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真有这玩意么?

1
海明威或许是被误解最多的小说家了。比如说吧,讽刺的1954年,奥斯特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这段评语,以及那著名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打不垮他”,为海明威贴上了“讴歌道义胜利之硬汉”的标签,和杰克·伦敦一起成为了励志读物……实际上,马尔克斯说,海明威的小说主旨,从来是“胜利之无用”。一种奇妙的矛盾:胜利无用,赢家一无所得,但他依然要去克服,于是形成了悲哀的空虚。《关于此事,《老人与海》的结尾几乎是完美预言:侍者企图向贵妇解释,那条大马哈鱼是被鲨鱼撕碎的;贵妇却理解为,那美丽的鳍属于一条鲨鱼。
2
然后就是所谓“迷惘的一代”了。《太阳照样升起》,他用了这个词做题记,然后就成了代表。
实际上呢?
《流动的圣节》里如下记载:
“你们就是这一类人。你们全都属于这一类。”斯泰因小姐说。“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是吗?”我说。
“就是,”她坚持道。“你们蔑视一切,喝酒喝到醉死方休……”
……
……
“别跟我争辩,海明威。”斯泰因小姐说。“争也没好处。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
斯泰因,一如绝大多数上一辈的作家一样,对年轻人指指点点。这种态度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成长的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长辈、专家、领导,对我们说:“那,你们这一代ABCDEFG……”许多时候,细节是不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概括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可以概括一代人。这就是评论者的逻辑。
3
而海明威自己琢磨的则是:
“我想到了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想到了与严格律己相对的自私态度和精神上的懒惰;究竟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
“这时,我想到: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4
好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
A
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1793年法国人在琢磨宽容还是斩截,1915年中国青年在被无数新杂志的新知识敲晕后觉得前方路途无限。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如果一代人有一个共同体验,比如,经历过战争、灾难、政变的一代人,有一些共同体验,于是他们的迷惘会类似。1930年的美国那一代人想必都会迷惘于国家经济为啥会这样糟糕,2008年的这代中国人将来也会迷惘于为啥房价这么贵。
没有特殊的一代。每一代都在迷惘。如果某一代人迷惘得有类似性,那么也许只因为他们有过一次宏大的共同体验——比如上山下乡,比如世界大战,之类。
B
要评价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代人总是容易的。乔伊斯的小说里,一个人的24小时都可以诡异莫测,波澜壮阔,但那有什么?概念、口号、一两个词概括、商标式概念售卖。这是斯泰因小姐,以及许多领导喜欢的。当然,斯小姐也许洞察力强过其他人,说来也比一般无厘头扯淡的评论家要靠谱些,但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少一些高瞻远瞩的智者来为时代命名。
C
关于海明威的此事,以及联系到1955年格雷厄姆·格林为维护《洛丽塔》与欧洲媒体进行的嘴仗,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
写作者被误读不是针对他们的不幸——这根本是写作者必须承当的一种义务。
海明威或许是被误解最多的小说家了。比如说吧,讽刺的1954年,奥斯特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这段评语,以及那著名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打不垮他”,为海明威贴上了“讴歌道义胜利之硬汉”的标签,和杰克·伦敦一起成为了励志读物……实际上,马尔克斯说,海明威的小说主旨,从来是“胜利之无用”。一种奇妙的矛盾:胜利无用,赢家一无所得,但他依然要去克服,于是形成了悲哀的空虚。《关于此事,《老人与海》的结尾几乎是完美预言:侍者企图向贵妇解释,那条大马哈鱼是被鲨鱼撕碎的;贵妇却理解为,那美丽的鳍属于一条鲨鱼。
2
然后就是所谓“迷惘的一代”了。《太阳照样升起》,他用了这个词做题记,然后就成了代表。
实际上呢?
《流动的圣节》里如下记载:
“你们就是这一类人。你们全都属于这一类。”斯泰因小姐说。“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是吗?”我说。
“就是,”她坚持道。“你们蔑视一切,喝酒喝到醉死方休……”
……
……
“别跟我争辩,海明威。”斯泰因小姐说。“争也没好处。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
斯泰因,一如绝大多数上一辈的作家一样,对年轻人指指点点。这种态度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成长的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长辈、专家、领导,对我们说:“那,你们这一代ABCDEFG……”许多时候,细节是不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概括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可以概括一代人。这就是评论者的逻辑。
3
而海明威自己琢磨的则是:
“我想到了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想到了与严格律己相对的自私态度和精神上的懒惰;究竟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
“这时,我想到: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4
好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
A
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1793年法国人在琢磨宽容还是斩截,1915年中国青年在被无数新杂志的新知识敲晕后觉得前方路途无限。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如果一代人有一个共同体验,比如,经历过战争、灾难、政变的一代人,有一些共同体验,于是他们的迷惘会类似。1930年的美国那一代人想必都会迷惘于国家经济为啥会这样糟糕,2008年的这代中国人将来也会迷惘于为啥房价这么贵。
没有特殊的一代。每一代都在迷惘。如果某一代人迷惘得有类似性,那么也许只因为他们有过一次宏大的共同体验——比如上山下乡,比如世界大战,之类。
B
要评价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代人总是容易的。乔伊斯的小说里,一个人的24小时都可以诡异莫测,波澜壮阔,但那有什么?概念、口号、一两个词概括、商标式概念售卖。这是斯泰因小姐,以及许多领导喜欢的。当然,斯小姐也许洞察力强过其他人,说来也比一般无厘头扯淡的评论家要靠谱些,但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少一些高瞻远瞩的智者来为时代命名。
C
关于海明威的此事,以及联系到1955年格雷厄姆·格林为维护《洛丽塔》与欧洲媒体进行的嘴仗,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
写作者被误读不是针对他们的不幸——这根本是写作者必须承当的一种义务。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