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性代表女性能改善女性的生活境况,但是最好出自同一阶级

目前这个世界是由男性构建的,很多的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也是以男性为中心或参照物的。从政治、文学、经济、到科学研究,多数资源是由男性主导的。
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关性别隐形不平等的数据,尤其是在医疗和汽车安全方面:一些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象往往只有男性或雄性动物,这导致女性出现同样的疾病无法诊断或更容易被误诊;一些药物,例如高血压的药物,对男性有缓解作用,而对女性反而加重病情;女性在车祸中受重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死亡率也比男性高17%,因为多数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几十年来碰撞测试的假人也是以男性为标准,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将女性假人加入碰撞测试,但是假人也没有区分女性和男性的肌肉、骨骼比例。在临床试验和涉及生命安全的产品设计中,亟需针对男女生理差异进行试验、收集数据。
这本书还罗列了在公共交通、灾难援助等方面女性的需求被忽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规划者是男性。我认为,即使这些规划者换成女性,情况很大概率也不会好转,因为“阶级视角的盲区”才是造成中下层女性生活困难的最大原因。
以公共交通为例,一些北欧国家的铲雪市政工程,起初只负责清扫停车场和社区,但是不清理人行道,导致雪天车祸受伤人数和比例不降反升,本书作者指出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的人没有考虑女性的出行习惯,女性喜欢乘坐公交车和步行,承担购置家庭物资的责任,出行路线比男性复杂得多,更容易受伤。本书作者提醒,城市规划的团队领导者中要纳入更多女性,才能减少女性出交通事故。
但是,我认为,无论男女,领导者是最不可能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在某个出行人次90%使用公交的地区,一位女性领导者在竞选中呼吁改善公共交通,她还亲自在电视观众面前走入地铁,以证明自己关爱民生,然而,当她拿着公交卡准备进站,她慌张地问旁边的助理,“这个卡往哪里拍?怎么用的?” 这一画面让当地居民暴怒,一个一辈子只坐私家专车的人竟然想代表普通人?
本书作者谈到,联合国以及一些国际发展组织给印度的贫困女性提供清洁炉灶计划,从而达到环保和减少肺病的目的,但是,这些女人不愿意用这些炉灶,实在太难用了:这些女性不识字,救助人员偏偏送她们说明书;这些女性无法把柴劈得很细,救助人员偏偏送她们要用小号柴的清洁炉。在浪费了这么多财力物力之后,工程师们才意识到,直接在土灶上装个1美金的过滤装置就行了,用不着送清洁炉。本书作者说,这些工程师多为男性,根本不了解底层女性的烹饪习惯与需求,也没有询问过这些女性。
我认为,就算这些把这些救助人员换成女性,也未必能真的帮到她们,因为富人不会好好地在贫困地区走进当地生活。我读到这些印度女性做饭的段落,非常熟悉,因为我家的老人就是这么生活的,煤气灶和电磁炉对他们很不友好,他们觉得烹饪时间长、功能复杂,而土灶生火快又简单、饭菜更香。一直以来,国际援助受到的最大批评是“何不食肉糜”的无效。要知道欧美国家的富人基本都配有佣人,用不着自己下厨,对底层的生活需求更是毫无概念,富豪成立慈善或救助项目并非想帮助穷人,而是避税;一些中上阶层的精英往往把前往穷国家援助作为猎奇旅游,一些非营利组织最终变成了满足捐赠者虚荣心的形式主义工程。他们很少有心思真正走进穷人的生活。
本书作者强调,让更多女性代表女性,才能改善女性的生活。但我想补充的是,最好是让出自同一阶级的女性彼此代表,去发声,才有效果,让从未体验人间疾苦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代表普通群众都没效果。因此,要彻底改善普通女性的境况,首要任务还是减少顶层和基层的财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