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的抑郁 抑或是文明的衰退?
血清素
是人的抑郁 抑或是文明的衰退?
有人说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是一位“上海姑爷”。他的妻子是一位比他小二十岁的华裔女子。年逾花甲,又得此娇妻,可喜可贺。据说这本《血清素》,就是在他新婚之后的第二年,二零一九年创作完成的。出版之后,迅速地登上法国亚马逊上的畅销排行榜榜首,并且在第2年的时候入围了国际布克奖的长名单。可想而知这本书当时是多么的轰动。
米歇尔 维勒贝克,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有人把他比作是这个新时代里的巴尔扎克。这样的赞誉之词,也确实是他实至名归的。不仅通过这本《血清素》,他之前曾经出版过的几本作品,同样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从这些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出维勒贝克,对当代社会当中的一些问题感悟之切,认识之深。他的作品当中无不显现出了维勒贝克对当代西方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感,以及西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所深怀的忧虑和担心。
在这本《血清素》叙事脉络上看,是作者写了男主人公与几位女性的情感经历的故事,从而表现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虚无主义的迷惘与失落。所以有评论者说这本《血清素》,“从根本上说,《血清素》是一曲悼念情爱的挽歌”,我很喜欢这句里面“挽歌”这个词。但是认为这曲挽歌,可不简简单单的是情爱的挽歌,它更像是作者反映整个西方现代文明文化的衰落的挽歌。
我们都知道血清素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类情绪兴奋度的药品。在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处相互呼应了,出现了同样的一句话:
“卡普托利卡斯,这是一种白色的椭圆形的可以从中间掰断的小药片”。
刚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还有些突兀,但是随着进一步的阅读会,觉得这一句话真是醒目而又直接,不啰嗦,不铺垫,直达主体。这也是一种作者所要追求的写作风格吧。
男主人公我一个在农业部工作的人,但是这份工作却又令他作呕。
主人公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然而他对情感或者爱情的看法却特别的有意思,他认为只有机遇存在一定的差异之上才会发展出爱情,而同一类人是不会相爱的。他认为语言没有创造爱情的使命,却能制造分裂和仇恨,语言一出口,隔阂便产生,所以相爱的人说同一门语言不好,或者说他们能用语言交流,能彼此听懂对方都不好。他认为人类最好使用一种半语言,跟自己的女人或男人像对自己的狗一样说话,则会为无条件的和天长地久的爱创造条件。他的这种观点注定了他很难获得真正的爱情。男主人公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虚构的描述,而是西方世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思想。他们这种情感怎么变异甚至是畸形,无不透露出人与人情感上的一种疏离和冷漠。
存在与虚无,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便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的思潮当中。他们过度的追求其实对他们来说,其实意义上并不明确的自由主义。进入了新的世纪之后,西方的整体经济日益的萎靡,民生经济并没有获得他们所设想的广泛的发展,反而使得经济差距的两极分化日趋的明显。同时西方国家随着过多金融资本的介入,他们的经济更多的依赖于金融经济,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出现了制造业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他们更多的脱离了实体经济,而向往着市场上的金融投机行业。随着金融泡沫一个个的破灭。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危机感日趋明显。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遭遇,就是为了揭露当今西方的这种文化私葬已经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了。你看书中的克莱尔的经历,还有男主人公的好朋友埃梅里克的从破产到反抗的遭遇,无不反映了这样的问题。
埃梅里克本来有“几千公顷吧”是一个标准的农场主,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又相对很长,所以这个收益很慢,反而风险更高了,于是,“我还是不得以经常把土地分块卖掉,最糟糕的是我不是卖给本地的农民,而是卖给外国的投资者”,这些都是受到了西方金融资本的侵害。他们的畜牧业也是如此,
“我不敢跟埃梅里克明说,我听到一些传闻说是在布鲁塞尔他们开始讨论取消牛奶配额的政策,这个会让成千上万的法国养殖户陷入贫困并破产的决策,直到2015年弗朗索瓦奥朗德担任总统期间才最终获得通过,但从2002年起,根据雅典条约,10个新成员国加入了欧盟,使法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同时,也使那项政策的实施已经或多或少变得不可避免”。这些危机很快就使得法国农业畜牧业陷入了沉重的危机当中,整个欧洲都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收入两极分化,社会出现撕裂,矛盾不断滋生。直到最后的计划就是埃默里克真的就拿起了枪,要进行反抗。这些都是特别形象的真实的一种描述。
所以说这本《血清素》不仅是一本西方人文情感危机反映,同时也是一本西方真正的现实生活中隐藏的种种危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