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正式的致歉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把访谈录当做对其作品支持者的一份致歉信吧
也许我早就忘了当初购买的书的内容了,但依旧记得购买大部分书的初衷,有时候钱多了没地方花、或是装扮下自己的卧室还是“精神家园”。还有就是买一本包装不错且内容也能够匹配一杯午后咖啡就足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就再适合不过了,可当我满怀信心地捧起他,我就想放下他,然后是不是的盯着它的书腰,过好长一段时间又捧起他忐忑地读着。一切源于我想了解这些大作家的欲望啊!
我们能发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对作家同样的提问却不太能进入作家们回答的节奏中去,所幸里面的大多数作家我甚至没久闻过其大名也就更没机会拜读过他们的著作了,也就对他们的回答没什么期待!但时不时率性的回答还是会让我措不及防,即使我只是想读完这本书,毕竟花钱买的!那回答如同你站在两颗树下一颗枫树,一颗松树,你期望能捡到一片树叶可是一颗松果却突兀砸了下来正当你奇怪这这颗松果时你要的枫叶已经悄无声息地飘到了你的肩头。一篇关于巴勃罗·聂鲁达的访谈就是这种感觉
《巴黎访谈》:“如果你必须从一场大火里面拯救一部作品的话,你会救什么?
聂鲁达:"......可能什么都不会救。我要这些干嘛?我更希望能救一个女孩......或者是一套好的侦探小说......那些比我自己的作品更能让我开心.聂鲁达的回答太直接、太正式了、又太幽默了;如果你对聂鲁达有所了解的话聂鲁达一生有过三次婚姻,而和他暧昧的女性有无数个。这个回答就像老师体罚学生一般瞎唱着黑脸然后不经意间在一个巴掌后给你喂一颗糖!但我不喜欢这样过于带有目的的提问完全以作家发出的提问将艺术与生活混淆,可能我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要了解聂鲁达吧?但如果你读过他们的作品我相信你自己的疑惑会得到解答的。
经常坐在打字机的人更应该看一看《巴黎评论》,或者说每一个有创做欲望的人都应该去尝试。这本书以大众内心的所期待的去进行提问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里面涉及了各位大作家们的写作习惯、写作伦理、及心路历程。在里面赫胥黎说了:“我每次努力写好一个章节,边写边寻找方向,我写下来很有痛苦感,有时会写好了推翻一切重写,有时候会推翻几次,再重写直至自我感觉不错我才会将它发表出来。”就如同我发现他们喜欢在早晨工作,晚上看书,写着写着写不出来会停下去思考或是看书各式各样的书或是听音乐但凡一切能让自己大脑用作起来的方法都可一试!这也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方法。赫胥黎说他的写作连续性不强很有痛苦感 !相信看过的朋友们也深受同感,所以我们读者的痛苦感也就释怀了、不足一提!毕竟他们写文章也是一刻的“幸运”打动了我们,我们又何必揪着这个“幸运”去刨根问底呢?也许叫作者来解释他也说不明。这种“幸运”都是一个模糊的感觉,如果抽象的问题要把它具象化不就是去了抽象的美了吗?反正如果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妨找来《巴黎评论》一度,所有的疑惑与不解都会烟消云散的!
就把访谈录当做对其作品支持者的一份致歉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