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出发聊聊“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起初是指对现实情况的错误定义引发一系列新行为,而这最终导致错误定义成为真实。在古希腊预言中,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因为对自己雕塑的雕像极其爱慕,把她视为亲密的伴侣每天一起生活,最终他的心意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将国王的雕塑变为人类。国王荒谬地行动和顽固的信念,最终得偿所愿,心理学中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心理学家们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对小学生进行区分对待的研究。研究者将小学生们随机抽取一部分,但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素质更好,后来的结果显示这些随机抽取的学生们成绩的确更优秀。在临床试验的设计中,也要求要尽量进行“双盲”或至少“单盲”试验,来排除因为研究者的先入为主和被试者的自我暗示导致结果的偏差。
“自我实现的预言”同时也可以是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的催化剂,当下意识地认定某个种族、某个性别的人生来低下,人就会带着“预言”得到验证的期待,进而不断确认自己的“预言”,肯定自己的认知。这也是得到广泛研究证实的。书中给出了几种消除这类证实偏差的方法,其一是首先告知被试者可能会面临偏见歧视,被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就会对这些更为敏感;其二是积极用“证伪性回答”,通过质疑自己的判断,接受自己可能出错,来减少自我实现的刻板印象。
书中给出太多如何避免“自我实现的预言”影响决策正确性和如何造成我们的判断偏差,我想到更多的是人在生活中要警惕一些“预言”,和如何真正应用对自己的“预言”进行自我实现。常见逻辑谬误中有一项是“诉诸权威”,因为有威信的机构或专家说出的话,我们会下意识接受和认同,就像前文提到的学生成绩的实验。保持独立的思考,质疑权威,质疑“向来如此”,对所有信息都经过自己的逻辑判断和价值思考再选择。其次,比起达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法、技术手段、环境、工作伙伴,对这个目标强烈的信念感更为重要。“当我允许自己可以做到,我就能够做到”是一句万能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