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上的汉字“突围史”

长评刊于南方都市报 2023.1.8 。贴在豆瓣主页,发现只能自己看到,这里只好发摘要笔记了。

-
墨磊宁追溯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文打字机发明、衍化的一段历史,揭示了技术语言学背后的政*治文化根源,以及两种异质文明的冲撞与这种冲撞所引发的关于现代性的思考。

-
这是一场对汉字冷酷无情的、全 方 位的围剿,这是从技术语言层面排斥中文的行为。若想打破这种包围,只做政*治文化的思考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才是有力的武*器。所以,该书的核心是一段技术文明的历史,突破“雷 明 顿”体系的包围,批判性地重新解读中文书写本身的要素,创建真*正符合汉字解构、搜索和检索的信息处理系统,用事实证明:技术从来不是壁垒,制造壁垒的从来都是——人。

-
百年来各种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过程,包括常用字检索、字体设计、部首顺序、活字印刷等相关技术。
法国汉学家包铁的“拼合活字”汉字拆解法;
汉学家李格昂编写的214部首表;
传教士谢卫楼与第①台中文打字机;
中国留美学生周厚坤和他基于3000个常用汉字而设计的中文打字机;
祁暄和他的拼合式打字机,其特点是用尽可能少的元素来呈现构型多样的中国文字;
还有舒震东、俞斌祺等人的发明……

中文打字机被证明是现实可行的,商务印书馆专门成立了中文打字部门来研发这项技术并投入实际使用,“女打字员”成为新兴的一项女性职业。中文打字机的研发与市场开发,也一直夹杂着与雷 明 顿打字机、日文打字机等的较量,帝国霸权仍是题中之意。

-
林语堂与明快中文打字机,尤其值得一提。林语堂为了这项发明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欠下巨债。很可惜,明快打字机没有获得投入商业量产的机会,但它确实是现代中文信息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的例证,标志着“输入”的诞生,而“输入”的核心意义指向未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语言环境。
明快打字机的重大意义,可能连林语堂本人都没有意识到。钱锁桥的《林语堂传》里,林是这么说的:“我期望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能够为中国办公商务的现代化扮演重要角色,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工业时代。”至少,这一点,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逐渐得到了实现。

-
该书的装帧版式设计,体现了中文书籍制作的高水准,特别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