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世界上,做什么工作都得上岗证,唯独做父母不需要。对什么从业者都要进行职业培训,唯独对父母没有培训。
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错误的爱?该怎样去爱孩子?该怎样让孩子去爱别人?当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是否思考过,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宠爱和溺爱仅有一线之隔,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爱孩子吗?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
《重新定义父母》书中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对父母的岗位职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心理养育的目标做了全新的解释,系统介绍了每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发育规律、特点和任务,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父母的 “53321”心理养育体系方法,解读了心理养育的8个误区。
父母和家庭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很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比如有时候想孩子听话,就大声指责批评,甚至动手打,结果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没有一点作用;家长天天打牌,却叫孩子去学习、去读书,但孩子是不是会想打麻将、打牌应该是件好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天天都在做,但读书他们都没有在读。
书中列举了中国父母的九个教育误区:比如和孩子说听话懂事儿才是好孩子;家中有一位无私的妈妈,却有一位缺位的父亲;隔代养育,讲究打是亲,骂是爱;经常和别人攀比,总喜欢看别人家的孩子;时不时就把“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
这些认知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其实,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父辈究竟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得住的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印记或痕迹。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比具体的教育活动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映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作为家长要明白,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我们要教会孩子遵守规则,这并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正面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往大了说,那就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很多时候遵守规则所形成的良好习惯会潜移默化成一种修养、一种能力,有规则意识的人大多也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会动的社会的运转,知晓事情的底线,能有效规避风险。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快写作业去!”“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我现在还有事,明天说!”然后就没有结果了,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父母的潜在语言在告诉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听我的就行了。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没这个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任何人,家庭和学校不是养鸡场,孩子不是家长的产品任由家长塑造。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书中介绍了亲子沟通的三大原则 1、澄清问题, 各归各位。 2、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3、做真实而真诚的父母。
在刚刚上幼儿园几个月后,4岁的豆豆突然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刚开始妈妈强迫孩子去,后来还许诺每天去给予什么奖励等等,可是豆豆越来越抗拒,甚至采用哭闹的方式来抗拒去幼儿园。后来,妈妈开始耐心了解豆豆的想法,知道了豆豆不愿意去幼儿园的真正原因。
原来是豆豆害怕妈妈不去接他,他还怀疑妈妈把他送走的原因是不是想不要他了。妈妈告诉豆豆:她并不是想不要他了。然后他们还商量了一些解决方案,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妈妈会在扫除时间之前去接他。从那以后,豆豆每天开始高高兴兴的去幼儿园了,每天早上临走前还会再次强调他们的约定。
“没有任何成功可以替代孩子教育的失败”,最终为孩子教育埋单的永远是父母。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只有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看到多方面的家长,才能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父母,学习父母。这样对孩子人生道路的成长才更有益。
《重新定义父母》介绍如何养育孩子心理的一本 “心理养育”指南,是父母的上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