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改革开放

我于2019年6月5日参观位于上海香山路中山先生故居时购得此书,一直放到前两个月才有幸读完。
读此书最大的感慨:中山先生走得太早了,他的早逝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损失!
从1918至1920年,也就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7到9年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本书是从革命成功开始的“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让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方面面,既有宏伟的构想,又有具体的落实路径,一切都围绕“民族、民权、民生”展开。试想一下,那是在100年前的治国理念,但是孙中山有机会到欧美、日本考察各国的治国理念,并结合自身对中华民族现状的深入理解,形成的治国理念放到今时今日依然很开明很先进,这也无怪,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的文明并不是越来越先进的,有很多开倒车的时候。
现在一直有声音在质疑如果国民素质不够高是否就不适合民主政权?中山先生在书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当时的中国,国民刚从上千年的皇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民主思想、文化水平也很低、经过连年战乱物质生活也很贫乏,这样的群众基础比之今日不可谓不低,可是他依然坚定地认为国民是可以被教育的。他也作了个比喻,比如学龄前儿童文化水平也很低,可是大人们会因为小孩的基础差就不给他们教育的机会么?不会!同样,也不能因为国民的民主意识差就不去教育他们,如果我们能坚定这是重要的事情。
中山先生对科学素养非常看重,他对“知易行难”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国民蒙昧太深,需要让大家从思想上理解接受民主治国的想法方可得以施行。数千年人民是做的多而知的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众多。所以他也很重视教育。
孙中山在推翻清政府之前经历了数次革命失败,也数次置身于危险之地,也有众多志士为此捐躯,但这些都没让孙中山放弃拯救民族的决心。一旦一个人有了一个强烈的梦想,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路径,它可以为此奋斗终身,这样的人生可能会很艰辛,但是却又是及其幸运的。后来有人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因为畏惧其当时的势力,还有说他是收受了贿赂而让位于袁。他在书中也对此做了回应,他以华盛顿让位的先例表达了自己为了民族而愿意放弃个人权位的考量,后来他发现袁并未按照期望推行民主共和后又再次起身推翻了袁的统治。
“实业发达,民生畅遂,此时则普及教育乃可实行矣。” 他还在书中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其中的《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第一计划:开发北部资源,以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北铁路系统;第二计划:开发中部资源,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道;第三计划:开发南部资源,以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铁路建设计划,造中央、东南、东北、扩张西北、高原等五大铁路系统;第五计划:生活之物质原件工业;第六计划:矿业。主要目标是在10年到20年内,修建相当于纽约港那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和许多商埠,其中南方大港可选定在广州,东方大港可选杭州湾或改造上海黄浦江港,北方大港选址在天津塘沽以东滦河口附近;修建长达16万公里的五大铁路系统,把沿海、腹地和边疆联成一片;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来促进商业繁荣;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等10个大的项目。他还在书中手绘了很多发展实业的蓝图,提出了引入外资和国外技术、设备,但以我为主的开放策略,他深知提高生产力水平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当今许多改革开放的举措多在书中有所对应,比如当今为国人称道的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
另外他对议会机制、乃至企业会议机制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叙述,把民主治国的理念都体现在这些可实操的细节机制上,以期全社会都能形成一种民主、高效的议事机制。
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先生夙愿未达即已与世长辞(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然先生不应该被忘记,他的治国理念更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