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erks of being a wish-maker
Dear friend,
因為我能和一個人睡但我沒有。
若沒有親愛的朋友(Dear friend,)和下款(Love always, Charlie)的話,我幾乎無法想不起自己。當我稀有地揭開夜睡不寧的窗紗,背光地讀著這一封又一封信箋﹐像乘坐這輛無去無從的雲霄車,那些碎成巴爛的思緒就緩緩拼湊著回來了。
背景音樂是monster movie 2002年的"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
事件是那些他們蹺課時在Big Boy抽的煙,在第一次的派對上發現自己的老友是同志,LSD,赤裸午餐﹐七歲時死去的阿姨,駕車接送墮胎的老姊,諸如此類,還有那個確保我的唇必須由愛人所吻的女孩,費滋傑羅﹐決定只為重要事件哭泣的誓言,在黃昏的車廂內無法拒絕朋友的濕吻,在收音機偶爾聽到不枉此生的五分鐘,車高速駛進隧道,於後座站起,張開雙臂,衣裙飛揚無垠,音量開到最大最大,風吻著您的所有,那一刻,我發誓,我發誓我們曾經是無限。(In that moment, I swear we were infinite.)
「我們曾經是無限」不就是good old days/same old shits的同義雙胞。但當that moment是this moment﹐我們不如只管打開自己﹐即使不過是一個霪融漿黑的破口﹐來開盡﹐開靡﹐儘管平面如壁花。
十五歲的男孩Charlie被朋友擬作壁花,他們說他"see things",就像牆會說話,會講述多年來它們所看見的離合戲。但這是禮物也是咒詛,Charlie喜歡的女孩在故事尾聲時說,他要"do things",道出他作為一朵壁花的退縮和抽離。
然而Charile幹過一件事。
Charlie說,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水彩、磁石詩和手風琴。他把這些送給他最愛的朋友。
我在買下我的第一盒法文磁石詩的時候﹐就在想著﹐嗯﹐那我終於可以一邊弄三明治一邊作詩了﹐而且是用法文寫詩。嗯﹐即是說﹐我有一個廚房﹐一個雪櫃﹐一張處理食物用的桌子﹐雙手﹐食材﹐以及作詩的傾向。那一刻我突然明暸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個祝願﹐本質上的不勝負荷﹐一個單字﹐承載了那麼豐盛的祝福﹐那感情在脊骨滋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再清白的羅列。
當﹐城中不斷出現《索女‧喪屍‧機關槍》《玩命‧飛車‧殺人狂》《日光‧小島‧眼鏡女》﹐不如我們想一想﹐這句式除了順口之外的其他﹐例如物件本身的純粹﹐就像雨傘遇上縫紉機。三個願望﹐以物命名的、為他人許下的願望。
Derek Jarman說﹐他收集郵票、仙人掌和我的神。我聽著就走了神﹐有如聖三一﹐那麼令人不能平息。我想﹐有些名﹐有些物﹐單是相遇﹐就是詩。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是一句生活的讚歌﹐謝絕陳腔爛調﹐同時擁抱日常生活的基調。一種有關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想望﹐一個把他人具體於其中的行動:almost in every picture。
Ayn Rand在《The Fountainhead》內說:"I could die for you, but I just can't live for you." 我無悔於為您自毀,但我總無法為您而活,因為,這就是我他媽的日子,到我不能拱手相讓的地步。
但我能夠﹐為你﹐許下三個願望﹐我但願﹐你擁有﹐這個﹐這個﹐和那個。同時﹐我送你﹐這個﹐這個﹐和那個。
而你和別人﹐並無他樣。
好了﹐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刀片、彩色襪子和自製的地圖。
Love always,
Sin Tung.
因為我能和一個人睡但我沒有。
若沒有親愛的朋友(Dear friend,)和下款(Love always, Charlie)的話,我幾乎無法想不起自己。當我稀有地揭開夜睡不寧的窗紗,背光地讀著這一封又一封信箋﹐像乘坐這輛無去無從的雲霄車,那些碎成巴爛的思緒就緩緩拼湊著回來了。
背景音樂是monster movie 2002年的"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
事件是那些他們蹺課時在Big Boy抽的煙,在第一次的派對上發現自己的老友是同志,LSD,赤裸午餐﹐七歲時死去的阿姨,駕車接送墮胎的老姊,諸如此類,還有那個確保我的唇必須由愛人所吻的女孩,費滋傑羅﹐決定只為重要事件哭泣的誓言,在黃昏的車廂內無法拒絕朋友的濕吻,在收音機偶爾聽到不枉此生的五分鐘,車高速駛進隧道,於後座站起,張開雙臂,衣裙飛揚無垠,音量開到最大最大,風吻著您的所有,那一刻,我發誓,我發誓我們曾經是無限。(In that moment, I swear we were infinite.)
「我們曾經是無限」不就是good old days/same old shits的同義雙胞。但當that moment是this moment﹐我們不如只管打開自己﹐即使不過是一個霪融漿黑的破口﹐來開盡﹐開靡﹐儘管平面如壁花。
十五歲的男孩Charlie被朋友擬作壁花,他們說他"see things",就像牆會說話,會講述多年來它們所看見的離合戲。但這是禮物也是咒詛,Charlie喜歡的女孩在故事尾聲時說,他要"do things",道出他作為一朵壁花的退縮和抽離。
然而Charile幹過一件事。
Charlie說,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水彩、磁石詩和手風琴。他把這些送給他最愛的朋友。
我在買下我的第一盒法文磁石詩的時候﹐就在想著﹐嗯﹐那我終於可以一邊弄三明治一邊作詩了﹐而且是用法文寫詩。嗯﹐即是說﹐我有一個廚房﹐一個雪櫃﹐一張處理食物用的桌子﹐雙手﹐食材﹐以及作詩的傾向。那一刻我突然明暸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個祝願﹐本質上的不勝負荷﹐一個單字﹐承載了那麼豐盛的祝福﹐那感情在脊骨滋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再清白的羅列。
當﹐城中不斷出現《索女‧喪屍‧機關槍》《玩命‧飛車‧殺人狂》《日光‧小島‧眼鏡女》﹐不如我們想一想﹐這句式除了順口之外的其他﹐例如物件本身的純粹﹐就像雨傘遇上縫紉機。三個願望﹐以物命名的、為他人許下的願望。
Derek Jarman說﹐他收集郵票、仙人掌和我的神。我聽著就走了神﹐有如聖三一﹐那麼令人不能平息。我想﹐有些名﹐有些物﹐單是相遇﹐就是詩。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是一句生活的讚歌﹐謝絕陳腔爛調﹐同時擁抱日常生活的基調。一種有關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想望﹐一個把他人具體於其中的行動:almost in every picture。
Ayn Rand在《The Fountainhead》內說:"I could die for you, but I just can't live for you." 我無悔於為您自毀,但我總無法為您而活,因為,這就是我他媽的日子,到我不能拱手相讓的地步。
但我能夠﹐為你﹐許下三個願望﹐我但願﹐你擁有﹐這個﹐這個﹐和那個。同時﹐我送你﹐這個﹐這個﹐和那個。
而你和別人﹐並無他樣。
好了﹐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刀片、彩色襪子和自製的地圖。
Love always,
Sin Tung.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