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未来:关注更智能的食物生产方式
气候变化的模型显示,全球性的食物生产将在未来85年里,每10年以2到6个百分点下降,原因是干旱、炎热与洪水。同时,世界人口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90亿。
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果园,到中国上海的有机农场;从挪威的三文鱼养殖场,到埃塞俄比亚备受饥荒困扰的地区……阿曼达·利特尔教授花费3年时间,走访十几个国家的食品生产企业,了解全球为解决这一困境正在进行的尝试。《未来吃什么:人类如何应对食物危机》一书对更智能的食物生产方式的思考、对食物资源的思考,值得每个人关注。
在采写《未来吃什么》过程中,利特尔教授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比如,结识了工程师乔治·赫劳德,他制造出了可以除草的机器人,同时减少了对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拜访了众多创造出实验室培育肉和植物肉的桶装蔬菜初创公司;参观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农场,在那里种植蔬菜无须土壤和阳光;探索以色列的智能水网以及挪威最大的养鱼场;遇到培育食用昆虫、重现古代植物的奇人。
整部书里,克里斯夫妇给利特尔教授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克里斯和妻子安妮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小规模食品生产的典范,这种生产模式努力将传统与技术、古老技艺和全新技术融为一体,打造一种富含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最终将由智能机器进行管理和维护服务。这种方向被称作“永续农业”,即遵循自然规律,把适当的农作物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其相辅相成而永续存在,构建起稳固、环保的农业系统。
他们会砍伐农田和放牧区周围的树木,来为众多苹果树、樱桃树和柿子树腾地。接着,他们会种上浆果灌木,包括蓝莓、黑莓、朴树和猕猴桃。在地表,他们会养殖蘑菇,然后把猪牵过来给土地施肥。在“食物森林”外围,他们会通过牲畜排出的富氮粪肥让那里的土地变得肥沃,接着会种植可以常年耕种的燕麦、大豆、小麦。他们将间种玉米、豆类和南瓜,周围环绕着向日葵和香草。
他们也会通过传统种子种植谷物、水果和蔬菜,以此来恢复该地区的本土植物,这样一来会让作物基因出现混乱。对此,克里斯表示:“现在的气候条件与我祖上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10年或20年内,气候将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基因工程在我们的计划中不可或缺,我们将开发出一种可以耐热、耐旱,以及适应土壤盐渍度的本地和祖先种子库。”
根据克里斯夫妇二人的构想,他们将用无人驾驶汽车网甚至无人机将肉、蛋和蔬菜直接运给客户,这对目前的送货方式而言,是一项重大改进。而目前,他们主要通过极度耗油的平板卡车送货。
夫妻二人也期望在农场实现更智能的机械化作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将购买可以用于水果和坚果树的自动除草机和收割机。克里斯认为,“机器人的价值将非同凡响,可以帮助我们监测降雨、日照、季节变化、害虫和传粉媒介的来临,帮助判断水果和蔬菜是否成熟,何时以及如何成熟”,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解。
不过,克里斯夫妇很清楚,“食物森林”和永续农业不会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全面解决方案。两人设想出的宏观永续农业系统,具有各种食品生产“区域”,从大城市市中心向外辐射到周边郊区和农村地区。例如,离城市最近的区域设有密集度较高的气雾栽培垂直农场,负责生产极易腐烂和高营养的产品;郊区将种植大型社区花园;远郊区将使用“食物森林”,生产肉类、水果、坚果以及谷物。显然,这样的系统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和全新的管理方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成功运行。
书中类似的创新案例介绍了不少,但《未来吃什么》并没有就“未来吃什么”的话题给出最终的答案,因为一切都还在探索中,而且这一话题本身就没有封闭的答案。利特尔教授坚信,永续农业和工业化农业之间、零技术和全技术之间,不是非此即彼。“想要获得健康、安全的食物供应,需要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者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一个规模更大、更精细的网络。无论是大型还是微型农场的作物种植者、园丁、政策倡导者、厨师、植物学家、工程师或是有责任感的消费者,都应该共同参与,想方设法保障粮食供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