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永远的大师经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语文课本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中学时,对鲁迅的文章总有一种自觉不自觉地抗拒,而那时课本中选入的作品,也总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拿着匕首和投枪“的鲁迅,只觉得它离我们太远,似乎遥不可及。
而近来,却重新喜欢上了鲁迅,原来他的散文、杂文、小说都一样精彩,就像余华,他曾经非常讨厌鲁迅,后来却说:鲁迅的小说,就像一颗子弹穿过了身体。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2
几十年过去了,当你有了更能和鲁迅产生共鸣的人生体验,重新翻开《朝花夕拾》,会感受到一个细腻和温情的鲁迅;重新翻开《呐喊》,又感受到一个白话小说开山鼻祖的文学大师,有时候酸涩与辛辣,生动刻画出100年前人性的冷暖;有时候愤怒与偏执,却仍然有他特有的从容与冷静;有时候还有些调皮,让你瞬间察觉到,在100年后的各种文学作品中,竟然都能找到鲁迅的影子,真觉得很神奇,不可思议。
比如《狂人日记》中那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两眼呢?”,难以想象在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就有这样的大师手笔,不正是现如今王朔、余华、东东枪们这些作家戏谑式幽默的前传吗?还有《孔乙己》中那“温一碗酒”,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生动描述,以白描刻画孔乙己被打断腿的生动,令人震撼;我们熟悉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正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还有闰土那声“老爷”,两个字一出口,即把社会等级的隔阂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只觉得字字生疼。。。这样的神来之笔,在《呐喊》中比比皆是。
个人最喜欢的几篇是《阿Q正传》、《药》和《故乡》。
3
100年过去了,时代不同了,可你把《呐喊》中超越时代的东西拿出来看,还是遍地的阿Q在鼓噪着精神胜利、还是遍地的孔乙己在讲着茴字的四种写法、还是有新时代的闰土们在怯生生地叫着老爷或是老板,还是有更多地祥林嫂在真实或者虚拟社群里被众人“祝福”的口水所吞噬,还是有更多的华老栓在执着地找寻自己的血馒头。。。。同样也有更多的人像迅哥一样,怀念幼时的社戏或是心底过往的故事。
片面地说鲁迅“愤世嫉俗”、“桀骜不驯”、“悲天悯人”、“锋芒毕露的批判者”或者“勇者斗士”,我觉得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读鲁迅越多,越能感受他的深情并茂、他的吊诡幽默和他的凌厉深沉,人到中年读起他来,有助于少一分偏激与固执,更多一分希望与力量。
这才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鲁迅。
一百年很长,世界已有千变万变;一百年很短,在《呐喊》的阅读体验中,会发现百年其实如一年。
一百年后,有更多的人忘记了鲁迅,也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鲁迅。在还是喧嚣的这个社会,少一些愤青,多一些执着与坚持。
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三个石头
20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