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尤新

在当当网买了荷兰人高罗佩写的《大唐狄公案》,1套4本,海南出版社2006版。很开心。这可是我还在读小学时,在母亲单位的图书室读到的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呢,当年的版本,是叫《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1套3本,古典公案小说的那些故事,被高罗佩这位荷兰汉学家重新演绎成一个个气氛诡异的悬疑案件,至今仍不能忘记《湖滨案》、《莲池蛙声》以及《四漆屏》等故事里那种神秘而一步步逼近的恐怖氛围,甚至《铁钉案》、《汉家营》里出现的几首美丽的诗词,在这几天重温小说时,也惊讶的发现自己仍在脑海里保留着对它们的清晰记忆,还能回忆起当初看到《铁钉案》结局里的郭夫人在大雪中绝然跳崖时“猩红色斗篷在银白的月色下,正飘飘然与梅花、飞雪一起坠入那不见底的深渊”凄美的场景与书中狄公的失落与黯然。
非常佩服译者的功力。
很感谢陈来元,胡明等几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正如书中译者自述那样,将外文翻译成中文,再转译成带有古典文言小说韵味的中文,已经是高强度深加工的作业方式了,实属不易,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小说文字难以言喻的魅力。
闲来无事百度一下,发现很有意思的日志一则,百度真是个好东西,不是我八卦,实在是百度太八卦啊……
援引日志文章如下:
在小号那里看到一首诗,引用白话小说狄公案里的铁钉案一文。
人境雪纷纷,一枝弄清妍;孤艳带野日,远香绕天边。
玉色宁媚俗,真骨独自寒;飘落疑有声,娥眉古难全。
文中说是南朝古诗,题为《玉人咏梅》,但小号却查不出作者。雍容很快点破这诗不符古韵,必是今人所做。她的汉文化修养的确让人佩服。
狄公案是荷兰人高罗佩迎合西方读者兴趣,综合了中国古代传奇故事而撰写的系列小说集。高罗佩具有很高的东方文化素养,擅长东方的文字语言,写字作画,刻印雕章,抚琴吟诗,还考古。但在接触铁钉案一书之前,我记得念小学时是看过一套具有类似情节的传奇故事连环画的,那套书里面甚至有李悝。不过按照高佩罗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录铁钉杀人案,是描述东汉严遵办案一事。
言归正传,如雍容所言,那首诗几乎100%是译者高度加工的现代化作品。高在小说里说到那首诗时,是这样描述的。
It had been written by a poet of about two centuries before,and bore the title 'Winter Eve in the Seraglio'。
文中还说
the poem was not very well known,
所以郭夫人(文中的女主角)
probably had seen only the last two lines quoted somewhere
看这首诗的内容也和中文版大相径庭。
The lonely bird cry in the lonely winter sky,
But lonelier still the heart--that may not cry.
Dark memories come and haunt her from the past,
Joy passes, it's remorse and sorrow that last.
Oh that but once new love could still old pain:
The winter prune on new year's eve in bloom again!
Opening the window she sees the shivering tree blew
And hears the blossoms falling in the crystal snow.
原文直译该是后宫之冬夕,应该是一首宫词才对,因为它的意境才符合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所以我认为文中那首有可能是高模仿谢眺的玉阶怨体裁(这个体裁流行开来正是南齐时代)写的,这个想法是来自一个日本人的启发。这部小说在日本曾被多人改译过,很多地方经过多次考证,已经很精致。早前的几个版本有的已经绝版,只有上图书馆借阅或者在网上购买电子版。但我发现它们翻译的都比较朴素,缺乏文学性。而我比较喜欢和尔桃子翻译的版本,她狠下了一番功夫,把这首诗的名字翻译成长信夕词,显然是借用了长信秋词,而且她发现狄仁杰和王昌龄恰好是老乡。郭夫人杀夫的幽怨和那些宫女的悲愁心境,实在是很接近。高擅长中国古琴,那个世界里有一传世之作叫秋扇吟,它的源流便是失意于长信宫的班婕妤。
猜测归猜测,也许高真是翻译了谁的诗也未可知。高擅长考证,在日本期间曾考证出奈良正仓院里埋没着一部在我国已经失传的密传古琴曲谱--“幽兰谱”。要他发现一首不为人所知的古诗怕是比你我都来的容易。顺便说一句,正仓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登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秋天都会向外界展示一些珍贵的文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一观。话说回来,中文版本的译者还是在这首诗上很下了功夫的。各位可以直接翻译高的原文,能叫诗么?当然一虫同学也可以找无聊来润润色,那家伙翻译的英文科普真不错,还会写点古诗词。另外,各位要是有兴趣,看过一些台湾版本的狄公案,就更要被译者的高深气破肚皮了。
非常佩服译者的功力。
很感谢陈来元,胡明等几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正如书中译者自述那样,将外文翻译成中文,再转译成带有古典文言小说韵味的中文,已经是高强度深加工的作业方式了,实属不易,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小说文字难以言喻的魅力。
闲来无事百度一下,发现很有意思的日志一则,百度真是个好东西,不是我八卦,实在是百度太八卦啊……
援引日志文章如下:
在小号那里看到一首诗,引用白话小说狄公案里的铁钉案一文。
人境雪纷纷,一枝弄清妍;孤艳带野日,远香绕天边。
玉色宁媚俗,真骨独自寒;飘落疑有声,娥眉古难全。
文中说是南朝古诗,题为《玉人咏梅》,但小号却查不出作者。雍容很快点破这诗不符古韵,必是今人所做。她的汉文化修养的确让人佩服。
狄公案是荷兰人高罗佩迎合西方读者兴趣,综合了中国古代传奇故事而撰写的系列小说集。高罗佩具有很高的东方文化素养,擅长东方的文字语言,写字作画,刻印雕章,抚琴吟诗,还考古。但在接触铁钉案一书之前,我记得念小学时是看过一套具有类似情节的传奇故事连环画的,那套书里面甚至有李悝。不过按照高佩罗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录铁钉杀人案,是描述东汉严遵办案一事。
言归正传,如雍容所言,那首诗几乎100%是译者高度加工的现代化作品。高在小说里说到那首诗时,是这样描述的。
It had been written by a poet of about two centuries before,and bore the title 'Winter Eve in the Seraglio'。
文中还说
the poem was not very well known,
所以郭夫人(文中的女主角)
probably had seen only the last two lines quoted somewhere
看这首诗的内容也和中文版大相径庭。
The lonely bird cry in the lonely winter sky,
But lonelier still the heart--that may not cry.
Dark memories come and haunt her from the past,
Joy passes, it's remorse and sorrow that last.
Oh that but once new love could still old pain:
The winter prune on new year's eve in bloom again!
Opening the window she sees the shivering tree blew
And hears the blossoms falling in the crystal snow.
原文直译该是后宫之冬夕,应该是一首宫词才对,因为它的意境才符合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所以我认为文中那首有可能是高模仿谢眺的玉阶怨体裁(这个体裁流行开来正是南齐时代)写的,这个想法是来自一个日本人的启发。这部小说在日本曾被多人改译过,很多地方经过多次考证,已经很精致。早前的几个版本有的已经绝版,只有上图书馆借阅或者在网上购买电子版。但我发现它们翻译的都比较朴素,缺乏文学性。而我比较喜欢和尔桃子翻译的版本,她狠下了一番功夫,把这首诗的名字翻译成长信夕词,显然是借用了长信秋词,而且她发现狄仁杰和王昌龄恰好是老乡。郭夫人杀夫的幽怨和那些宫女的悲愁心境,实在是很接近。高擅长中国古琴,那个世界里有一传世之作叫秋扇吟,它的源流便是失意于长信宫的班婕妤。
猜测归猜测,也许高真是翻译了谁的诗也未可知。高擅长考证,在日本期间曾考证出奈良正仓院里埋没着一部在我国已经失传的密传古琴曲谱--“幽兰谱”。要他发现一首不为人所知的古诗怕是比你我都来的容易。顺便说一句,正仓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登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秋天都会向外界展示一些珍贵的文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一观。话说回来,中文版本的译者还是在这首诗上很下了功夫的。各位可以直接翻译高的原文,能叫诗么?当然一虫同学也可以找无聊来润润色,那家伙翻译的英文科普真不错,还会写点古诗词。另外,各位要是有兴趣,看过一些台湾版本的狄公案,就更要被译者的高深气破肚皮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