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并不轻松的2304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喜欢的是第一篇《饥饿的高中》,我跟作者相差十岁左右,但作者对90年代农村生活的描述非常亲切,仿佛让我回到了三十年前,自己跟着爸爸妈妈推着车子去交公粮,去自留地摘玉米。虽然我从没有遭遇过饥饿的苦难,但我从小就知道必须通过求学来跳出农村,这条路虽然艰苦,但是相比繁重的田间劳动和渺茫的前途,这其实是一条最轻松的道路。
《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满足了我读衡水中学的猎奇,但这篇文章我读起来很别扭,割裂感很严重。我知道作者想表达“被衡水中学规律化余操纵化三年后,艰难适应现代社会与人际关系,重新走上社会化道路”的初衷,但我对作者行文表述的方式无法认同,尤其是前后文有一些明显的矛盾表述。作者开篇即用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描述衡水中学应试教育给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摧残”,如“不适应打字”、“不大会用筷子”、“语速过快”、“对浪费时间的忧虑”,但作者同样在后文描写自己在衡中读博纳科夫、帕拉尼克,实际上读这些书与“分秒必争提高成绩”的氛围与文章表述被“细节化木偶化的节奏”相矛盾;又比如作者说“高考后……除了无师自通的开关机,电脑当然是完全不会”,但后文表示高二时“数码店老板准许我免费试用他家的自用电脑,用酷狗音乐下载歌曲,再把它们拖进MP3里”……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惹人深思:“衡中才是真正的乌托邦,这里规则明晰,赏罚分明,每个人都有单纯的盼头”。
《二砂建设始末》:郑州第二砂轮厂建设始末,时间之久过程之繁,原因归纳起来也很简单:政治、经济的复杂博弈。德方渴望中国的政治支持,对中国冒进的建设速度抱有幻想,隐瞒建设过程的技术缺陷;而中方随意修改德方专家的设计、随意抽调德方培养的专家、“大跃进”运动、紧急困难时期人员物资粮食匮乏等,再加上中苏关系紧张导致中断采购与供货——总之,两个国家所面临的对外斗争的尖锐性,促成了其对内革命和建设的激进性。
《一个不的不失败的产品》:只知道林语堂文学造诣深厚文学成就斐然,但确实不知道他还曾经为汉字现代探索和现代改良,倾其所有发明了“明快打字机”这样的产品。尽管从市场推广的角度看,这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但它却在中文人机交互和中文信息输入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本文交代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对鲁迅、林纾等其他文人的轶事,读起来也颇为有趣。
《<魔笛>背后的权力游戏》:如果对世界历史尤其是欧洲历史缺乏兴趣,这篇文章其实很难读下去。或者说,如果把这篇文章中涉及到莫扎特歌剧创作的部分去掉,也不失为一篇普及东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好文章。文章一句话可以总结中心主旨:“一个雄心万丈的君主(约瑟夫二世),一个左右逢源的冒险家(达·庞蒂),一个恃才傲物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留给后世无尽的音乐宝藏。
《后赵的崩溃》:我们的历史教育过于粗粝,大多宣扬的事盛世太平,对朝代交替的战争和动乱,大多是一笔带过。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除非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否则不太可能知道具体的细节。张璟琳这篇普及后赵历史的文章,填补了我对这段混乱历史时期的一些坑洼。权力难以和平交接,在权力的诱惑下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是专制政权无法治愈的顾忌,在夹杂着民族矛盾,后赵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只是读冉闵杀二十万胡人,确实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