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信步走在秦淮河畔,看着这一缕水烟已流淌几千年。它窥视过六朝的胭脂粉黛,探眼过唐宋的风流雅韵,漂流着明清的画舫凌波。恍如一个时光长河中的老者,慢慢悠悠地讲述着几千几百年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桃花扇》是最美丽的一曲。
最初的桃花
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
最初的桃花,兴许伴着一场细细绵绵的春雨而来。轻轻扬扬,如同漫天飞舞的羽毛,又似江南女子的红酥手一般,抚过匆匆行人的脸颊。
乍暖风烟满江乡,那是300年前的秦淮河畔。南京媚香楼冰冷的窗棂里,李香君流连低徊,窗外的桃花开得灿烂如火。恰是那一回眸,一把香扇从窗台上飘落,掉进侯方域怀里。窗后是香君带笑的脸庞。
啼血桃花扇
《桃花扇》之所以奉为经典,是重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不凡主旨。若说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倒不如说他们是整部悲剧的线索来得更为恰当。
故事中真正的悲剧灾变是南明的覆亡。至于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显然不是一个情感挫折的问题,而是作者对整个人生悲剧寻求最后解脱的答案。
侯方域不过是复社诸公子的一个代表,李香君也只是柳敬亭、苏昆生一类江湖中义人的一员。侯、李的道德选择不能影响整个悲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悲剧命运的灾难性后果也并不是由他们来承担的。
《桃花扇》中的悲剧情境,最具体的当然是马士英、阮大铖构衅迫害侯方域、李香君的情节。而这一情节的背后是风雨飘摇的南明小王朝:结党营私的奸佞、争权夺利的诸藩、扼腕空叹的士人等等,这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悲剧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境悲剧中,性格和情节已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只是构成整个悲剧情境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层次;而另一方面,故事中的历史—时代环境则成为悲剧氛围构成的最重要因素。
整个戏剧环境处在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背景中,这一历史背景与李自成进北京和清兵南下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串联。但是这些历史事件只是以暗示的方式间出现在故事背景中,如同一道不祥的阴影罩在整个故事之上。
《桃花扇》的悲剧艺术特色就是通过一连串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事件一步步地把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气氛积聚起来,推向高潮。
香君出场时吟唱的《牡丹亭•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除了那一抹伤春色彩以外,还揭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一切繁华已消失殆尽,只剩那一树桃花、一把折扇,孜孜地记取着流年。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是这样品味《桃花扇》的。
最后的桃花
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最后的桃花,如燃烧的火烈鸟一样怒放,在没落朝代的城市上空纷飞。当年粉黛,何处笙箫?远去的王朝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300年后,由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1699桃花扇》几次在南京上演。那首《余韵•哀江南》一响起,三百年昏浊浊的尘世里,突然浮起了一抹亮色,恰似刚刚蜕变的蝴蝶振翅起飞。华丽的戏服,飞舞的水袖,伲侬的唱腔向现代人展现了那段特殊时代的悲欢离合。在细致悠扬的吴侬软语里,似乎可以触摸到时空重叠的缝隙。这些青丝妖娆里的婀娜,胭脂粉渍下的素颜,婉转轻盈中的唱腔,精致清雅内的唱词,将整个剧场在幽兰雅韵的漩涡中慢慢陷入,然后快速旋转飞扬。
“伟人欲扶世祚,而权不在己;宵人能覆鼎餗,而溺于宴安;扼腕时艰者,徒属之席帽青鞋之士;时露热血者,或反在优伶口技之中。”这是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悲剧主人公的不幸不在于个人的特殊遭遇,而在于整个混乱的环境中任何正面人物都无法避免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桃花扇演绎的便是这样社会现实。而戏剧中的现实一直不是生活舞台上的现实。戏中的正邪分得太过清楚,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得太过完美,连一个王朝的覆灭都那么令人唏嘘不已。而现实呢,当然不仅仅是一场自恋的玩笑或一个恶意的迫害这么简单。
戏剧仅仅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缎带,给现代人一个窗口,让你能顺着缎带回到从前的时代,去探访曾经有过的存在,去反省现代人无意间的流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
戏剧是现代工业社会一种不可取代的灵韵。如今的时尚一贯追求感官刺激和自我满足。工业社会制造的那些媚俗的、辛辣的味觉不断刺激人们的味蕾,试问时下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在古典文学、古典戏曲的海洋里自在徜徉,且保持内心的那份平静呢?
“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孔尚任述说的不仅仅是南明王朝的悲哀,王国子民的叹息,还有我们这些后工业时代生人的无尽叹惋。
-----------------------------------
大学课堂上随性之作,现在拿出来不为分享,而为纪念。
信步走在秦淮河畔,看着这一缕水烟已流淌几千年。它窥视过六朝的胭脂粉黛,探眼过唐宋的风流雅韵,漂流着明清的画舫凌波。恍如一个时光长河中的老者,慢慢悠悠地讲述着几千几百年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桃花扇》是最美丽的一曲。
最初的桃花
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
最初的桃花,兴许伴着一场细细绵绵的春雨而来。轻轻扬扬,如同漫天飞舞的羽毛,又似江南女子的红酥手一般,抚过匆匆行人的脸颊。
乍暖风烟满江乡,那是300年前的秦淮河畔。南京媚香楼冰冷的窗棂里,李香君流连低徊,窗外的桃花开得灿烂如火。恰是那一回眸,一把香扇从窗台上飘落,掉进侯方域怀里。窗后是香君带笑的脸庞。
啼血桃花扇
《桃花扇》之所以奉为经典,是重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不凡主旨。若说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倒不如说他们是整部悲剧的线索来得更为恰当。
故事中真正的悲剧灾变是南明的覆亡。至于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显然不是一个情感挫折的问题,而是作者对整个人生悲剧寻求最后解脱的答案。
侯方域不过是复社诸公子的一个代表,李香君也只是柳敬亭、苏昆生一类江湖中义人的一员。侯、李的道德选择不能影响整个悲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悲剧命运的灾难性后果也并不是由他们来承担的。
《桃花扇》中的悲剧情境,最具体的当然是马士英、阮大铖构衅迫害侯方域、李香君的情节。而这一情节的背后是风雨飘摇的南明小王朝:结党营私的奸佞、争权夺利的诸藩、扼腕空叹的士人等等,这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悲剧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境悲剧中,性格和情节已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只是构成整个悲剧情境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层次;而另一方面,故事中的历史—时代环境则成为悲剧氛围构成的最重要因素。
整个戏剧环境处在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背景中,这一历史背景与李自成进北京和清兵南下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串联。但是这些历史事件只是以暗示的方式间出现在故事背景中,如同一道不祥的阴影罩在整个故事之上。
《桃花扇》的悲剧艺术特色就是通过一连串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事件一步步地把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气氛积聚起来,推向高潮。
香君出场时吟唱的《牡丹亭•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除了那一抹伤春色彩以外,还揭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一切繁华已消失殆尽,只剩那一树桃花、一把折扇,孜孜地记取着流年。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是这样品味《桃花扇》的。
最后的桃花
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最后的桃花,如燃烧的火烈鸟一样怒放,在没落朝代的城市上空纷飞。当年粉黛,何处笙箫?远去的王朝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300年后,由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1699桃花扇》几次在南京上演。那首《余韵•哀江南》一响起,三百年昏浊浊的尘世里,突然浮起了一抹亮色,恰似刚刚蜕变的蝴蝶振翅起飞。华丽的戏服,飞舞的水袖,伲侬的唱腔向现代人展现了那段特殊时代的悲欢离合。在细致悠扬的吴侬软语里,似乎可以触摸到时空重叠的缝隙。这些青丝妖娆里的婀娜,胭脂粉渍下的素颜,婉转轻盈中的唱腔,精致清雅内的唱词,将整个剧场在幽兰雅韵的漩涡中慢慢陷入,然后快速旋转飞扬。
“伟人欲扶世祚,而权不在己;宵人能覆鼎餗,而溺于宴安;扼腕时艰者,徒属之席帽青鞋之士;时露热血者,或反在优伶口技之中。”这是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悲剧主人公的不幸不在于个人的特殊遭遇,而在于整个混乱的环境中任何正面人物都无法避免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桃花扇演绎的便是这样社会现实。而戏剧中的现实一直不是生活舞台上的现实。戏中的正邪分得太过清楚,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得太过完美,连一个王朝的覆灭都那么令人唏嘘不已。而现实呢,当然不仅仅是一场自恋的玩笑或一个恶意的迫害这么简单。
戏剧仅仅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缎带,给现代人一个窗口,让你能顺着缎带回到从前的时代,去探访曾经有过的存在,去反省现代人无意间的流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
戏剧是现代工业社会一种不可取代的灵韵。如今的时尚一贯追求感官刺激和自我满足。工业社会制造的那些媚俗的、辛辣的味觉不断刺激人们的味蕾,试问时下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在古典文学、古典戏曲的海洋里自在徜徉,且保持内心的那份平静呢?
“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孔尚任述说的不仅仅是南明王朝的悲哀,王国子民的叹息,还有我们这些后工业时代生人的无尽叹惋。
-----------------------------------
大学课堂上随性之作,现在拿出来不为分享,而为纪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