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被?️言的proton老师代发《那每一个虚无缥缈的瞬间》
那每一个虚无缥缈的瞬间
Proton
十月份的时候,我在迈阿密的某家酒店里,见到了马曳。她当时跟我说,《细细密密的光》要出版了。
我喊出声,可是我觉得故事还没有完结啊。
她笑了。
我早就过了看情感小说的年纪。三十后半,吃过猪肉,看过猪跑, 虽然自己的生活总团成一堆乱七八糟,但黑云压城的时候,无论是装智者细细剖析,还是扮大人头头是道,总还是演技到位,虽然手心里是一把的汗。
生活又是如此的快节奏,所以任何的小说,尤其是情感小说,也难免不了粗粗归类。
在一起。没在一起。
就这样吧。
Que sera, sera。
细光这个故事最早吸引我的理由其实有点尴尬。
我曾经想过做个心脏外科医生,后来终究是没有做(倒也并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但这是另外的一个故事)。所以我一厢情愿地认为,男主算是我半个同行。
而我曾经很长久地暗恋过一个在身边但握不到的人,也喜欢过一个不知如何是好的离婚男人。今年初的时候,我正好跟女主一样,面临工作上的坎坷,觉得可能这一回真的过不去了。
所以刚读到的时候,半带着八卦看怎么写男同事们的一地鸡毛,半带着祝福平行宇宙的自己如愿以偿的小心思,很执着地追着看公众号的连载。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喜欢细细密密这个词。
年少的时候喜欢倾盆大雨,遇到细密的雨便会不知所措,打伞或者不打伞,最后总会后悔。那个时候好像也不喜欢平淡的凡人生活,觉得如果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会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奔腾磅礴的情感,会成为那种老了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会收获哇的崇拜眼神的老太太。
后来什么时候改变的自己也忘了,或者是失败了太多次哭不出声的时候,或者是狠狠下坠却握不到东西支撑时的失落。
总之,慢慢觉得人生是走在布满荆棘的密林里,要时刻盯着脚下的泥泞,沼泽,毒蛇,和陷阱。只希望抬眼的时候能看到一点点光。
温柔的橘色的光,来自耀眼的太阳,八分半钟的旅行,经过反射折射散射,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和藤蔓,丝丝缕缕地停在眼睛里。
喜欢的便是那样的细细密密。
这本小说,最终都没有解释为什么它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抑或是哪里提到过我却并不记得。
书里零散的情绪很多,所有的主人公都是三十大几,面对的生活琐碎,细密得让喘不过气来。
也许马曳想要告诉我们,那些其实都是光来着。
碰面的那天,我最终没有问马曳这个问题。
我想每个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离开餐厅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我站在陌生的街角,拎着没有吃完的意大利面,四顾找迷路的网约车。给司机发短信,说我站在一盏橘红色的路灯下。
然后我发现,生活里的细碎,大部分时候是密不透风的黑暗和灰,但偶尔能抓住一些个什么,变成一道光,像刀一样的划开窒息的包裹。
仿佛这盏路灯,它被立在那里与我无关,而我此刻选择站在灯下,于是它便在那一刻在我的生活中有了意义。
哪怕只是一瞬间。
今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这两周我放假,于是回到纽约,住在一个朋友家。
朋友和她先生的家在布鲁克林的水边,隔着东河能看到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她家不远处是跨越东河的轮渡码头,每天晚上我都走去码头,看河对面的灯光。
当年,我是主动离开待了10年的纽约的。然后无数次的后悔,纠结。想要回,却发现回来的路看不到了,也并没有等我回来的人了。
今天雾浓,河对岸什么都看不到,没有光,只有粘稠湿冷的水汽,和很暗的灰蓝色的天。
然后我听到一声哨响,河面上远远的,驶来一艘船,有亮,有灯。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东西穿过黑夜,浓雾,深海,沉默又精准地找到对方,狠狠地抱上去,把某些很细小很飘渺很难解释的情绪,绵密地传递过来。
比如食堂里的一餐饭。
楼道里一层层往上慢慢亮起的灯。
指尖的柔软和温暖。
餐饭会吃完,灯总归要熄灭,触摸往往只有一瞬间。
故事里写到或者没有写到的琐碎,在合上书本或者黑掉屏幕后,都变得虚无缥缈。
但在某个时刻,它们都真实地存在过,温柔地环绕在某个人的周围,成为这个人之所为是这个人的一部分。
都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