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吐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老实说我是被最近的新闻吸引进来的。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儿子先后离世。让我不禁想了解他们的长辈是怎样的人。这时候出于对已故幼者天然的关怀,我是带着批判与挑剔来阅读的,因此刚开始阅读体验极差。
首先我是很反感不负责任的父母。父母应该自己消化苦难,不能完全把苦难暴露给未经世事的幼童。这样太残忍了。如果自己都接受不了,更应该加强自控,别把对世界黑暗的认知过早地传导给了下一代。
自私的母亲有自私的女儿继承特点。而父亲往往因为职业更优秀社会更优待而被放在记忆中更伟大的位置上,闪闪发光,提起负面事情时却不见身影,好似消失了一般。比如母亲那么折磨子辈的时候为什么不出来说几句,安慰妻子保护孩子这点都做不到还成什么家。
她母亲提到自己因为逃学和食物配给问题导致自己母亲饿死的事情。我非常唏嘘。由于不确定时间,我不能推断出这事的历史背景。但是不管是不是处于饥荒年代,也不管外面因为饥荒死去了多少人,都不能掩盖这家人失去母亲的悲痛。因为不能因为普遍的悲痛丧失对个例的惋惜。我只是觉得她母亲后面问自己孩子想要疯母还是亡母的时候过于不负责任了。她的悲痛不能让更年幼的孩童承担。而这种时候她父亲的消失,只留下一个核物理学家的背影也未免消失得过于巧合。家庭不探讨心理问题吗?大人们各自活成孤岛?只通往更小更年幼的岛屿而互不往来?这不就是欺负小孩不会拒绝也拒绝不了吗?
而后作者自己成为母亲后,说到她小儿子跟她一起等大儿子下课的时候,把手放她身上这种亲近行为都让她感到不理解。我一下子感到很悲哀。成为父母之前真的不做功课吗?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又在哪里呢?有个这种心理状态的母亲已经够麻烦了,不作为的父亲不是更雪上加霜吗?
她自己说与她作品阴暗的基调不同的是她现实生活中为人非常积极。她说这点往往让她的读者十分吃惊。我想的是,她只是在营业罢了。毕竟她真实的想法是隐藏起来不被人发现。而活跃的社交礼仪只是她的一种保护色,不显得那么突兀。不然一个连家人触碰都不能理解的人我很难认同她没有心理问题,是真的生活乐观。
所以我的阅后感满足了我阅读之前的期待。我预设了她存在的问题。并且发现这问题的来源。答案往往是原生家庭伤痛的代际传递。而这跟不负责任的父母息息相关。
作者本人给我一种比较有野心又很善于掩饰的感觉。是那种接触久了发现很不好亲近的人。言辞犀利,会为自己辩解。很会保护自己。如果不是她极其欣赏的人,很难得到晚餐邀约。
这些散文里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思辨。写作是很有灵气的那一种。有些文气很中式思维。一看就感觉不是英语为母语的那一类作者。行文逻辑不一样,遣词造句也不一样。换句话说,还是在用中文翻译成英文在写作。比如一些句子语序很明显是中式的。
让我不喜的一点是,这本回忆录里穿插了太多引用。感觉作家太多太挤了。好像她的生活里面只有书籍,而她思考的大厦都建立在他人流沙一样的语句上。虽然我知道她在书里想找到认同想找到生活的答案,但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阅读一本书只能通向另一本书,而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我觉得阅读小说想得到答案本身就是死胡同一条。小说局限于作者的生活。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突然也释怀了。如果被动地让童年经历让父母专制左右自己,那就永远活在虚假受限的自由意志里,成为宿命主义悲剧的一员。