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靠自己去走

靠自己去成功。
在图书馆的书林中,看到这个名字,立马就抽出来。还以为是讲怎么去争取,怎样坚强的书。结果,读了之后才知道是刘墉教导女儿的“家训”。总觉得刘墉这个大男人有点婆妈。难道是到东北读书两年,受到这边彪悍的民风的影响,自己也开始欣赏那种粗糙起来,受不了斜风细雨了。
其实读着这本书,就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高一时学过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全是追忆的小细节,可是情到深处,也不禁泪眼婆娑。当时老师說那篇文章情真意切,甚是感人。当时很不以未然。只是因为里面的一句: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牢牢记住了这篇文章--第一次发现我的名字还可以有这么美丽的解释。可是就在前天,回答老友的一个问题:2007年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我就完全懵了。花了一分钟才理清楚,今年是2008.去年是2007.突然好害怕如果再过几十年当我回忆过来,一切都是空白。才意识到应该记住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毕竟不是为了那一个结果而活的。
(可是,如果那些文章是女性写的,也许我会感觉更容易接受一点吧。呵呵,或者說我才不会为自己生为女生而惭愧吧。)
去年寒假回家,和高中的语文老师小聚。在一个小咖啡厅里,开始像朋友来谈话。但是,老师有句话,我到现在才开始懂得。她說:家境好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中那样骄纵,其实他们因为家庭的原因眼光能更长更广。因为父母的先见,他们也能比一般人稍微轻松,提前为他们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他们少了一般人面临选择时的迷茫。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知道这句话。像自己这种从小城市出来的女生,并不需要为生活费发愁,当然也不可能追求什么奢侈的生活。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炫耀的。
刚上了一学期的大学,似乎还有很多时间好好去挥霍,好好去任性,去追求曾被约束的自由。
如果一直只想做个小城女孩儿,是不是我也不会在开始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被老俞糊弄,在很多选择前开始迷茫。当我试图打电话回家征询父母的意见时,爸妈的口吻竟然一致:你回来嘛。我们养你。这样让我哭笑不得的话。不得不承认,是他们一直的溺爱,才让我有时很自私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我需要的不是溺爱,而是帮助。
记得刚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住校,妈妈很担心我,但是每次打电话来就三个问题:最近吃得怎么样?小心生病哦。好好学习!之后,就是沉默。看到每次听到其他的同学說跟父母谈很多的时候,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第一次戴bra,是隔壁家的姐姐带我去买的。是高中寝室的同学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应该用护垫。高中时要好的男性朋友告诉我一些两性的知识,并警戒我說,不管怎么样不要跟你的男朋友发生关系。他们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所有的这些,我的父母都没有在场。
到了大学,我已经习惯父母这种特别的支持。当我把路放在他们的面前,问他们的意见的时候,妈妈說:我支持你的选择。当我最终决定考托福,出国。放弃父母要求我的考研,以后找一个跟他们近的工作地方。当我告诉他们我这个决定的时候,妈妈說:好的!你一定能行。就如高考完后,我毅然决然的要逃离他们的保护,来到遥远的北方念书一样。
读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心里忍不住会想,如果我的父母像刘墉一样能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提醒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帮我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我的路。我是不是就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到大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还没为以后做好准备。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刘墉的女儿一样不仅成绩好,还会拉小提琴,还拿布什奖学金~~~
但是,当我再看到书名的时候--靠自己去成功,我也释然。父母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铺路,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的。
这是我选择的路,我会好好的走下去。^_^。
爱,有很多种。谢谢爸妈一直的无条件的支持。虽然他们好像忘了明天是我生日。
在图书馆的书林中,看到这个名字,立马就抽出来。还以为是讲怎么去争取,怎样坚强的书。结果,读了之后才知道是刘墉教导女儿的“家训”。总觉得刘墉这个大男人有点婆妈。难道是到东北读书两年,受到这边彪悍的民风的影响,自己也开始欣赏那种粗糙起来,受不了斜风细雨了。
其实读着这本书,就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高一时学过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全是追忆的小细节,可是情到深处,也不禁泪眼婆娑。当时老师說那篇文章情真意切,甚是感人。当时很不以未然。只是因为里面的一句: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牢牢记住了这篇文章--第一次发现我的名字还可以有这么美丽的解释。可是就在前天,回答老友的一个问题:2007年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我就完全懵了。花了一分钟才理清楚,今年是2008.去年是2007.突然好害怕如果再过几十年当我回忆过来,一切都是空白。才意识到应该记住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毕竟不是为了那一个结果而活的。
(可是,如果那些文章是女性写的,也许我会感觉更容易接受一点吧。呵呵,或者說我才不会为自己生为女生而惭愧吧。)
去年寒假回家,和高中的语文老师小聚。在一个小咖啡厅里,开始像朋友来谈话。但是,老师有句话,我到现在才开始懂得。她說:家境好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中那样骄纵,其实他们因为家庭的原因眼光能更长更广。因为父母的先见,他们也能比一般人稍微轻松,提前为他们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他们少了一般人面临选择时的迷茫。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知道这句话。像自己这种从小城市出来的女生,并不需要为生活费发愁,当然也不可能追求什么奢侈的生活。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炫耀的。
刚上了一学期的大学,似乎还有很多时间好好去挥霍,好好去任性,去追求曾被约束的自由。
如果一直只想做个小城女孩儿,是不是我也不会在开始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被老俞糊弄,在很多选择前开始迷茫。当我试图打电话回家征询父母的意见时,爸妈的口吻竟然一致:你回来嘛。我们养你。这样让我哭笑不得的话。不得不承认,是他们一直的溺爱,才让我有时很自私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我需要的不是溺爱,而是帮助。
记得刚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住校,妈妈很担心我,但是每次打电话来就三个问题:最近吃得怎么样?小心生病哦。好好学习!之后,就是沉默。看到每次听到其他的同学說跟父母谈很多的时候,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第一次戴bra,是隔壁家的姐姐带我去买的。是高中寝室的同学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应该用护垫。高中时要好的男性朋友告诉我一些两性的知识,并警戒我說,不管怎么样不要跟你的男朋友发生关系。他们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所有的这些,我的父母都没有在场。
到了大学,我已经习惯父母这种特别的支持。当我把路放在他们的面前,问他们的意见的时候,妈妈說:我支持你的选择。当我最终决定考托福,出国。放弃父母要求我的考研,以后找一个跟他们近的工作地方。当我告诉他们我这个决定的时候,妈妈說:好的!你一定能行。就如高考完后,我毅然决然的要逃离他们的保护,来到遥远的北方念书一样。
读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心里忍不住会想,如果我的父母像刘墉一样能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提醒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帮我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我的路。我是不是就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到大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还没为以后做好准备。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刘墉的女儿一样不仅成绩好,还会拉小提琴,还拿布什奖学金~~~
但是,当我再看到书名的时候--靠自己去成功,我也释然。父母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铺路,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的。
这是我选择的路,我会好好的走下去。^_^。
爱,有很多种。谢谢爸妈一直的无条件的支持。虽然他们好像忘了明天是我生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