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还是流氓成性,苏童还是王朔,这是上个时代的话题了
1980-2000这二十年,以我这狭隘的鼠目寸光来看,作品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颇有水准的即苏童,王朔。虽然苏童已经渐渐淡出群妖瞩目的中国大陆文坛,王朔却依然孜孜不倦的在各个领域指手画脚。
当我开始对文学浅尝辄止的时候,我很感谢海图的松入风书店,因为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买了苏童的妻妾成群和王朔的自选集。就当作是一次美丽的巧合,而正是这次巧合让我体验了一次华丽而又真实的文学洗礼。
王朔与苏童,如果看照片的话,其实长相差不太多,都属于五大三粗的黄种汉子。细看的话,王朔貌似坚定的眼神中其实我感觉夹杂了很多的孤独,苏童确实在满眼的孤独中隐约闪现着点点坚定。我总是不自觉地将此二人作种种的比较。
1。小说风格上,王朔是典型的山药弹派写实主义而苏童确实80年代的奢华幻想主义。《空中小姐》问世了,我们就知道朔爷前一阵子又交了一个空姐女朋友。王朔的小说写的都是五谷杂粮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正像是个合格的巧妇,能把各种生活素材通过煎炒烹炸等各种方式变成最可口的菜肴,即使不可口,也绝对是天下最诚实的厨子,炒给你最掏心窝子的养生菜。其实这样的评价还是我个人比较偏向王朔,因为看他的书给我一种吃饭的感觉,囫囵下去感觉自己满腹人生经纶。
而苏童却不同,苏童也是巧妇,却是一种千载难逢的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苏童写妻妾成群的时候总不会超过25岁吧,按现在大学男生的平均心智水平来看,苏童属于绝对早熟派+超级幻想派。一个20出头的男青年,未婚,无业,居然能够在如此物欲干涸的社会中幻想出一个华丽的妻妾成群的故事。未婚的他把一个繁杂的大家庭中,女人的心思,勾心斗角,弄堂中的辗转,精神顶层的崩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一个远在北京的青年人如此深切的体会南方潮湿又阴暗的一面。而苏童却也总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讲故事,故事讲得如何姑且不说,讲出来,让你无法相信他tmd的居然是一个雄性。
2。商业效果。其实商业效果上,王朔和苏童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苏童的《妻妾成群》被谋子改变成了中国的商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光复了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的旅游业,还有《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等,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王朔在这方面就更是佳绩不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甲方乙方》,这也我最喜欢的俩内地片,至今还深刻记得《甲方乙方》里葛优那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有当年红极一时《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如果说我为王朔多邀点功呢,他还是《渴望》和《我爱我家》的监制。他的娱乐效益就不用过多罗列了,反正越是这几年,王朔这两个字越是有卖点。仅王朔和王菲二人,我看就完全可以简直可以撑起中国文艺半边天了。
3。文化背景。王朔就不用多说了,北京大院文化。这个已经被叶京拍成了一个如同电影一般的电视剧。如果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再看《动物凶猛》,我相信你就一定会理解《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黄秋生为什么要摸女人屁股了,那个时代简直干什么都可以打着真理的旗号。而北京,给了王朔一个环境,一种写作方式。这不仅仅是嗝儿屁着凉大海棠一个方言而已,那是一种懒散而傲慢的生活方式,带着八旗遗风的老北京所奉行的行事方式。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这种作派。而苏童,苏州人氏,行文中即可看出其浓重的江南色彩,而且此种江南色彩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那一幅绿意盎然全然不同,苏童笔下的江南基本上属于这首诗的后半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体上与林俊杰唱出来的江南一个感觉……带有一股浓重的阴气,像是终日笼罩在幽怨女人的厌世情怀中。可能这种情怀并不伟大,而他的笔力确实入木三分。如果你想知道女人变态之前,变态之中及变态之后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我相信没有比苏童的小说更合适的了。故事不是发生在潮湿闷热的弄堂里,就是在那种高压笼罩的家族庭院中。总之,苏童笔下的人物总是生活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中……被环境烤着,被自己熬着。和王朔书中那些个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相比,苏童书中的女性颇有一些安妮宝贝祖师爷的感觉。人们常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钱少,要我说,看了苏童的书才知道安妮宝贝不知道该怎么闷骚才好。
写得有点多。总结并展望一下。很多年来,苏童除了稀稀拉拉的还会出一些书,但很难再产生如《妻妾成群》时代的震动了。毕竟在这个铁凝当道的社会中,他既不愿像王朔一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无法像作协的作家们一样板起人文主义的面孔蛰居象牙塔顶,写一些所谓有格调有深意的作品,那苏童就必然将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了……
对此,我无比的难过。曾经有两个如此真诚的作家,用他们最炙热的心窝子涌出了这么多领我无法忘怀的情感,让我一个无法远行的孩子能在家中体验妻妾成群的感觉,体验我自己的帝王生涯,让我在每次抓起白花花的米的时候都想到苏童笔下那个变态的人物,这都是小说曾经留给我最美好的东西。所以说我同意王朔的观点,没写过长篇的人不要舔着脸说自己是作家,只有长篇这种熬人的体力活儿才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实力。幻想型也好,山药蛋派也好,那个真诚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在书店,小说已经不再是热点了……
苏童和王朔也不再是这个时代文学的主题了。如果说王朔还在我们的视线中的话,有多少关注是在文学上呢……那些好作家的激情年龄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一个尴尬的拐点
而我就是这个拐点下一个没有信仰的小人,还拧把着非要铭记上个世纪的最华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最亲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我开始对文学浅尝辄止的时候,我很感谢海图的松入风书店,因为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买了苏童的妻妾成群和王朔的自选集。就当作是一次美丽的巧合,而正是这次巧合让我体验了一次华丽而又真实的文学洗礼。
王朔与苏童,如果看照片的话,其实长相差不太多,都属于五大三粗的黄种汉子。细看的话,王朔貌似坚定的眼神中其实我感觉夹杂了很多的孤独,苏童确实在满眼的孤独中隐约闪现着点点坚定。我总是不自觉地将此二人作种种的比较。
1。小说风格上,王朔是典型的山药弹派写实主义而苏童确实80年代的奢华幻想主义。《空中小姐》问世了,我们就知道朔爷前一阵子又交了一个空姐女朋友。王朔的小说写的都是五谷杂粮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正像是个合格的巧妇,能把各种生活素材通过煎炒烹炸等各种方式变成最可口的菜肴,即使不可口,也绝对是天下最诚实的厨子,炒给你最掏心窝子的养生菜。其实这样的评价还是我个人比较偏向王朔,因为看他的书给我一种吃饭的感觉,囫囵下去感觉自己满腹人生经纶。
而苏童却不同,苏童也是巧妇,却是一种千载难逢的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苏童写妻妾成群的时候总不会超过25岁吧,按现在大学男生的平均心智水平来看,苏童属于绝对早熟派+超级幻想派。一个20出头的男青年,未婚,无业,居然能够在如此物欲干涸的社会中幻想出一个华丽的妻妾成群的故事。未婚的他把一个繁杂的大家庭中,女人的心思,勾心斗角,弄堂中的辗转,精神顶层的崩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一个远在北京的青年人如此深切的体会南方潮湿又阴暗的一面。而苏童却也总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讲故事,故事讲得如何姑且不说,讲出来,让你无法相信他tmd的居然是一个雄性。
2。商业效果。其实商业效果上,王朔和苏童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苏童的《妻妾成群》被谋子改变成了中国的商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光复了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的旅游业,还有《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等,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王朔在这方面就更是佳绩不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甲方乙方》,这也我最喜欢的俩内地片,至今还深刻记得《甲方乙方》里葛优那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有当年红极一时《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如果说我为王朔多邀点功呢,他还是《渴望》和《我爱我家》的监制。他的娱乐效益就不用过多罗列了,反正越是这几年,王朔这两个字越是有卖点。仅王朔和王菲二人,我看就完全可以简直可以撑起中国文艺半边天了。
3。文化背景。王朔就不用多说了,北京大院文化。这个已经被叶京拍成了一个如同电影一般的电视剧。如果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再看《动物凶猛》,我相信你就一定会理解《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黄秋生为什么要摸女人屁股了,那个时代简直干什么都可以打着真理的旗号。而北京,给了王朔一个环境,一种写作方式。这不仅仅是嗝儿屁着凉大海棠一个方言而已,那是一种懒散而傲慢的生活方式,带着八旗遗风的老北京所奉行的行事方式。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这种作派。而苏童,苏州人氏,行文中即可看出其浓重的江南色彩,而且此种江南色彩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那一幅绿意盎然全然不同,苏童笔下的江南基本上属于这首诗的后半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体上与林俊杰唱出来的江南一个感觉……带有一股浓重的阴气,像是终日笼罩在幽怨女人的厌世情怀中。可能这种情怀并不伟大,而他的笔力确实入木三分。如果你想知道女人变态之前,变态之中及变态之后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我相信没有比苏童的小说更合适的了。故事不是发生在潮湿闷热的弄堂里,就是在那种高压笼罩的家族庭院中。总之,苏童笔下的人物总是生活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中……被环境烤着,被自己熬着。和王朔书中那些个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相比,苏童书中的女性颇有一些安妮宝贝祖师爷的感觉。人们常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钱少,要我说,看了苏童的书才知道安妮宝贝不知道该怎么闷骚才好。
写得有点多。总结并展望一下。很多年来,苏童除了稀稀拉拉的还会出一些书,但很难再产生如《妻妾成群》时代的震动了。毕竟在这个铁凝当道的社会中,他既不愿像王朔一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无法像作协的作家们一样板起人文主义的面孔蛰居象牙塔顶,写一些所谓有格调有深意的作品,那苏童就必然将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了……
对此,我无比的难过。曾经有两个如此真诚的作家,用他们最炙热的心窝子涌出了这么多领我无法忘怀的情感,让我一个无法远行的孩子能在家中体验妻妾成群的感觉,体验我自己的帝王生涯,让我在每次抓起白花花的米的时候都想到苏童笔下那个变态的人物,这都是小说曾经留给我最美好的东西。所以说我同意王朔的观点,没写过长篇的人不要舔着脸说自己是作家,只有长篇这种熬人的体力活儿才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实力。幻想型也好,山药蛋派也好,那个真诚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在书店,小说已经不再是热点了……
苏童和王朔也不再是这个时代文学的主题了。如果说王朔还在我们的视线中的话,有多少关注是在文学上呢……那些好作家的激情年龄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一个尴尬的拐点
而我就是这个拐点下一个没有信仰的小人,还拧把着非要铭记上个世纪的最华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最亲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