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空心病而不自知的女性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买了半年有余,直到年末才有空翻出来读完。我觉得这本书谈论的议题并不复杂,但是写得很精彩。看了豆瓣的短评、长评,发现大家对中文的译本很有争议,觉得不该抹去regretting的色彩,其实在我看来,中文版的译名也十分有趣,它就像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在我购买书的经历中,这个译名促成了有趣的反应。
这本书是我从实体书店带回家的,当时妈妈看到这本书时她非常的雀跃,因为她十分期盼我步入婚姻,而我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向来遭遇她的批判。“成为母亲的选择”,她以为我是接受婚姻并且充满期待了,我告诉她这本书阐述的是后悔做母亲的群体,她立刻反驳,“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做了母亲以后后悔。”我的同龄人在我书架上发现这本书,似乎让他们感觉到一种不可言喻的羞耻,“你怎么看这种书呢?成为母亲?”
这两天和一位朋友谈到女性的成长有多艰难,在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张网等待着我们,而我们对人生的每一次质疑都立马有一个成熟的谎言来应对,并鼓励我们不要深思。我想以上这两种反应是一个缩影——在女性的成长的过程中,婚姻确实是人生大事,但是一方面我们被无脑地鼓励、甚至是胁迫推进这件复杂的事;另一方面,我们不被允许了解它,作为一个年轻、未婚的女性,你怎么能够窥探母亲们的生活?这不符合社会对一个年轻姑娘的期待。
在今年女权主义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议题时,大家多多少少都被重塑了女性生存的要求,例如不要恋爱脑、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太在乎男人、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男女不平等的歧视等等,口耳相传。作为接受过女权主义影响的群体,我们也常常愤而与“娇妻”群体割席,对老一辈守旧的思想激烈抗争,我们常常是以“蠢”的其他衍生词形容她们和他们的思想,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她们只是在这天罗地网下被培育成了空心病的“漂亮傻瓜”,除了因恋爱、婚姻搞砸自己的人生之外,更深层次的悲剧在于,她们实质上泯灭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她们的真实感受被抹杀了,连她们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最自然而然的情感与想法,她们无限度地把自己的思维调整为社会期待的模式。相比起于“女权”二字,我更倾向于,这是丧失人的意志。
该书开篇采访了母亲们步入婚姻并决定生育的理由。一部分是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婚姻,因为身边大多数的声音告诉她们,她们应该结婚,甚至于问题是,“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而非“你要不要结婚?”完全排除了女性可以不结婚这一选项,同时同龄人都开始推着婴儿车在公园散步,为了能够维持自己在社交圈的主流,不被质疑、排斥,所以天然地把婚姻当成一个正确的选项。另一部分是为了从婚姻中获益,逃离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但是结婚后才发现,婚姻生活根本不是避难所,它有它焦头烂额的问题存在。
这样的人群,我在生活中都有遇到过。我认识一位完完全全活成现代社会“女孩模版”的女孩子,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马上去找工作,而是跟着父亲参加各种聚会、酒局,认识在仕途上有前途的青年才俊,随后结婚;接着考入编制,生子。做这一切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她父母告诉她,人生就是这样安排的,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样,所以她毫无质疑地进入了这一模式。我常常在想,她会“感觉”到幸福与不幸福吗?还是她的幸福,也是由权威的声音告诉她:现在的你很幸福。第二种人,是我曾经的同事,她出生在福建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城市,这么说,在更早的年代,那个城市的人会以50元这样便宜的价格就把女婴卖掉;她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家里重男轻女的不公,同时她对家庭也保持了疏离,她很清楚并不富裕的家庭会把所有的资源给哥哥的婚姻,然而就这样父母也没有什么助力,在她看来婚姻就是避难所,可以获得另一半的经济加持,同时逃离原生家庭。
接下来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确实有许多母亲对“母亲身份”是后悔的,同时后悔的情绪很复杂,她们不一定厌恨孩子,甚至她们依然很爱她们的孩子,但是,她们对失去的自我和人生的可能性感到深深的后悔,却无可挽回。而社会为了维持女性继续进入婚姻、以忍受的方式处理婚姻生活的不愉快和不公,以及保证女性多生孩子,会以严厉的批判对待母亲的“后悔”情绪,为她们冠上坏妈妈等标签,她们也得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甚至可能会被当作疯女人、冷血的女人来看待。所以,很多女性在意识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有的会自我批判,认为是自己出现了问题,甚至“后悔做妈妈”这样的想法是不道德的,对不起丈夫,更对不起孩子;而有的女性,虽然能够尊重自己的后悔,但是苦于社会舆论,而且认为这样的想法确实会伤害到孩子,她们不敢堂而皇之地说出来,即便有尝试着坦白的,但是基本都遭到身边人的轻视对待。
我的外婆是十分典型的把孩子看作胜过自己一切的存在,正如书中记述的一位欧洲民间故事中,一位智者所说的话:“一个爱孩子、爱‘亲生骨肉’比爱自己更多的人,会投资他的生命和财富在孩子的命运和成长上,而不是用来救赎自己的灵魂”。我的外婆会做很多过度保护孩子,但其实并无必要的行为;比如她的餐桌上会有当天新鲜的菜和昨天的剩菜,她让孩子吃新鲜的,而自己吃昨天的,其实家里根本就没有经济压力需要她做到如此地步;又或者她常常愿意用“命”为孩子交换利益,表姐高中时青春痘长得满脸都是,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甚至加重,外婆说,如果能让表姐的脸好起来,让她去死她都愿意……但是,外婆的生活中经常疑惑的是,我对他们这么好,为什么他们没有足够的爱我?这是她矛盾之处,她经常说她只要孩子好就行,她什么回报也不要,但是,她觉得孩子亲近其他的亲戚、同龄人朋友,都像是对她的背叛。
其实她是一位完全接受“神性的女人”的教育的女性,在她的世界里,女人应该为整个家庭鞠躬尽瘁地付出,她一方面把自己摆在很渺小的位置,她得心甘情愿地为所有的家庭成员付出一切而不能求任何回报,她也不能对这些苦与累有任何的不满,甚至可能是她付出的对象越任性、越“不知恩图报”,她还继续肝脑涂地地付出才是正确的、完美无瑕的道德女性。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强调着母亲的神性,这些苦难和付出,应该换得伟大的形象;比如她常常对晚辈强调,只有母亲是最爱你们的人,你们什么都要听妈妈的,一定要孝顺她,这世界上不可能有比妈妈更爱你们的人。
我外婆的思维模式在我妈妈身上得到体现,她甘之如饴地说做母亲很难,教育一个孩子很难,但其中的过程可能不是她乐在其中的地方,最让她觉得快乐的,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说,母亲是最伟大的人,作家为母亲写下一篇又一篇的名篇,写父亲的似乎寥寥,她非常乐意在以孩子视角写成的文章中,将母亲奉为“我的第一位老师”、“没有母亲就没有现在的我”等等。她也不会承认,甚至在意自己曾经在婚姻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后悔,她也不会想,如果当时对结婚这件事踌躇过、没有听父母的“你谈恋爱好几年了就得结婚”这样简单粗暴的推论,人生会不会有另一番境遇。她总是一笔带过地说:“如果我不结婚生孩子就没有你,我和你爸爸这把年纪了根本什么都不想要了,如果没有你,我们根本不会去买那些房子车子。”简而言之,我是她人生快乐的源泉,甚至是她工作的动力。
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无论发生在男女身上,我觉得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当然,有很多人觉得迎合社会的期待,活在社会认可的主流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就像我表姐被催婚时,她的妈妈给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真实——“我不想被别人说”。但对于女性的境遇来说,这全球统一的“谎言”更可怕,女性被推进婚姻,却被四面八方地封锁消息,不能了解结婚生子后会发生什么,就像这些年才有妈妈敢在网络上坦白生子后身体发生了很多尴尬的难言之隐,这些所有母亲都经历过,但是她们都不约而同的编造谎言——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女人生孩子后会焕然新生。就我自己的经历中,我听过“满脸青春痘瞬间都好了”、“做完月子后皮肤发光和17岁一样”、“本来某某有头风的,生完孩子后好了”,甚至我还听过“生孩子后长高了”这种离谱的言论,把生子推上太上老君灵丹妙药的神坛。生育过程的痛苦,都被简化、抽象成一个“痛”,紧接着是神话——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多么地伟大。在破除母亲神话并非是对母亲的不尊重,恰恰是将她们从神话、完人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允许有缺点、有抱怨、有后悔的“人”。
显然,做一个人绝对比做圣母要来得松快,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疑问,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母亲并不反抗这样的造神,而是不断地主动加固母亲神话的形象呢?虽然书中没有给出解释,但我自己想来,可能是她们的人生确实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所以把做母亲这件事推上自己人生的成就最高峰。也是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才知道,有一些女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好像除了结婚,就没有什么事好做。
不管是选择结婚还是不婚,生子还是丁克,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思考与体察自己的感受之上,书中很多接受访谈的女性,在怀孕之前已经很明确自己根本就不喜欢小孩,但是还是因为种种压力而做了,但是生子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诺“你生了孩子就会喜欢小孩的。”生了,依然不喜欢,可这是一条单行道。
“女孩子恋爱了就是会智商下降。”——虽然你已经感觉你恋爱的状态不对,或者另一半不够好,但是这是正常的,别多想,别深思,你是幸运儿拥有了甜蜜的爱情,别人想要这状态都没有。
“所有人都要结婚的,不结婚不像话。女孩子会恐婚很正常嘛,多多少少都会的,但是结婚后你就幸福了。”——你对婚姻的质疑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有,但不要在意,只是暂时的。
“没有很喜欢的结婚对象也没关系,很多夫妻的感情都是在婚后培养的。”——空头支票
“其实生个小孩就好了,很多夫妻本来感情不好的,结果有了小孩,马上就变好了。”——空头支票
“每个人在生孩子之前都不喜欢小孩的,你这样很正常,生了你自己的小孩你就懂他多可爱。”——空头支票
“你不喜欢小孩子,那你更应该再生一个,再试试,总会变好的。”——空头支票
其实,我们也无法去责怪所谓的娇妻,应该责怪的,是当她们每次提出问题,就马上打断她们,把她们的疑惑归结于“小女孩情绪”的社会,是这些让她们变成了根本毫无主见的可爱女孩。更可怕的是,在她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婚姻时,开了一张又一张的空头支票,她们投入巨大的成本,并且加巨了婚姻的束缚,越是质疑,越是不可能离开糟糕的家庭。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友说,他有一次无意看到母亲封锁的qq空间,里面写满了备孕二胎时的绝望,她为了让出轨的丈夫回心转意,忍着被背叛的痛苦和不甘,根本非己所愿的生育,以及挽救家庭的巨大压力。
最近《风情不摇晃》这本小说引起热议,所以是什么在女性青春期塑造了她们的世界观,是先婚后爱的言情甜文,是虐恋小说中越爱一个人越要伤害她,更是与fanzui分子在爱与法律道德的拉扯中升华爱情与刺激……
所以女性成长中阅读以及阅读正确的信息、书目有多重要,读得足够多,接触足够广泛的信息才有基础思考什么是“真实”,有正确的信息引导才不至于落入为渣男辩护的恋爱脑,沉浸在像《红与黑》中所写的,“接住丈夫的头颅”这样刺激、浪漫但绝对有害人生的情节。“见谁都爱,但不自爱”不能说是一些女孩子蠢笨,这种空心病,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都应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