”。假若如此,你父亲的人生应该是很幸福的。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