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纲》:全方位解读罗马“超大规模共同体”

由李筠博士写的这本《罗马史纲: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兴衰》,应该是我读过的最“活泼”的一本历史书,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历史总是严肃而繁复的,尤其对于罗马来说,它是打开西方文明的一把钥匙,研究罗马史的资料文献之浩繁正如它当时的国家之强大,而在这些文献之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就是以严肃的姿态来进行阐述,就像在聆听老者的教诲。
《罗马史纲》是李筠继《西方史纲》之后第二部通俗易懂的西方历史通识作品,也是《西方史纲》的进阶。它在罗马史研究的书籍中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确严谨,但并不那么“严肃”,而是活泼的好像在和同龄人“唠嗑”、聊“八卦”,非常亲切又受益匪浅。
李筠老师深入研究罗马二十余年,在这本书的文字之间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力,但言语之间却颇为轻松幽默,侃侃而谈,时而让人不禁捧腹,同时又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样的历史书读起来让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罗马史纲》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它是以时间为序,分为“王制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三个时间阶段来阐述“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核心概念,从以神话和传说作为起源的“王制时代”开始,讲述了罗马几度兴衰的个中缘由,深入浅出地分析罗马这个西方历史上唯一的超大规模共同体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长安和罗马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两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达成初步通商,研究罗马的历史,其实对我国古代史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学习研究都有着启示和帮助。
正如李筠老师在书中所说:“小到个体在时代大势中的成败利弊,大到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兴衰荣辱,人类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罗马和罗马人都经历过。”
罗马从“边缘”地区一步一步成为西方文明的中心,并且千百年来虽历经各种变迁却可以屹立不倒,这其中的大国之道是非常值得去深思的,所以李筠老师选择以“超大规模共同体”的解读为核心,正是抓住了大国治理的明晰脉络,延续“史纲体”的写作手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可以被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罗马。
如果说《罗马史纲》是李筠所做的一个“实验”,那么第一章的“王制时代”就该是实验中的实验。正如他所言,写这样的一章内容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对于读过很多罗马史的读者也不难发现,那么多罗马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当中,“王制时代”的罗马是一个鲜少被触及和讨论的时代,因为它是一个被神话和传说填满的时代,常常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与“共和时代”与“帝国时代”罗马的精彩历史相比的话,缺少了一些研究价值。

但是《罗马史纲》却力图呈现一个最真实、完整的罗马,所以李筠没有错过对任何一个时期的罗马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神话和传说也不一定就是没有价值的,弄清楚“罗马的童年”对于研究“超大规模共同体”的逻辑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王制时代”虽然所占篇幅最短,却被李筠老师描述得十分生动,他将这个时期罗马形容成为“差生逆袭的典型”,同时以俏皮的方式引用了盐野七生的一个观点:罗马人在同时代的小朋友中间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技术不如伊特,鲁里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
在这样既轻松又严谨的基调之下,漫长的大罗马时代正徐徐展开,其中不乏很多精彩的观点和妙语连珠的阐述。
譬如在讲到罗马对周围国家的“同化”的时候,李筠将这种能力比喻成“消化能力”,并且非常风趣地说道:“罗马鲸吞了世界,我们不仅要看到她牙口好,而且要看到她肠胃好”,然后分为几个单元具体分析,罗马史从哪些方面一步一步完成同化的,又是如何通过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和谐统一的。
李筠老师一语道破玄机:“所谓帝国的经营,不是去把世界变成和自己一个样子,而是把全世界织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网。”
罗马把以自己为核心的这张网越织越大,在主动与被动的双重作用下疯狂地扩张着,在此期间,一个又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荣耀与权力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也同样影响着一整个民族,当荣耀离权力越来越近,甚至有朝一日一步跨到权力的前面,那么这条被荣耀扭曲了的权力之路,也会变得如无根之浮萍,摇摆于暴风雨之中。

正如李筠是所说:“战胜者,如果要妥当地安排战后世界就必须往前看,而不是往回看,放不下恩恩怨怨,惦记着血债,血偿未来就不会在胜利者的手中打开,因为新世界并没有在他心中敞开。”
不仅对于罗马,其实对于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权力与节制理应是一对相伴而生的“好朋友”,离开节制的权力将走向疯狂,而离开权力的节制则会裹足不前。我们应该从罗马史的进程中学会去思辨地看待问题,正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学习历史,并加以思考,才会从中提炼更多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